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石潭记》浏览题

 薾禠飀鷉 2013-06-18

《小石潭记》浏览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 ,字子厚,他的散文尤为著名,因此后人将它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2﹑《小石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二.重点实词:

 

①篁竹(丛生的竹子)      ②水清冽(格外) 

③为( 水中高地)         ④为(高低不平的岩石 )

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⑥俶尔(忽然)

⑦往来翕忽( 迅速)        ⑧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⑨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0、 悄怆(忧伤的样子)

11而从之(跟随)     12、 以其境过( 凄清)

 

三.原文填空:

 

1.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主旨句,点睛之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 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

 

四、写作目的(主旨)

 

本文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表达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五、写作方法:

1、整体:情景交融的写法(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氛围,并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2、  局部:第一段:移步换景;第二段:特写镜头、动静结合(游鱼)、侧面衬托(写潭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第三段:比喻 (溪身比作斗折蛇行;岸势比作犬牙差互)

3、  照应:例如:为了突出小石潭的特征,作者除了正面进行描写“全石……为岩”还通过“如鸣珮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照应。

六、理解分析

1、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缘由?

小石潭景色优美却无人欣赏,作者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施展,二者有相似之处,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心情是一致的。说明作者是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在第一段,作者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那些特点?

   潭水格外清凉               潭底是整块石头  

   潭岸峥嵘突兀               潭周围树木青翠,环境优美

 

4.作者初见小石潭心情怎样?谢了潭边那些实景?

1)心里很高兴 2)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清脆摇曳的潭树。

 

5.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运用了哪些动词?其作用是什么?

用了:“隔、闻、伐 、取、见”等离歌动词。

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地。

 

6.文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突出伐竹取道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说明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地,为后文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氛围及作者的孤凄悲凉忧伤的心境做铺垫。

 

7.第二段进一步写潭水的清澈,作者在写水的清澈时,用什么写法?

   侧面描写,(衬托)(侧面烘托)通过写游鱼像在空气中游来游去无所依靠,日光照耀下鱼影子映在石头上清清楚楚等细节,衬托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8.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自由自在,活灵活现的情态。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9.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的娱情山水,乐而忘忧之情怀。

 

10.文章如何体现小石潭的水清的特点?(写潭水的清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怎样心情?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水尤清冽,侧面: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往来翕忽等句(也是动静结合)

体现了游鱼的自由快乐,也衬托了作者高兴的心情。

 

11.第三段写溪身和岸势的特点是什么?“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暗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溪身:蜿蜒曲折        岸势:参差不齐

   暗示了作者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的心情。

 

1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倍感崎岖坎坷,而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13.文章写小石潭的源流,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突出起怎样的特点?

比喻的修辞。首先把溪流的形状比喻成北斗七星排列那样曲折,蛇爬行那样弯曲。把溪岸的形状,比喻成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生动想象的突出了溪流的蜿蜒曲折,溪岸的凸凹参差的特点。

 

14.第四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孤凄悲凉之情。

 

1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 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有何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清幽冷寂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孤凄悲凉忧伤的心境,是文章的主旨句,是点睛之笔。

 

17.小石潭的奇特之处表现在哪四方面?

1)潭水奇(皆若空游无所依)(2)潭石奇(岸石形状多样)(3)潭源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4)氛围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文章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体现作者的总体感受是怎么样的?

潭水清澈透明,潭岸峥嵘突兀,潭边植被青翠摇曳,潭境凄清幽静

总体感受:幽深冷寂,凄凉忧伤。

 

1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简要概括)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0.作者初见小石潭“心乐之”,游览到最后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你怎样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结合原文)

作者的情感由乐而忧,乐是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被贬柳州,心情郁闷,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他寄情山水,寻找寄托,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之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悦耳,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愉快,暂时玩却了被贬的苦恼,但是当看到小石潭幽静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时,他想起了自己被贬的境遇,不由产生孤凄悲凉之情。

 

21.本文写作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22.你怎样理解本文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作者的感情随着景色的变化而由喜而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当看到小石潭潭水清澈,环境优美,鱼儿自由自在的景色时,作者心情愉悦,物我同一,乐而忘我;当看到小石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幽深冷寂的景色时,想起被贬处境,不由产生孤凄悲凉之情。作者的感情和小石潭景色交融在一起,借景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是寓情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