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人物命名与人物塑造及主题揭示刍议

 永恒的精神家园 2013-06-16

小说人物命名与人物塑造及主题揭示刍议

日期:2011-01-28  作者:夏威夷暖风  来源:爱思英语
 

                                                                      —以几部美国小说为例

摘要:小说作为一种故事性的虚构文学体裁,人物塑造是其创作和文本的构成要素之一,而通过主题的揭示反映、批判社会现实则是实现其终极目标的途径之一。本文作者综合了现代语义学理论和文学理论,以几部美国小说为例,在“细读法”的框架下,以人物塑造和主题揭示为切入口,说明了小说人物的命名既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及主题揭示的一种重要的和主要的方式和途径,也是读者和批评家文本解读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人物命名;人物塑造;主题揭示

一、引言:小说的创作动机与实现途径

小说的发展过程错综复杂,要指出小说的奠基者或发源地是不可能的。但不管篇幅多长、题材为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小说起源于古时各种形式的寓言或故事,其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最初主要是为了娱乐、教育或劝勉,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随着小说文体的逐步成形和小说理论的成熟,小说的功能、要素和形式也基本定型。一般认为,小说是作家为了让读者通过阅读的审美过程来体会其反映、批判社会现实意图而虚构出来的文学作品。根据小说长度的不同,通常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说的要素通常包括情节、人物、背景、视角、主题、风格、语气、象征和讽喻等。(林六辰:《英美小说要素解析》)这些要素既是读者解读文本的途径,也是作家实现其创作意图的途径。本文拟以几部美国小说为参照,探析作家如何通过人物命名的手段实现其人物塑造和主题揭示的目标。

二、名字与涵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人物名字属于专有名词(proper names)。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专有名词指称的客体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具备概念意义和感情色彩,只有称名功能。这种观点既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也与文学创作和审美实际不符。在传统语义学的语义三角中,能指和所指是通过概念来对接的,但这种模式只适合自然形成的专有名词,不适于小说人物名称这种人工形成的专有名词。小说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名字往往都带有丰富的涵义,已经是作家文本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人物的名字不是作者信手拈来,多是作家精心揣摩之后的得意之作,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肩负着作家寄寓的种种使命,往往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品质、志趣、命运息息相关,是创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小说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人物姓名为人物性格命运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作家对人物的爱憎褒贬,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是作家创作心路的外化和体现。纵观历史,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无不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留下一个个世代流传的名字,这些名字或千古流芳,或遗臭万年,有些已经从表示人物名称的专有名词转化成带有概念意义、联想意义的普通词汇,超出了文本本身的意义,成为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延伸了作品的影响触角和生命力。限于视野和篇幅,本文只拟撷取几部美国文学史上的代表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命名对小说人物塑造和主题揭示的作用。

三、人物命名与人物塑造

(一)、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是指作品中对人物的形象(包括其言行、性格、情感、思想等)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对小说中人物塑造手法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小说内容本身的理解,因为人物塑造带动情节展开,人物塑造展示主题思想。从语言层面看,传统的人物塑造方法主要有三种:1)解说法(expository method),即作家通过直接的描述来作明确的介绍、说明和分析,使读者对人物的个性、心态等有一个比较准确、迅速的了解;2)戏剧法(dramatic method),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进行人物介绍,在读者心中逐步完成人物塑造;3)外化法(externalizing method), 从人物主体的内心活动(如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来描写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命名法(naming method)也可以是影响人物塑造的方法。与上述方法有所不同的是,命名法比较隐蔽,往往是在读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实现的,或者说,它更需要读者的积极反应和主动参与。所以,如果是以译本形式面对外国读者,通过命名法来塑造人物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人物名称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是不可译的,音译会使原有的味道和涵义丧失殆尽,作者的用心只能在原著里才能充分体会。

(二)、通过人物命名实现人物塑造举隅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小说家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美国“爵士乐时代”一个暴发户“美国梦”的破灭。小说的主人公杰伊·盖茨比住在纽约西卵区的一所哥特式的大公馆里,是个神秘的暴发户。他的名字Jay Gatsby,细细推敲,耐人寻味。Jay在英文里的意思是傻瓜,Gatsby谐音God’s Baby,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也暗示了作者对他的批判之意。Jay 在路易斯维尔受训期间结识女主人公Daisy(英文意思雏菊),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为了攫取显赫的社会地位以赢得Daisy的芳心,他不惜通过各种非法活动敛财,一夜暴富,成了许多人眼中的上帝宠儿(God’s Baby),但最终还是被势利的Daisy抛弃,并成了Daisy 丈夫Tom Buchanan及其情敌的牺牲品。女主人公 Daisy是个年轻姑娘,原本清纯如菊,她答应了青年士兵Gatsby的求爱并允诺等他,但清纯如许的雏菊还是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出淤泥而被染”,当一个名叫Tom Buchanan的阔少向她求婚时,她毫不犹豫地移情别恋,嫁给了Tom Buchanan。Buchanan(和英文buccaneer——海盗——谐音)人如其名,傲慢虚妄、恃强凌弱,浑身上下充斥着强烈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倾向。整部小说通过Nick Carraway之口娓娓道来,所以他所做的工作是carry away the readers(让读者入迷)。

