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兜兜转转 横泾老街

 著若若 2022-10-07 发布于江苏

泾老街

去横泾小镇,就为了去看看老街,尽管镇上的老街在慢慢变得新起来。因为,曾经上山下乡共在农场的知青朋友里,有几个也是土生土长的横泾小镇人。能够在横泾小镇这个美丽的地方,知青朋友相聚,说说过去,讲讲现在,实在是人生幸事!

我去的这个横泾,依山傍水,位于吴中区西南部,北连木渎,东接越溪,南临东太湖,西与浦庄相邻。盛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和“太湖蟹”水产品还有我喜欢的茶叶、……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民风淳朴,糯糯的乡音,在轻轻地诉说,曾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情绵延数十里。现在,当我在横泾老街上走来走去,却可以时不时听见外地人入住的外地口音了。

横泾,历史悠久。古时,辖区北部的尧峰山、七子山横断南北交通,称横山;南面的溪泾与横山平行,称横泾塘。据传,齐相管仲、鲍叔牙曾在横山脚下择地分金,留下分金墩遗迹,故名横金。元代横金有一条长源街,行坊林立,商贾盈市,因地势较低,数遭水患,居民逐渐移迁至横泾塘两岸,重新形成集镇……“横泾”也由此替代了“横金”。明代这里设置横金巡检司驻守,自然而然,横金镇吴县六镇之一。

明代,名僧姚广孝,作诗《分金墩》:“夷吾坐穷乏,叔牙计余赢。托友心相知,义重黄金轻。得利岂敢私,当道分还平。独遗一抔土,常寄千载名。”后来,横泾就有了“義金廟”的建造,是为纪念。《義金庵碑记》:庵肇明初,再葺于万历丁亥,久而倾圮,里中有钱君舜臣者,慨然捐修,夏而工,秋落成焉。……距吴城四十里,有横金镇,镇有義金庵,俗传管鲍分金处也。给予考管鲍分金处,海南之鲍山,叔牙夷吾未尝至吴,此必误矣。或者后之人有闻其风而起者,因附会其说与。

这里的“義金庵”,应该就是“義金廟”。“義金廟”,是横泾百姓长年累月信奉的一种精神了。这种精神,就是为人有良心有诚信。只可惜,现在只剩一块金字匾额的“義金廟”,被不锈钢的防盗门隔离了滚滚红尘,但隔不断的依然是无言的神启。看门口,香烛烟火,我祈愿,一方平安,横金有福。

横泾老街形成于明末清初,民国时期尤为兴盛。河北岸称上塘街,南岸称下塘街。曾经,上塘街东起茧行,西止丰泰裕木行分为东街、中市街和西街曾经,下塘街东起周记横泾酒坊,西至南弄偏西地段称后河浜和南弄。

横泾老街,东西向。我在老街中段,两头望望,东一座“横泾东桥”,西一座“横泾西桥”。流淌历史的小河两边,百姓人家鳞次栉比。矮闼门,迎朝阳;塞板门,送夕阳;生活的烟火气,总是从老街的“横泾供销社”和“横泾农贸市场”散发出去。

横泾老街弄堂不少。 自东而西,上塘街有6条里弄,北香花弄、混堂弄、金家弄、中街弄、北长弄和吴家弄;下塘街有4条,南香花弄、蒋家弄、后河浜弄和南弄。旧时上塘、下塘两街的主要路口设置巷门,建有更楼,日启夜闭,那是用以防御太湖匪盗入镇骚扰

“横泾供销社”,这名称正在被小镇淡忘。接力生活的街角买卖,在曾经的“诚信渔网”,悄悄地漏网光阴。尽管,乱砖堆上,被抛弃的“马桶”,做工还是不错,但已经不见哪里有卖了。时间去哪儿了?只有睿智的一射太阳光斑,看得懂正要飘落的一纸“告示”。

瓦是日子,数不清;墙是守望,守不住。我的一个偶尔回眸,还能看见满是沧桑表情的老屋。我想象着斑驳老墙里当年为数不多的大户人家,现在,各奔东西了吧。一堵堵老墙,一块块灰砖,一座座年代,一页页历史。

似曾相识,和许多小镇的老街一样,老屋近在咫尺,也有可以伸过去握手的对街邻居。可以想象,大热天,这里还有存世不多的凉爽“穿堂风”。说不尽的家长里短,依旧默默地流淌在历史的小河。左岸,三三两两的竹篮子,拎着今日;右岸,七七八八的石埠头,洗着昨日。

“横泾农贸市场”,门口,你来我往,小买卖,大情意。我问卖菜的老阿姨,那个编织竹篮的手艺人,现在哪里?她说,随儿子,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是啊,就象零零乱乱还在挂的锈迹斑斑的门号牌,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方便邮递员了。

上塘东街,同丰号民国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两层,青砖扁砌,砖木结构,有点破旧,但保存尚好。表示打扰,我进去看看。中间、东侧房水泥铺地西侧房木制地板,西式木楼梯,下为单道,中分左右两道登楼层,式特殊。大杂院,居民住宅但显得很悠闲很静谧

靠老街不远,老去的“横泾粮仓”,现在不存粮了,但依然是叽叽喳喳的麻雀乐园。排排坐吃果果,五个圆形缓顶粮仓隐隐约约记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粮仓上方的小窗,还在隔墙探视着外面纷扰的人来人往。

