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拆大建”虽然叫停 北京胡同命运仍不乐观

 秋天的海 2013-06-12

孟丹丹

2013年06月12日

 

胡同四合院的面貌今非昔比,脏乱差成了共同特征。许多居民希望留在胡同里守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也有不少居民希望早日拆迁,逃离狭小拥挤的胡同。

 

孟丹丹 北京报道

 

从熙攘喧哗的北京大栅栏商业街一路向西,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胡同院落。与光鲜亮丽的商业街不同,这里相对安静甚至有些沉闷。胡同里临街的商铺,除了一两个装修稍好的店家外,大多为简陋凌乱的杂货店、菜摊和水果铺。

与周边充满现代感的建筑和公寓相比,老北京人气最旺的大栅栏社区如今明显衰败了。曾经的老字号商铺、名人故居、戏院变成了杂乱拥挤,外观破败的大杂院。

胡同加四合院是最具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遗产,里面的居民则是胡同文化的灵魂。走在胡同里,仿佛还能感受到提笼架鸟、京腔京韵的老北京气息。但现实是,大多数胡同已从北京版图上消失。

数据显示,1949年中共建国时北京城共有胡同3250条,1990年还有2257条,2005年变成1300条。2012年,一家胡同保护组织在老北京网站上发布消息说,如今北京所剩的胡同已经不到300条。

近两年,由于拆迁成本不断攀升,以及官方担心拆迁过程中可能引发舆论批评甚至民众抗议闹事等,以往“大拆大建”,“整体迁出原住民”的做法被暂时叫停,代之以新修公共卫生间,改造电路和给排水系统,有些胡同还安装了网络宽带,胡同拆迁暂时告一段落。

2011年底,北京市“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提出:“注重人口疏解实施过程中的文化延续问题,保留一定数量原住民,保持人口结构多样性。”在此背景下,北京东城区宣布保留前门东片胡同的部分居住功能,鼓励原住民居住。西城区也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和琉璃厂改造规划中宣布,不再延续过去整体迁出原住民的做法,对胡同不实施拆迁。

历经拆迁浩劫的北京胡同似乎回归平静,那些硕果仅存的老北京胡同或许免遭“被消逝”的厄运。

然而,作为京城民宅的胡同经过多年的演化,尤其是中共建国后将许多原本属于一家人的四合院分配给多家共同居住,胡同四合院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脏乱差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许多居民希望留在胡同里守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也有不少居民希望早日拆迁,逃离狭小拥挤的胡同。

41岁的李女士(物管工作人员)与80多岁的老母亲就住在大栅栏樱桃斜街一个挨挨挤挤的胡同大杂院中。院里共有12户住家。李女士和母亲的住房共有15平方米,这就是她们会客、睡觉和做饭的家。

与大杂院多数住户一样,房屋是60年代后由政府分配而来,土木结构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破败。

不过,李女士对目前的居住条件并没有特别的不满,主要让她心烦的是“去厕所还得走一段”。但她并不希望尽快搬迁,因为这里有“熟识的街坊邻里”,更重要的一点,年逾古稀的老母亲“习惯了这里的平房接地气”。

虽然有李女士母女这样暂不愿搬迁的胡同居民,但迫切希望搬迁改善生活环境的居民也不在少数。

45岁的张瑛(保洁人员)提及六年前搬离胡同平房时没有显示出任何后悔: “我可不爱住那儿,三口人只住14平米的平房!孩子结婚就更没法住。即使家里改造上下水(给排水系统),装淋浴设施,也还要去公共浴室,平房太潮!”

调查显示,从拥挤破败的平房搬进宽敞干净的楼房是多数胡同人的愿望。这一愿望契合了政府以房地产业发展城市经济的需要。

保护老城区要“官退民进”

虽然旨在减少人口密度的人口疏散有利于老城保护,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商业利益和短期政治功利的驱使,政府与开发商不透明的合作,居民、文保专家的建议与诉求被漠视,拆迁户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以及简单粗糙的拆迁安置等诸多急功近利的做法,最后造成数量可观的古建民宅或被彻底摧毁,或被“保护”得面目前非。

Page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