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勤工俭学救活了小山村

 昵称12851700 2013-06-20

                    勤工俭学救活了小山村

----    ——记凤县倒回沟小学校长张才学开展勤工俭学的事迹

    张才学同志是风县唐藏乡倒回沟小学校长。16年来,他们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开展了多种有益的勤工俭学的活动,总计收入近万元,师生每年人均收入15元。13年对学生实行学费,代办费,书本费三不收。他们勤俭办校,为国家节约资金5000余元。普教“四率”连续四年均为100%,教学质量在全乡首屈一指。作为这所小学的校长,共产党员张才学同志,带领师生开展勤工俭学救活了这所濒临停办的山村小学,深深赢得了全村人民的信赖和赞扬,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勤工俭学先进个人。

                          

张才学同志1966年初中毕业,回乡当上了对出纳。倒回沟村地处秦岭腹地,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但在那大批资本主义的年月里,几十户人家家穷得叮当响,座落在村头山下的小学,除了被风雨侵蚀的破庙和几十张破桌凳外,几乎一无所有。在这里任教的几位教师,因劳动工分值只有七分钱,难以养家糊口,都一个个离开了学校。面对着祖祖辈辈当睁眼瞎的危机,队干部决定让张才学兼任民办教师。19725月,张才学走上了教师岗位。当时全队学龄儿童有40多名,而进校的只有20多个娃娃,好多孩子家里穷得连课本都买不起。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张老师明白,要想把学办下去,靠国家靠集体都是个穷,只有靠两名教师和这些七八岁的娃娃了。这里山林茂密,药材遍地,大自然赋予了无穷无尽的财富。他坚信,一个勤字两只手,困难虽多不需愁。

他带领倒回沟小学师生开始了向大自然的索取。进校不久的张老师组织学生割了一拖拉机的柳条卖了,秋天他又带领学生拣了几麻袋橡籽,当年收入500余元。学校的粉笔、纸张、闹钟有了;皮球、跳绳、图书有了;学生课本、铅笔、作业本有了,校园里书声朗朗,歌声嘹亮,出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学生猛增到42名,勤工俭学救活了这所濒临关闭的山村小学。

脚下的路闯开了,学生和家长看到这里学文化有了希望,张才学同志决心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1974年,他征得队干部的同意,领着学生到集体林中砍抬杠、割竹子,山路陡峭,满是荆棘沙石,空架子车上山,老师在前面拉,学生在后面推,爬上两面坡,人人汗水湿透汗衫。重车下山更危险,张老师不让学生跟车,按学生个头大小扛棍棒或拉竹捆。这一年,他们进山八次,砍割拣拾的山货超过4万斤,收入现金600余元。深山野岭敞开胸怀,迎来送走这支不大起眼的队伍,勤工俭学活动为他们奉献了一批又他、一批的财物,这内中的甘和苦,只有山村的师生们体会得最深。

1975年春,学校有了点积蓄,张才学同志和队干部一商议,正式宣布倒回沟小学实行三不收,开学时又免费给学生发了一些学习用品。勤工俭学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学生猛增到86名。除1981年因水灾影响了学校收入,两学期每生共收一元钱外,三不收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从那时起,倒回沟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始终保持在100%

                    

张才学家世世代代在倒回沟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大山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家乡人说它是一条硬汉子,是秦岭脚下的骄子。

1975年秋天,张老师带领学生进山开荒种药,他挖树根,刨狼牙刺,笨重的镢头抡了三天,胳膊肿了,手上的血泡一个个磨破了,镢把染红了,他却没叫一声疼。地翻的又深又松软,没有一根杂草。张老师从附近生产队请来技师,指导师生种植药材。这一年他学会了党参、当归等五六中贵重药材的栽培管理技术,第二年收入400余元。

1977年冬天,为了给孩子们取暖,他安排好学校的教学工作,自己领上几个年龄稍大点的孩子进山开窑烧木炭,上万斤青钢木筏到截断,扛到窑边,装进窑里,重活累活,技术或都是他一手干的。开始点火了,由他不掌握技术,三次点火都熄灭了,他累得筋疲力尽,但它硬坚持着干。火点着了,连续几天早上四五点钟到窑口看火候,晚上深夜才离开窑场。接连烧了三窑木炭,虽然学生轮换进山,而他自己,唯一的男教师,从未下战场。

