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着眼于学着力于导——浅谈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深情厚谊360 2019-06-08


教育观
今天 

着眼于学 着力于导

—— 浅谈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安徽 束义福


内容提要 本文简述了导与学的辨证关系;介绍了导趣、诱发学的愉悦性;导思、引发学的探究性;导法、培养学的自主性;导练、加强学的实践性的几种着眼于学、着力于导的方法。
关键词 着眼 着力 导趣 导思 导法 导练 愉悦性 探究性 自主性 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紧密结合的辩证的统一,导是学的手段,学是导的目的,导作用于学,导的确良质量直接影响学的成效;学检验于导,学的效果反映导的质量。导是学的保证,学是导的归宿,导要为学而动作,要以护驾的姿态保证学的顺利,顺利应千方百计循循善诱,促其学“通其窍,畅其流”,学要以导展开,要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确保其导“兴其趣,开其智”,从而使导与学有机结合、协调一致。因此,教学中应着力于导,着眼于学,善导则通,善学必得,以导诱学,乐学促思,善思达智,启智增能,从而真正达到增加学生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育效益。

1.导趣、诱发学的愉悦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扬振林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智力之母,兴趣是学习的兴奋剂。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注入式学习,不会形成理解的有意义的学习,也不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情趣,使其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1.1 以需引趣。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授尽可能结合实例,使学科内容与兴趣熔为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展现物理学在工农业生产、科技医疗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物理世界多方面的无穷魅力,并挖掘教材中这方面内容尽其发挥,同时穿插一些联系实际的适用的生活、生产素材,介绍一些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确实有趣、有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1.2 以得引趣。最好的学习动因,莫过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具有内在兴趣。教学中应结合教材,遵循学生知识的客观规律和知识的内在逻辑,精心设计,授之以趣。要善于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凝与思,点燃渴求弄懂学会的智慧火花,使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所得,从而使其从学有所得中提高兴趣。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有一个目标,都有成功的欲望,而一旦取得该活动的成功,往往又能进一步激发对该活动的兴趣。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认识和成长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和达到新的更高目标的过程。教师要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得成功,这一点,对优秀学生来说很重要,由于他们的成功欲望更为强烈,因此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反馈效应也就更加明显。对差生来说更重要,每获一次成功的喜悦,也更增加一份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而且能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潜力,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使这种兴趣自觉地转化为学习动力。

1.3 以新引趣。新颖的教学方法,精彩的演示实验,富有悬念的结尾,充满幽默感的比喻等都可以引起学习的直接兴趣。教学中既应注重平稳和谐,也需设法讲究其变化新颖。一般地讲,越新奇越能诱发学习欲望,美感就越强。“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亦然,在平淡中出新奇,正是教师高明之所在。广泛吸取国内外成功的教法,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灵活变通地应用,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动作以配合挂图、模型、教具、实验、投影、幻灯、录相及电教手段。并经常变换课型,或以自学为重点,或以研讨为突破,或以启发为线索,因时而异,因课而变,各种手段和课型交叉或创新使用,学生会感到节节课新鲜,堂堂课有趣,也就可以欢愉有趣的后气氛中主动学习,增长才干。

1.4 以疑引趣。“学而不思则罔”。而思多以疑为先导,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无疑—有疑—无疑”,学生在这种思维矛盾运动中,才会启疑促思。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质疑、富于启发,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啡啡”的状态,激发他们为解开疑点而臭味积极思维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牵强附会地兴趣引导,或频频的兴趣激发,过多则会喧宾夺主,学生会感到远离教学内容而产生逆反心理。故兴趣的引导必须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2 导思引发学的探究性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是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矛盾,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学习习惯。

2.1 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中学物理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知识,这就为思维训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教材作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变换思维角度,诱发学生的探究性。

2.2 联系实际获取感性材料。 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通过回顾性的形象思维,细致准确地观察等获取探究所需的感性材料,启发、点拔他们通过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成,尔后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启迪思维闸门,拔动思维神经后获得成功的乐趣中,引发学习的兴趣,激起探究的欲望,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3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问题,或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联系提出问题,让问题紧紧抓住学生,产生质疑和求知,调动各个思维器官的协调作用,发挥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在急于探索知识奥妙的情感现象中,以求得超常规的教学效果,教师创设情境很多,诸如悬念情境(巧设机关,引起悬念),质疑情境(激疑引思,诱发思维),设障情境(暗设屏障,巧设圈套)。使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中或妙趣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认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从而激其情,奋其志,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4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既是思维结果,又往往是再思维的起点,既是导致思维的有效手段,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善于存疑和勇于质疑,要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明白誓不休的精神,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要把循规蹈矩、与自己一脉相承的学生视为好学生,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是“异端邪学”,也要善于发现其中隐藏的闪光点,既肯定又积极引导之,对学生提出的哪怕是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也绝不搪塞和嘲讽。在遇到提出没有份量的问题时,教师要有意地设置问题情境,通过提出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激励和启发学生生疑,或使学生产生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3 导法、培养学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是教学大纲中反复强调的,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教材的特点,精心指导学生的学法,即要求以教学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使内容、教法、学法构成一个有机的同步体,寓教学之法之中,寓学法于教学内容之中。

3.1 渗透学法。 渗透学法是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学法训练,是最佳最重要的方法。

