分享

真假骡子肉

 榆杨 2013-06-12

真假骡子肉

 (2010-02-07 12:06:58)真假骡子肉

                       真假 骡子肉

                        文:林华玉

牛家村所有的村民都姓牛,且村里还有养牛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更是靠这一手养牛的技术,致了富。

虽然牛家村人养牛的年头不少,村里多少年来却没有杀一头牛,村里人也没有吃过一口牛肉。这是因为牛家村不知从哪一辈子起,流传下这么一个故事:早些年间,有一个地方的人无恶不作,当地神仙报告给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决定惩罚他们,于是在九月九那天,他命令四海龙王一个劲的往这个地方降雨,瓢泼大雨整整下了十天,这里所有的居民都被冲到了洪水中。这时,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路经这里,看到水里的人正在垂死挣扎,顿时产生了悲天悯人的念头,但她又不敢违背玉帝的旨意。她掐指一算,原来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好人呢,于是观音就抛下自己的莲花台,变成了一只水牛,让那个唯一的好人爬到牛背上,顺水漂流到了今天牛家村的地界,那个人就是牛家村的开村老祖。故牛家村的村规中第一条就是:牛会给牛姓人带来富足,好运,故任何人不得以任何行式虐待牛,吃牛肉更是不可饶恕的。否则将有严厉的族规伺候,听说解放前曾有一个牛姓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小心吃了牛肉,被族长知道了,结果遭到了驱逐出村的惩罚。

    几年前,村头的小伙牛栓娶了王家村的王尼为妻,不曾想几年后,就是这样一个面皮黑黑、其貌不扬的小女子彻底改变了牛家村人不吃牛肉的老规矩。

    王尼的父亲叫王大山,是王家村的一个屠夫,平日专门替人宰杀牲口,赚上几斤肉维持家用,王尼平日最爱吃牛肉,她说猪肉羊肉太软,只有牛肉才有嚼头,有味,可是自打嫁到了牛家村,才知道这个村有着这么一条怪规距,牛肉是彻底吃不上了,可她又实在是想那种味道,只好三天两头回一趟娘家,过一顿牛肉瘾。

    这天,村里组织人修村后河堤,牛栓也去了,并对王尼说村里管饭,中午就不回来吃了,王尼就想,昨天刚刨得新鲜土豆,又听说爹刚替人杀了一头牛,正好借这个机会回家要上一些,回家炖土豆吃,主意拿定,王尼就回了娘家。

    王尼拎回家足有二斤牛肉,,她刨了土豆皮,又把牛肉剁成了几大块,放在炉子上就炖了起来,肉还没熟,她想起牛栓还有几件衣服没有洗,就端起盆子向村头小溪走去。

    没想到天还没到中午,牛栓就跑回来了,原来河堤上事情并不多,早早就完了工,所以村里也就不管饭了。牛栓一进院就喊肚子饿,叫了王尼几声不见回应,他就自己进了厨房,他闻到了一股扑鼻的香味,就掀开锅,发现了那几些黑红色的肉,就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放进嘴里,觉得特别好吃,但却不知是什么肉。

    王尼洗罢衣服回家,见牛栓正夹一块牛肉吃得津津有味,不由一颗心吓得提到了嗓子眼,牛栓扭头一看王尼回来了,就问:“这是嘛肉,这么好吃。”王尼才想起,牛家村的人世代没吃过牛肉,所以根本就知道牛肉是什么味道,这才放下心来,就编了一个瞎话哄牛栓:“俺上午回了一趟娘家,看到俺爹刚替人杀了一头骡子,俺寻思是个稀罕物,就要了一些。”牛栓说:“这可真是个稀罕物,咱们不能独享了,去,给俺找一个盆,俺盛一些给咱爹娘送去。”

    牛栓的爹娘吃了儿子孝顺的骡子肉,啧啧赞叹,也到处宣扬这骡子肉就是好吃——尤其是炖土豆,村里人也都想尝一下这骡子肉到底是啥味道。

    王尼下一次回娘家时,就把这一件事当作笑谈告诉了爹,王大山就琢磨起来,这可是生财的一条门路呀。

    第二天,王大山就宰杀了一头壮牛,带了几十斤就去牛家村叫买,自然,他吆喝的不是卖牛肉,而是卖骡子肉,村里人一听,正愁这骡子肉没地买呢,送上门来了,就纷纷去买王屠户的“骡子肉”,不到两个小时,他的“骡子肉”就卖完了,而且每斤的价格还比牛肉高上一块多钱,王屠户数着手中那哗哗做响的票子,简直乐疯了。

