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捍卫人文主义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6-17

捍卫人文主义


  编译 黎文
  美国评论家、《新共和》杂志编辑里昂·维斯提耶(LeonWieseltier)日前受邀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作毕业讲演。他在讲演中充分捍卫如今处境堪忧的哲学、神学、诗歌、小说和艺术等人文科学,其立足点在于捍卫“哲人的理性”,从而对抗技术主义推崇的“工具理性”。他的讲演也因此被认为是“本年度目前为止最具思想性和批判性的毕业典礼讲演”。
  技术主义认为,人类心智的发展应当是为了操控自然、包括操控他人,以实现自身力量、安全和享乐的最大化。技术主义立足于“如何(how)”,而不关心“为什么(why)”,即并不在乎“意义(meaning)”。然而,理性对哲学家们而言是具有道德维度的——知善而行善,知恶而避恶。在哲学家看来,“为什么”优先于“如何”——如果你明确“为什么”,则不管你采用何种形式的“如何”,都可以从容走过人生。相反,如果你不思考人生的意义,那么再多的“如何”都帮不了你。技术主义是轻视“为什么”的,技术主义错误地认为:人生就是一种“概率计算”,是避免风险因子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安全和享乐的过程。
  维斯提耶的讲演还对科学主义提出挑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本人是反科学的。科学的奇妙之处正是在于其自我修正的能力。科学家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他们所知的局限性。而科学主义却试图对一切存在提出综合而单一维度的解释方案。正如有人所认为的,这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为驱散世界上的疑惑而进行的、凭借经验主义的努力。科学主义企图抹杀一切竞争对手,怀疑任何追求真理的其他形式。所以,科学主义其实会摧毁人文科学,不仅如此,它还会损伤存在于每个个体内部的个性,损伤个体自我解释的可能性。
  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并不鲜见,但清醒的人们依然担心“技术解决方案主义(technological solutionism)”会以科学主义的新形式存在。比如,“超人文主义(transhumanism)”运动,其目的就在于“按照机器的标准克服人与机器之间的区别”。该目标当然无法实现,但称职的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依然担心,人类会在这种空论中损失惨重。
  科学主义声称,当人类进入了认识论的天堂,充分领略到我们可以轻易知道一切事物的运作,充分相信我们最终会迎来一个在科学控制下开明的社会和政治结构,那么人类将会过得很好。所以,今天的神经科学、演化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其实都行走在科学主义的边缘。当神经科学家坚信神经科学可以取代神学、哲学和诗歌等时,神经科学就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当演化心理学家鼓吹人类的言行都可以从演化和遗传的角度给出解释,认为人类行为很大程度上可以用解释其他物种的“完全社会性”的方式来解释,则演化心理学也就屈从于科学主义了。经济学家一旦强调所有人类活动都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计算和追求,那么经济学也沦为科学主义。
  维斯提耶捍卫人文科学的辩论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他认为,确认科学在任何特定社会里的局限性,正是哲学理所应当的责任,哲学家们应该停止摆弄具体而微的问题,而在解释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的意义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许多人文主义者现在用“相对主义”来对抗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他们认为,人类追求“真实”,这里所谓的“真实”其实是相对的,因为,现代自然科学无非就是一种“理性中心主义”统治下的意识形态,很难说就是真实本身。
  人文科学要重申自我,就必须合理地区分科学家们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科学和科学主义的区别启示我们,对抗技术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更扎实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人文主义者不应当错过任何走出科学主义泥潭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