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请示中的领导批示

 吴王爷 2013-06-13

下级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好请示上级;个人解决不了的事情,只好请示组织。于是乎,就有了请示、报告,也就有了领导批示。这不是新鲜事。古代皇帝一天至少要批阅20件以上的折子,这些折子就是类似于今天的请示和报告。皇帝的批阅分御批、票拟、朱笔代批,如同当今领导的批示,也有自己动手写批语、划圈、秘书代批等。只是要领会领导批示的真正意思,则需要花费一番心思。

本人从事办公室工作近二十年,各种各样的领导批示见得太多。归纳整理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我不敢说已经完全参透了其中的奥秘,如能抛砖引玉则心满意足了)。

比较常见的是秘书代批或领导划圈的。此类批示一般不要作任何指望。至少,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和关注,或者领导根本没有要解决这件事的意思,只是例行公事,敷衍一下而已。这也怪不得领导,人家日理万机,分管的工作千头万绪,应付检查陪同考察分身无术,开会、吃饭都要赶场子,你这些小事确实排不上号,也没有精力事事亲力亲为。领导划圈或一个阅字打发,只有两种情形:一曰“知道了”,领导不好表态,也不想表态,尚需时日以静观其变;一曰对这件事不接受、不赞同,也不批转、不落实。此类请示,一般石沉大海。

领导亲笔的批语,最深微奥妙之处就实在太多了:

“拟同意”。说明此公不想挑担子、揽责任,仅表明个人态度,但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此事成了,此公有功;此事黄了,此公无过。这类批示,常见于班子非一把手的成员,也有“一把手”偶尔为之,以标榜不是个人说了算,没有搞“一言堂”。见了此类批示,应警觉地理解为领导向你发出了公关的信号,“攻”则过“关”,不“攻”则听天由命,在家天天烧香拜佛,乞求领导个个慈悲为怀,人人替民作主。

“同意”最为复杂。干脆利索的“同意”,是你遇见了明君,或是打好了“窝子”,浮标直线下沉,有戏了;或是你一不小心,刚好钻进了领导的七尺被褥,暖了他怕寒的“罗拐”。这类领导说话算话,敢作敢为,刚毅果断,一般比较少见。据身居要害部门的朋友讲,即便领导批了“同意”二字,也要总结规律,掌握习惯,分清主次,知道缓急。不明里究的人不清楚,这类批示的奥妙在于“日期”:用汉字写得像书法作品一样的没有用阿拉伯数字写的重要。用汉字书写日期,说明领导有苦衷:或领导的领导出面,不办不行;或碍于情面,不好不办;或收礼收到手软,办不得也会要办。而用阿拉伯数字落的日期,就自然多了,有水到渠成、笔随心动的舒展,有我的地盘我作主的豪迈。概而言之,领导朱批“同意”的请示,除非特殊情况,都可以大功告成。有的领导干脆兴之所至,权用之极,一竿子插到底,在“同意”后面明确承办单位或负责人,甚至有的还加上一个落实的期限。本人曾见过某领导在一份调动请示上的批示:“同意。请组织、人事、编委特事特办,务必一周内报到。”如此这般的领导,除干脆、果断甚至武断外,肯定还有其他用意,诸如考验被点名部门是否听从指挥、服从领导,以验证自己的权威是否树起,脚根是否站牢。当然,这样的批示,领导不会常用,偶尔为之且于关键时刻,常人不可乞求。对于一些桌面上演的戏,一些于已升迁无益的上司的逼迫,一些熟得不透的朋友的交待,有的就在同意后面加些暗示性的话,诸如:“同意,请按程序报批”,“同意,请予优先照顾”等,有点像写“大帽子底下开小差”的文章,表面上好看,实际上不太中用。要办成此事,肯定还要继续“公关”到领导亲自辅以电话指示。某君酒后吐真言,总结了几句长沙话的顺口溜,正是这类批示命运的写照:

领导不签死,一般不会“眦”(读“此”,长沙方言,意为不放在眼里);

领导签得活,要把我们“葛”(读“郭”,长沙方言,意为结交、巴结);

签字来电话,不办有点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