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桥---采莲泾、觅渡桥
人民路东,南门路南,南环东路北,运河西区域内,东西河道称采莲泾,连接采莲泾的南北河道称马路港。另有南北河道水绿泾,在原九条弄旁,已填没。
马路桥港,南连仙人大港,北接采莲泾。南环东路北有桥二座。
采莲泾,西联马路桥港,东通运河。有桥六座。另有残桥二座,在拆迁荒地中。
 张家桥 跨马路桥港。东西沟通南环东路。东堍原有村庄名张家角,故称张家桥。原为两块木板搭成的农村便桥。1984年3月改建为钢筋水泥梁单孔平桥,人造石漏花桥栏刻有填红桥名。图为近年改建后。
 马路桥 跨越连通采莲泾与北仙泾的马路桥港,东西沟通南环新村西出人民南路的干道。清代,东堍系一庵堂,桥称“庵桥”。庵中尼姑出资以弹石铺路,方便行人,乡人誉为“马路”,桥也称“马路桥”。原系两块石板架成。1967年重建,80年代初建造南环新村时拓宽。现为钢筋水泥单孔双曲拱桥,水泥桥栏,拱上方刻有桥名。
 未名桥 跨采莲泾,沟通内马路西端。原为活络便桥,晚间撤去木板以防盗窃。抗战苏州沦陷时废桥以船摆渡,以策安全。抗战胜利后恢复木板便桥。1980年重建石基,搁水泥楼板两块为梁,无桥栏。图为改建后。
 青旸桥 跨采莲泾。北出内马路,南至南环新村北界。桥处青旸地,故名。1962年重建为钢筋水泥双曲拱桥,水泥杆桥栏已损。拱圈上方题刻桥名。图为近年改建后。
 碧水桥 跨采莲泾。位于南园南路中段。1993年5月新建。钢筋水泥单孔平桥,水泥桥栏。图为近年改建后。
 蔡家村桥 碧水桥东,跨采莲泾,志无载。
 无名桥 跨采莲泾,志无载,蔡家村桥东。
 翠庭桥 跨采莲泾,近年新建翠庭路时建。翠庭路,南通南环东路,北接南门路(原洋关处)。
 灯草桥1 改建冬青路时新建,灯草桥东,景观桥。
 灯草桥 跨采莲泾东口与古运河交汇处。地处苏嘉公路苏州起始段。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十七年(1719)重建。咸丰十年毁,同治十二年工程局重建。30年代初改建,50年代末拓建,1979年重建。现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水泥杆桥栏。冬青路拓建,老桥拆除。此图为近年新建后。
 南环桥 跨古运河和苏嘉公路,位于南环东路东端,东出东环路。1995年7月建,桥以路名。预应力简支钢筋混凝土T型梁结构,共七孔,主孔(水面)跨度60米,次孔(公路)跨度30米。桥宽24米(其中车行道20米,人行道2米×2),长340米。花岗石桥栏,60根望柱均雕有狮子。此图为近年新建桥,由五座桥梁组成。
 大觅渡桥 在城外东南隅古运河与环城河汇流处,斜跨古运河。西南堍连南门路、苏嘉公路,东北堍连杨枝塘路、葑门西街,并与小街交叉。1975年建造。因在古灭渡桥(觅渡桥)北,东有小觅渡桥,故称大觅渡桥。三桥呈直角三角形排列。钢筋水泥单孔双曲拱桥,桥长80米,拱高8米,桥宽14米(车行道10米,人行道2米×2),跨度60米。有引桥三:东北堍引桥长112米,接葑门西街;西南堍西引桥长131米,通南门路;西南堍南引桥长136米,连苏嘉公路。水泥桥栏,两侧分立镶嵌汉字及拉丁拼音桥名和建造年月的磨光水泥碑。图为近年新建后。
 灭渡桥 古桥,俗名觅渡桥。在城东南隅环城河与古运河相通处,东西跨古运河。东堍曲尺形塘岸。觅渡桥是去葑门的要道,西堍接苏嘉公路。桥地处水陆要冲,历史上曾发生过葛成抗税、太平军抵御洋枪队等重大事件。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杏秀桥1 杏秀桥东,拓建冬青路时新建,景观桥。
 杏秀桥 跨仙人大港东口入古运河处,在苏嘉公路上。桥北为沧浪区,桥南属吴县市。原名北仙泾桥。民国10年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孟博士到苏州讲学,乘马车游赏宝带桥,行经北仙泾桥时,最后一辆车上桥时因马惊坠入古运河,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女教师毛慧云(杏秀)溺水身亡。乃改桥名为杏秀桥以示纪念。二女师师生集资筑亭于桥旁,且植杏树志哀。亭中有金松岑《杏秀桥碑记》石刻,碑文上方刻毛椿所绘毛杏秀像,还有费仲深、吴梅等所题诗词;另有一块孟禄所撰英文悼文石刻。皆由周梅谷刻石。碑与亭在50年代后期拓宽桥梁时拆除。桥曾于30年代初改造,50年代后期拓建,1976年9月重建。现为钢筋水泥单孔双曲拱桥,长40米,宽13米(车行道10.6米,人行道1.2米×2),跨度30.4米,水泥桥栏。近年拓建冬青路时改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