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一道道血口子…… 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中了,遭那个罪咋? 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 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 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样吧,还有两家哩…… 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 英直往后趔,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中…… 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英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中吗? 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几年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唯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的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丽说,你真爱惜…… 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载《微型小说选刊》1996.18期) 【点评】 司玉笙的《文具盒》写活了一个叫英的姑娘。 作品刻画人物只用了一个细节:那便是非常贫穷的山村里来了一批外地募捐来的扶贫物资,其中可供挑选的只剩下两件东西:一是姑娘梦寐以求可以挡寒可以示美的红毛衣,一是“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的文具盒。而英姑娘毅然选择了文具盒——象征着她选择了时代文明。 这篇微型小说紧紧抓住人物性格中的这一闪光点,围绕着抵挡红毛衣的诱惑,让一个山里娃走出了大山,进入了文明世界,使整个作品充满了亮色。 但是,结尾处的那句话告诉人们,那件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可以挡寒可以示美的红毛衣是无法淡忘的。当初的英作为一个村姑,一是单纯,二是要读书,抵挡住了红毛衣的诱惑,而今天英还觉得自己委屈,女人的天性终于战胜了理智。 司玉笙的叙述方式独树一帜,很得微型小说创作真谛。作品里没有描写,连同人物外貌、人物动作、人物心理都没有铺开呈现,甚至连说话人的“说”背后的引号、冒号等标点也取消了,采用一种特有的叙述语态,给我们讲述一个印象深刻的英的故事。(吴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