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人

 雪峰读书 2013-06-12
择人为任势,任势要择人。

  《吴子·治兵》说:"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吴起这里讲的短者怎样,长者怎样等等是从教练作战之法令角度讲的,其实这里内含着打仗中如何用人一些道理,就是择人任势问题,根据士卒个人特点用人,或让持矛戟,或让持弓弩等。

  择人任势,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择者要懂行,二是量才而用,三是扬长而用。

  先说择者要懂行。《孙子·谋攻》说:"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这话意思是,不懂得军队的事情,而要干涉军队的行政,则会致士兵于迷惑不解无所适从。不懂得用兵的权谋,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则将士就会产生疑虑。三军既惑且疑,各国诸侯就会侵袭而来,使国家蒙受祸难。这叫做自乱其军,导致敌人胜利。

  孙武之说是值得搞企业管理的人注意的,打仗的"不知三军之事"胡乱指挥不行,"不知三军之权"胡乱用人不行,搞管理的何尝不是如此。搞管理,瞎子摸大象,用干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企业非搞得乱糟糟不可。管理者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内行。

  次说量才而用的问题。量才而用,就是根据人的德与才,把他放置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上去,明确其责,授其予权,以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能力。

  《左传》里讲过这样一件事:"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子产是战国时郑国的宰相,当时郑国有四位比较能干人物: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能知四方诸侯行动);裨谌"能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期叔"美秀而文"(品貌美言辞有文彩)。子产就能根据这四人之特长用之,"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向公孙挥问"四国之为";与裨谌商量"使谋中否";请冯简子"使断之";最后令子期叔"使行之"。由于子产善于使被用者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是以鲜有败事"。

  管理学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则寓言。寓言说:一人刮胡子,怕剃刀太锋利伤脸,弃之不用,找来一把钝镰刀刮,结果胡子没刮干净,却落得个满脸伤痕,血迹斑斑。克雷洛夫在讲了这则宙言故事后有议论,说:我看好多人也是用这种观点去看待人才的,他们不使用真正有价值的人,却用了一帮糊涂虫。我把这个管理格言与克雷洛夫这个寓言并写在一起,似乎觉得他们中间所讲的垃圾、人才、镰刀、胡子、血脸存在一种有关联又非关联的哲理关系,很值得品味。

  格言、寓言告诉我们,在择人而用问题上,人才的德才要与岗位需求对应起来,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德才就配备什么样的干部,做到干部的德才与其职务相称。

  干部的德才水平要与其担任的职务相应。干部的贤级决定干部的职级,贤级的大小决定职级的高低。这是用人规律。所以可称之为贤级律,也有称之为能位相称律的。干部职务是分级的,比如企业中干部可分为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基层领导者等,不同领导层所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比如高层领导主要从事决策方面的事,中层领导主要从事组织生产及人际关系协调方面的事,基层领导主要是从事执行方面的事。这样,为三个层次配备干部时,与之对应就要选择不同德才水平即不同的贤级的人相匹配。

  说贤级律,但也不要把贤级关系理解绝对了。似乎只有贤与职全等才是能位相称,贤级相称,才是执行了这个贤级律。一般说,大材小用是不好的,小材大用也是不好的,什么样的材用于什么建筑部位上去。但人的才与物的材不一样,人的才是可锤炼的,是可以长进的。有语叫重担压快步,好鼓不怕重锤敲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假如给使用者压在担子过重了,敲鼓敲得过响了,超过了他的可以承受的能力那也是不行的。

  再说扬长而用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择能而使的问题。扬长而用就是扬长避短而用。所谓扬长避短就是说干部在进入岗位后,要用其长,避其短,使干部的专长才能发挥得充充分分的,把其不足处抑制起来,在扬长过程中克服过来。

  事物有长短,人才有高下,这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客观事实。从用人说,就要据这个客观事实,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唐太宗李世民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用人如用器皿一样,据器皿特点而用,唐太宗的话讲得是很有道理的。《淮南子》还有形象说法:'骅骝耳(这些都是指好马)一日而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使能殊也。"意思是,叫千里马去搏兔,正如现在人所讲的用高炮轰蚊子一样,是一种莫大浪费,而且其本领还不如豺狼呢。

  还要作如此理解,人才有高下之分,人才还存在有优点、缺点的事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们常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其实圣人也有过,《淮南子》就部:"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据这个事实也要求我们在用人时,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不能强其所不能,不能求全于他人。让一般的士兵去指挥全局战争不好,让将军扛炮弹也不行。《十一家注孙子》张预说:"任人之法,使贪、使愚、使勇,各任自然之势。不责人之所不能,故随材大小,择而任之。"这话是有道理的。还是让我们回到本节开头所讲的吴子治兵那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吧。吴子用人是高明的,治军是得法的,请看,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用士卒之所长用得如何得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