3.1.1 促使学生逐步领会。 教师把教学内容分层分块网络、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法的基本单元逐一落实到每一知识层、知识块、知识网,使学生利用每个层、块、网领悟学法基本单元的作用及分块、层的方法,从而奠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1.2 强化学法规律掌握。 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学习有了较全面的领悟之后进行,同教学一样,学法也有其一定的规律,违反了这些规律,学习效果则不会显著。因此,应向学生介绍阅读的先泛读后精读规律;记忆的重复规律;技能训练的过渡性规律;理解的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能力提高的先快后慢及迁移规律等。为强化学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中按学法规律指导工作学习的每一个具体过程,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学的自主性。


3.2 系统运用。 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对学法有了一些领悟之后,教师要运用一定手段,如实验创设情境,设障立疑等,引导学生系统、灵活运用学法的基本单元及学法规律,教师对学生不当之处给以校正,对个别难点铺好路、搭好桥,对个别尚未得法的学生要及时启发、诱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自得”,从而进一步促进自主。①指出问题关键所在,引导“自得”;②揭露问题隐含条件,引导学生“自得”;③揭示新旧问题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得”;④对原问题的引伸扩展,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自得”;⑤渗透学科思想方法,揭示问题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自得”。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而得法的乐趣,达到强化学的自主性目的。

3.3 学教统一。 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法,迅速、果断地做出相应的学法策略,使教师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达到较为优化的组合而呈最佳状态。此时,教法、学法内容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从而保证学生学的自主性。

4 导练加强学的实践性 。 导练,既引导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训练,架设起学生由知向能,能知融合的阶梯。

4.1 科学安排,合理训练。 首先适量训练根据年级特点及教学要求,因班因课因时而异,安排训练的次数。若过大运动量的重复训练,过犹不及,只能加重学生负担,产生逆反心理。其次要适度训练。过易或过难的训练,都不能给学生带来收效,不会给他们以成功的感受,即使是验收性训练,也要分层次,难易适度,最大难度也应该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水平。这样使学生总在成功的过程中经过努力获得新的成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然始终如一。再次要适时训练。根据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安排训练。如激起兴趣起引发思维时;产生疑问寻找答案时;掌握规律尝试验证时;获取方法迁移便通时。这样,训练效果好,学生成功机率大,从而促进新的成功欲望。

4.2 形成多样灵活训练。 设计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大面积有效地训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训练质量。比如讲前练(复习旧知、提示新知),讲中练(讲练结合起来、寓讲于练、消化理解),讲后练(巩固复习、运用新知)综合练(检查反馈)。这些形式应切实从教材、学生及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根据需要适当进行练速度,练规范,练变通迁移,练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练拓宽延伸等。从而使学生训练有数,解题得心应手。

4.3 融合智能有机训练。精心设计练习,有效地调动各种思维途径,融合智能,有机地进行强化训练,增强学生创新性意识,提高创新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比如,解题目中,领悟教材的原型启发,发展想象思维协同性,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协调补充;渗透原型启发,发展想象思维的跳跃性拓展原型启发,发展想象思维的变通性等。

4.3.1 借助问题拓展,启发动态思维。 动态思维运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向拓展,则是将物理问题适当地变换情景,用于启发学生的动态思维,其拓展有三种形式:形似质同的拓展;形异质同的拓展;形似质异的拓展。

4.3.2 借助变换叙述,启导流通性思维。 流畅性思维是指心智活动流畅少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较多的观念和设想。变换叙述就是在学生初步掌握某一概念或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变换概念规律的叙述方法,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规律,用于启发学生的流畅性思维,增强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从而可使学生在运用概念规律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4.3.3 借助开放内容,启动变通性思维。 思维的变通性则要求思维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傍通,多角度多方法思考问题。常有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用等方式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养成多向性多途径的思维习惯。教师精心设计选编一些开放性教学内容,更是启动变通性思维的良好措施。

4.3.4 借助习题变拓,启迪独创性思维。有意将习题变更拓宽,培养学生动态性、变通性思维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习题变更拓宽由于每人都按自己的思路对新异和困难的刺激提出决策及方法,往往会体现出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提高教学质量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由师生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微观系统工程,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无论在如何挖掘教与学两方面的深层内涵及导与学两者关系的理论探讨上,还是在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如何精心构思和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能动作用的实践操作上,都有待于教育工作者长期反复探索。笔者诚望专家学者及教育同仁的指教和帮助,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法》 许国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实验综合引探式教学论》 汪延茂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2版

3、《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探讨》 董英华 《物理教学探讨》 94.2

4、《教学辩证关系》 束义福 《中国中学教育论文集萃》 重庆出版社 1995版

5、《智能型学生特征及指导策略》束义福 1995《全国第四届中等物理教学研究学术讨论会》一等奖论文 论文编号090

6、《谈习题教学的启发》 束义福 《物理教师》93.12

7、《习题数据处理的思维方法与技巧》 束义福 《物理教学探讨》96.2

8、几种科学思维方法及注意问题 束义福 《物理通报》 2000.5


安徽省庐江二中 束义福

邮编 :231500

信箱电 :7328698phy@sohu.com ( yyif_shu@yahoo.com.

作者简介:

束义福、男、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发明学会会员。东方书画艺术学会理事。巢湖市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在《物理教学》、《物理通报》等二十多家省级、国家级CN报刊上发表文章200多篇,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参编、主编教科研论著及教辅用书9部。多项成果获省级奖和国家专利。

安徽省特级教师。获“中国素质教育科研之星”奖章。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