小镇东横头小河边的古杏树,只剩孤零零一棵了,另一棵耐不住岁月的流逝,随了消失的小庙消失了。失去“伴侣”的这一棵,也是伤心欲绝的样子,斜扶着来日。小河岸边的一位老人告诉我,古杏树树龄超200年了,10米左右,胸径宽处1.5米。原有株,雌雄成对。有过故事,1943,日伪军在横泾实施“清乡”,欲将两株杏树砍了,以作军用附近村民想了个法子,把铁镬子碎片钉入树干四周,使锯子一时无法来锯。就这样,两株才免遭罹难。

“横泾哺坊”,迁来迁去,让人难以寻觅旧址了。想当年,每年立春、仲秋时节,哺坊前面,热热闹闹,装在竹篾编成的禽筐里的雏鸡雏鸭雏鹅“叽叽嘎嘎”叫个不停,空气里弥漫着禽类特有的骚味儿。嫩黄而活泼的小生命一边在叫唤,一边被装担,一边就上船,走向四面八方的绿野乡村

小镇西横头,那“八五”红砖的高高水塔顶端,目前是喜鹊与乌鸦争风吃醋的地方。在还没有“自来水厂”的年代,水塔用电泵引深井水上塔顶的蓄水池,水往低处流,往下放水,就是“自来水”了。有点原始,但在当时的姑苏大地,这样的水塔,到处可见。

新意不新的新开街上,新开的美发店,生意冷清,因为,人们还是习惯去老街上老旧的“横泾剃头店”,让慈眉善目的老师傅,剃剃头修修面。低低收费,可以多少年不变。老式的剃头工具,老式的剃头椅子,老式的镜子里反映出老街时隐时现的老式的人情世故。

……

随着“吴中放心农药”的广泛传播,和苏州周边大多数的古镇一样,在岁月的长河里,凡尘不古,乱象众生,任由裂变,横泾小镇也是古风渐去……桥洞,睁一只乡愁的眼,必须非常有心,才看得见古迹遗落的风景

几次三番,我散步在横泾老街,看见曾经的古桥大都被拆,颇觉可惜。

聚兴桥:又名齐兴桥,跨横金塘河,位于镇东市梢单孔石拱桥。清乾隆年间建造。桥左右楹联为數載辛勤捐鎮口,一朝瑞氣耀龍門”“流水圍環東市興,仁風繞帶商翁集已废。1979年春,于聚兴桥向东200余米处建成双曲拱桥,取名“横泾东桥”。那一块勒字“流水圍環東市興”的石块,换了位置,不和谐地躺在新桥堍,有点坚强。

积庆桥:跨横金塘河,位于镇中段。单孔石梁平桥。清乾隆年间建造。1979年改建为双曲拱桥,现为水泥桥。水泥的功能,真的相当厉害。想当年,有许多摇橹而来的小船,歇桥旁边,除了卖鱼腥虾蟹,还卖农副产品。这里,渔民上岸;那里,农民下岸;热闹了小镇的小生活。  

寒桥:又称韩桥,望仙桥,跨横金塘河,镇中段。单孔石梁平桥。清乾隆年间建造。1979年改建为双曲拱桥,现为水泥桥,取名“望仙桥”。可以肯定,“寒桥”有老故事,“望仙桥”有新故事。口口相传,故事,要让老街上的那些老人来说,那才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驷马桥:跨横金塘河,位于镇西市梢单孔石拱桥。清乾隆年间建造上世纪30年代重建已废。上世纪80年代初,于驷马桥向西建成双曲拱桥,取名“横泾西桥”。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是,我知道,有时候,承诺也是有时间性的。说到做到,就看是祸是福。

永寿桥:此桥无记载花岗石单孔石梁平桥。字体一半被档,依稀为“永壽橋”,桥面有16块响板和龙门石,图案为星形。看来看去,应该是横泾镇里唯一还可见的一座老桥我站在桥堍,看着过往的流年,不知道是不是要感谢曾经的“横泾街道办事处”?走过路过的横泾人,摇摇头,不知是啥意思?百年桥石,撑住啊,撑一天是一天。

作客横泾的我,听在横泾安享老年生活的知青朋友介绍,现在,横泾最有名气的恐怕是“农家乐”——“鲜丰十二灶”了因为,那里有纯粹横泾味道的“稻草红烧肉”要知道,保住纯粹的“横泾味道”,已经是不容易的事了。地址应该在横泾镇新齐村,老的旧木材市场向里走一段路的小村子里。

说起“稻草红烧肉”,我还知道“横泾烧酒”的一壶白酒。记得有记载,清《横金志》:烧酒出在横金者为贵。

“横泾烧酒”,在上世纪30年代,已经在苏州老城区,有了名气。据传,南浩街吴万顺,山塘街张信号,上塘街汇源,南新路德顺等等,都派员驻横金收购烧酒。“横泾烧酒”所以产销两旺,得益于临近太湖,水质上佳,并一直秉承传统的酿酒工艺。据说,酒来酒去,以前的计量容器,很古风,称“祖子”,每祖80斤。“祖子”,青黄釉陶坛,坛身以藤片贴紧围箍,左右上下有两两相对的四个把手,便于两人提升倾倒。至于零售用的量器,称“端子”。“端子”,什么样子,就问不出所以然了。

昔日横金塘,今日横泾河。去过几次横泾,我还知道了“横泾东桥橹店”的一枝红橹,我还知道了“老横泾面馆”的一碗汤面,我还知道了“横泾苏明船厂”的一条木船……如今,真正的横泾人,还在努力让“横泾名气”,沿着历史的足迹,顺着小镇的遗风,一传十,十传百,名声传外,好远,好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