无独有偶,现代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代表作之一《戴西·米勒》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叫Daisy的美国少女,与菲茨杰拉德笔下的Daisy不同的是,这颗雏菊虽身处逆境,但始终傲立寒冬,至死未改清纯本质,“出淤泥而不染”,以致小说中的主视角、寒冬的代言人之一——温特邦(Winterborne,与“winterborn——寒冬之子”谐音)都为之震撼,反省自己的冷酷和自私。

正是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的精心命名及其言行,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和亨利·詹姆斯实现了对笔下人物性格、命运栩栩如生的刻画。

四、人物命名与主题揭示

(一)、主题揭示

主题是小说中反映社会或个人生活的中心或主导思想,起着统辖整篇作品的作用,是作者和读者共享、交流生存困惑和难题的桥梁。主题并不是独立、抽象地存在于文本之外,也非作者下笔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存在,主题的揭示是文本诸要素以及作者、文本、读者三方互相参与和作用的结果,受文本内微观语境和文本外宏观语境的影响。就文本内的微观语境而言,主题的揭示常常是通过情节、背景、风格、语气、象征和讽喻等手段来实现。

人物名称对主题的揭示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方面,人物名称往往也就暗示了小说的主题(thematically suggestive),另一方面,人物名称或多或少影响了情节的发展、背景的气氛、语言的风格、象征的涵义、讽喻的设置等,从而间接影响了主题的揭示。

(二)、通过人物名称揭示主题实例

《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小说通过描写黑人家庭的悲惨经历着力表现了记忆和历史的力量。作为一个深谙非洲古老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大家,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着非洲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原型,反映了小说背景的社会现实。

小说的女主人公塞丝(Sethe)是一个自尊而独立的女性,为了配合这样的角色定位,莫里森煞费苦心地创造了这个名字。Sethe这个名字在古埃及文化里是一个很重要的男性神的名字,这个神一半是人身一半是鸟形,而在《圣经》里,Sethe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不管在什么文化里,男性都象征着阳刚和力量,鸟则象征着自由。莫里森如此安排,意在赋予女主人公刚强的性格和对自由的憧憬,乃至身怀六甲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逃离奴隶主的种植园(甜蜜家园sweet home),逃避奴隶主“学校教师”(school teacher)的摧残。(惨绝人寰的奴隶庄园叫“甜蜜家园”,惨无人道的奴隶主叫“学校教师”,这岂是区区嘲讽二字所能概之?)小说的同名女主人公叫宠儿(beloved),在整个情节中,宠儿一直是个模糊的形象,被认为是塞丝自己杀死的、不满两岁的女儿的转世,虽名为宠儿,她最缺乏的却是母亲的宠爱,宠儿的转世一方面提醒人们不要忘却过去,另一方面帮助人们弥合历史的伤痕,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和塞丝同在“甜蜜家园”的几个黑人奴隶甚至连名字、姓氏都没有,只有按顺序排列的代码Paul A、B、C、D等,另一个以牺牲老婆为代价获得自由的黑人奴隶叫Stamp Paid(债已还清),似乎生来就负债累累,其实,套在广大黑人奴隶身上莫须有的原罪是白人把他们从非洲大陆贩来时对他们人身自由的野蛮、无理剥夺。由此可见,通过人物命名,托尼·莫里森一方面对自己多灾多难的同胞自力更生以求自我解放寄寓了殷切的希望和热情的讴歌(如Sethe),另一方面,对万恶的黑人奴隶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如Paul A, Sixo, school teacher, Stamp Paid等),让读者在掩卷之余看到这一个个名字的后面所隐含的血琳琳的历史和现实,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表现的张力。

《宠儿》给读者的感受是震撼性的,这其中除了黑人大家托尼·莫里森在主题选择、叙事技巧、语言润饰、典故运用等方面炉火纯青的造诣,她对于人物命名的匠心独具功不可没。如果说《宠儿》是托尼·莫里森文学生涯的皇冠,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物名称是这个皇冠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五、结语   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

小说人物的命名并非作者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作者精心创造的杰作,与小说的文本建构息息相关,与小说的文本解读也密不可分,因为作者意在营造一种“人如其名,名如其运”的氛围,联结着作者的共鸣企盼和读者的阅读期待。本文通过对几部美国小说的剖析,阐述了小说人物命名与人物塑造及主题揭示的关系,认为,人物命名属于小说创作和解读要素的一个部分,可以、更应该进入批评家和读者的视野,以便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人物塑造和主题意义。

参考文献:

[1]Daisy Miller p.547, An Anthology of Short Stories, 4th ed. By James H. Pickering,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2]菲茨杰拉德,F. 弗朗西斯,《了不起的盖茨比》,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黄源深, 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林六辰,《英美小说要素解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莫里森,托尼,《宠儿》,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6]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