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情依旧》序言

 lyt信箱 2013-06-14

《我情依旧》序言

 

苏浙生

 

《我情依旧》序言

 

  整理旧作,也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我先将1996年以后的文章,编成一本《慢慢谈,欣赏啊》,其后出版了法制作品专集《法网风云》。意犹未尽,又梳理遴选早期发表的随笔、游记、专访、散文、小说等作品,于是,就有了这本《我情依旧》。

  记忆是人类的喜,也是人类的忧。翻阅旧章时,昔日写作的甘苦,人事的悲欢,都会蓦地兜上心来。有时莞尔愉悦,有时也不免感慨神伤。不过,这种情感两极的差异都会被岁月与年龄慢慢地抹平的。这好比离开一幅美丽的画,凡是近处看来斑驳冲突的色彩,远看都化成了一片和谐。而一棵树只要最终开了几朵花、结了几只果,那么,先前的耕耘辛劳,经历的风霜雨露,也就一无怨尤,并能因苦尽甘来而聊以自慰了。

  书名取“我情依旧”,是从姜育恒的老歌《再回首》中得到的启迪。歌中唱道“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是的,所谓往事如烟如梦,那是说,往事不再,会如烟梦般消失淡忘,然而另一方面,尽管世事沧桑,人生无常,却总还有一些不变的东西,难忘的东西,始终如一的东西贯穿其间并留存下来吧,那就是“我情依旧”――我的亲情依旧,爱情依旧,友情依旧,对书籍与大自然的钟情依旧。

  我自命为是一个感情类型的人,看书看电影,都特别容易动情。追怀亲人,思念旧情,感恩老友,喜闻书香,亲近自然……这些都是我活在世上最眷恋的东西了。所以我把20年前写的那篇《最美好的歌》放在书首。那篇文章的末尾是这样写的:“我相信,爱的歌,友谊的歌,青春的歌,是人生永恒的旋律,是一代又一代永远唱不厌的歌。”

  书中的第二辑,实际上是我的“爱书小语”。这里要说到我的老友伊人了。大约在1980年吧,我的几篇文史论文陆续在他执编的解放日报《新论》(未定文稿)上发表,籍此文缘,彼此晤识了。伊人有个性,有思想,不媚上,不媚俗,读书多,文笔好,外纳言而内炽热。我们两家住得不远,常相往来。1983年起,他主编解放日报《读书》版,约我写些读书随笔,这正是“投我所好”了。那时,我常常以笔墨抒发读书爱书的真挚心曲。这里选出十多篇来,重读一过,心里依旧涌起一股嗜书恋书的温馨情意。

  书中还收集了有关我著作的序言或书评,撰写者有的是前辈名家,有的是同辈文人,还有素不相识的“博客”,他们的文章指评瑕瑜,都比较中肯,就我而言,既是认同,也是鼓励。

  最后要说说长篇历史小说《江南书祸》。1985年我在《民主与法制》杂志上连载第三篇古案《江南书祸》,这是清代初年最大的一桩文字狱案,发生地在江苏的南浔镇。原文分三期连载,第二期刊出后,来上海组稿的山东明天出版社编辑孟凡明先生,无意中看到了,觉得这个题材很好,也很少有人写,便设法打听到我的电话,约我面谈,并要我据此写成一部十来万字的历史小说。就这样,我的第一部小说,就在1987年春出版了。当时样书不多,赠送有限,这次收在本书里,也可供朋友们翻翻。说起文字狱,这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可惜,关注者不是很多。我在1994年游南浔时曾写过一篇《南浔书祸》,文中感慨系之:“现在,‘戏说××’之类的电视剧,一部接一部。那些清代盛世君主,个个武功高强,爱民如子,英俊潇洒,柔情脉脉……真是说不尽的风流天子。然而,在娱乐消遣的同时,也别忘了他们罄竹难书的另一面:大兴文字狱,摧残文化,箝制思想,诛杀无辜……如果有谁能将‘南浔书祸’搬上银幕的话,其价值,当在‘戏说××’之上吧。”

  本书中,除了几篇刚发表的新作外,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作品,那时我写作确实也很勤奋。有时候,几乎到了“日日笔耕、心不旁鹜”的地步。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能够以纸笔代喉舌,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所爱所乐,尽情地表达抒发出来,既是一件辛苦的乐事,也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原载《新民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