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缠绵 血崩暴下 卧床不起
宋某,39岁。生育多胎,小产4次。平日带下缠绵不绝。数月前,血崩暴下,继而淋漓不断,终无干净之日。更医多人,服药罔效,渐至卧床不起。起则血量增多,腰痛难支,眩晕欲倒,心慌汗出。诊见:形体瘦削,面色、口唇淡白无华,两目无神,两颧潮红,舌瘦津干,脉浮大无力。索阅既往药方,不外温补升举,养阴清热,止血涩血之剂。此肾督大损,精血俱亏,冲任不固之重症,时有脱厥之虞,非大滋大补、大封大固不能奏效。然亦只能取效于万一,姑拟龟鹿二仙丹加味。
龟板胶9克,鹿角胶9克,鱼鳔胶12克,枸杞12克,熟地24克,山茱萸9克,五味子6克,山药30克,龙骨24克,牡蛎30克,砂仁6克
嘱将药浓煎,少量频服,恐胶粘之药,难于运化吸收。另用人参9克,煎汤,不时口呷少许,以防虚脱。不意2剂后,精神稍好;6剂后血量减少,半月后血止。继以上方随症增损,并参以健脾开胃之品,同时用藕粉、怀山药粉煮之代粥,2月余得康复。
孤云独闲:
患者卧床不起,起则眩晕欲倒,足见虚弱之极,已不能站立。本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加三胶大滋;龙骨、牡蛎重镇固涩,且五味子、山药都有固涩之功。合用以奏大滋大补、大封大固之效。
在服药方法上,本例采用浓煎频服,恐胶粘之药难于运化吸收。重症病人,无论服药还是饮食,都离不开脾胃消化吸收。所以,在治疗阶段和恢复阶段,都可适当加入健脾开胃之品。
出血得止,崩漏得治之后,要注意调理脾胃和肝肾。如果脾胃运化较好者,则宜滋养肝肾,方如归芍地黄汤、左归饮饮之类。若不重视肝肾的调理,崩漏常可再发。
固涩法,为虚甚者而设。临床上,要仔细辨别有瘀无瘀,以决定采用通法还涩法。其鉴别要点是:少腹疼痛,痛处不移,如针如锥,舌泽不鲜或舌质黯灰,有瘀点,脉沉涩,为有瘀;如果少腹不痛,或痛而喜按,脉虚无力,为无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