    此后,王大山每隔几天就杀一头牛,且每次去牛家村都能卖掉大半。

有一次王大山喝醉了酒,无意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别人,别人又把这件是当做了笑谈传了出去,就这么传来传去,很快就传到了牛家村村民耳朵里。但因为众人太爱吃牛肉,所以之后再听到王大山前来叫卖骡子肉,大家明明知道是牛肉,还是有不少人前去购买,被别的村人看见了,问:“你这是干什么去?”他就回答:“去买骡子肉,炖土豆吃。”然后两人就心照不宣的相互笑笑。

 

    山东日照市日照街道前十里铺

    林华玉








蔚县美食之骡子肉--味道好极了 - 蔚县美食(小吃) (俗话说,“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偏偏,在蔚县,骡子肉成了特色名小吃。不仅农家乐饭馆拿它当招牌,街边小肉食摊,也一律挂着“驴骡肉”的幌子。) 吃骡子肉,是在蔚县县城的一家农家乐饭馆。

肉是带骨头的,似乎是酱炖,端上桌,香气四溢的一盘,码得高高的,盘子直径足有两尺。那阵势,先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俗话说,“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偏偏,在蔚县,骡子肉成了特色名小吃。不仅农家乐饭馆拿它当招牌,街边小肉食摊,也一律挂着“驴骡肉”的幌子。在当地工作的朋友介绍,老年间,蔚县人吃骡子肉,就蹲在蔚州城、暖泉镇或其他什么集市的街边上。右手拿着新出锅的酱骨肉,左手端一碗高粱老酒,就着嗖嗖的小西北风儿下肚,个个食客都有些壮士的感觉。卖骡子肉的规矩也很特别,先称一回带骨肉,吃完了再称一回骨头,两个数一减,就是肉的净重,食客照此数买单。而今,街边小摊,只卖剔骨肉;酱大骨退到了餐馆,标价也改成了多少多少钱每盘。生意依然火暴,只是买卖里古朴的风尚没了,食客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壮观场面,也被饭馆里屏风、墙壁的委婉挡到了背后。

其实,骡子肉并不像俗语褒贬的那么臭,它和驴肉的味道属于一类,只是纤维粗大,滋味也更烈罢了。蔚县盛产骡肉,并非出于饮食习惯上的“挺骡贬驴”,而是从一个角度说明骡子在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地位。

骡子是一种很能吃苦耐劳的牲口,上山下矿,驮物拉车,比马皮实,比驴有劲;赶上三套骡车,上市集,走亲戚,威风漂亮也不让高头大马。所以,蔚县人爱养骡子。曾经,好多镇子里有专门的骡市;好多乡民以养骡为生。前几年小煤矿多的时候,骡子充当着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现在,骡子的用项小了,养骡子的人家也越来越少。但我们在壶流河大草甸上穿行,沟谷、平滩,依然可见三五成群骡子,枣红的、白的、黑的,悠闲地吃着草,锃亮的毛色在艳阳下熠熠发光。 骡子变成骡肉,不是衰老不堪重任便是病死或意外死亡的时候。结结实实啃顿大骨头,也许是蔚县人对骡子的最好纪念方式。


新编蔚县十大怪(二)

 (2012-07-15 22:18:51)  新编蔚县十大怪(二)_蔚州柴子_新浪博客

   第三怪:驴肉骡肉一块卖

    在蔚县不仅是县城,就是各个集镇,乃至乡村的小卖部,卖熟肉的摊点很多,这些熟肉摊点中是有区别的,那就是,猪肉摊上只卖猪肉,骡子肉的摊上只卖骡子肉。这一怪就怪在虽然称为骡子肉,其实,这所谓的骡子肉里是混杂着驴肉、马肉等大牲畜肉。蔚县人讲究的是骡子肉,在以前,比如,解放前,解放以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提起好吃的东西来,最高的理想就是,什么时候能将骡子肉当谷子面馍馍一样吃一顿,死了也不冤了。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近年来,吃骡子肉已不是什么奢侈品,想吃就买上一斤或几斤大快朵颐来过馋瘾,可人们还是奉骡子肉为上品,其他牲畜的肉就没骡子肉的待遇了。所以,蔚县的屠夫们便将驴肉、马肉等混到骡子肉里一起卖,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因为驴肉卖的是骡子肉的价钱。殊不知,人常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在外地,这驴肉是上讲究的,而骡子肉则不然。

    在河北的沧州、保定一带,那是把驴肉奉为上品的,仅河间的特产小吃“驴肉火烧”就在全国出名,他们是将骡子肉、马肉混到驴肉里一起卖的。这样一来,虽然两地的做法一样,可性质就不同了,蔚县人将驴肉混到骡子肉里卖是被外地人视为发呆、发傻的表现;而外地人将骡子肉混到驴肉里卖就有欺诈的嫌疑了。


   新编蔚县十大怪(二)
                                 蔚县骡子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