在一次劳动中,一棵砍到的树砸在张老师的头部,血流满面,他从衣服上撕下布条一包扎,又继续干起来。一天,他的小儿子得了肺炎,妻子打发人叫他,他正忙着开荒,没有回去。妻子从上午等到下午,不见他回来,只得抱着孩子去找医生。路上碰见张老师,张老师用自行车带着病危的孩子和妻子急急赶路,一连劳累几天的张老师连人带车摔倒在路旁,他嘴角碰到石块上,医生缝了三针,至今留下一记明显的疤痕。张老师劳动中受伤三次,他从不在乎。需要指出的事,16年来,他所带的学生,在勤工俭学劳动中,由于他精心照料,除划个口子蹭破点皮之外,从未发生过一次重伤事故。

19779月,张才学同志入了党,思想境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家乡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突出。1980年前后,张老师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父亲早亡,母亲久病卧床,妻子拖着两个孩子,五口之家仅张老师一个劳力。土地荒芜了。他顾不上耕种;老人孩子生病了,他顾不上照料;家里学校只有三四里,他坚持住在学校。他每天上完课,处理好学校公务,不是到农场务药材,就是联系销售勤工俭学产品,或去走访学生家长。学校一年年富裕了,他家却短口粮款800余元,欠口粮1200多斤,1981年他转为公办教师后,才逐渐还完了这个债。

1985年普及初等教育时,村上一次投资22000元,县文教局一次拨款5000元,准备迁校建校。腊月,张老师整日忙着验收村民们交来的木料砖瓦,家里准备过春节的年货一点没买,妻子埋怨,孩子来叫,他就是忙得腾不开手。腊月28签订了修建合同外,他才回到家里,从春上动工到竣工的三个多月里,张才学同志一天也未休息。没有电线他到处借;没有电杆,他带学生掏挖水灾中埋在河床的水泥杆;施工没有图纸,他自己绘;门窗料是湿的,他挖地窑建烘房,17立方米料全是张老师一手烘干的。建修中需要粘土,他从几十里以外的地方拉运,新建学校的电器,是张老师安装的。新学校的操场坑坑洼洼,他便从家里拿来大绳,和师生们一起把埋在地低下的半截大石头一个一个拉走,将地面整平,建校中为国家节约资金5千多元

。这段时间里,家里农活没人干,他花钱请人做,家里木耳架没人照管,使大部分木耳烂在棒上,损失100多元。近几年,倒回沟的村民差不多都富了,但张老师却把本可以用来使家庭致富的时间、精力全用在勤工俭学、教书育人上了。直到今天,他家仍是三间旧房。然而他欣慰的是,昔日的破庙小学,现在已变成花椒园林式的“标准化”小学了。

                          

张才学同志在劳动上市一位多面手,种药、烧窑、点种木耳他会;电工、木匠、瓦工、水泥、油漆等活路,样样挡不住他。 凭着他火热的心,灵巧的手给学校创造了许多财富。他自己动手给学校做了38套课桌凳,两张办公桌,一个文件柜和一个书柜。先后还卖出了10余套桌凳,收入500元。1980年以后,张老师又给学校做水泥黑板8面,乒乓球台一副,小型教具10余件。用勤工俭学收入购置了钢琴,收录机和30余件体育用品,办起了图书阅览室。这所小学的设备有了极大的改善。

张才学同志在教学上也是精益求精,他谈得一手好琴,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在十多年的复式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市县复式教学研究会方多次发言交流。在张才学同志的辛勤培育下,倒回沟小学的学生勤劳质朴,勤奋好学,热爱家乡。他们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用了多年的桌凳仍光亮如新,新校建成三年,玻璃无一片损坏。张才学同志在家乡的教育事业中,倾注了多少心血,这里的村民心中是有数的。几位村上的老干部回忆说:张老师16年来只请过三天假,母亲亡故请假5天,病假3天,送孩子去外地上学请假2天,共15天。可他每年用于勤工俭学的节假日从来也没计算过。

像闪烁星星点缀天空,像勤劳的圆丁躬耕于大地。16年来,张才学同志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认准的路上永不停留的地向前奋进。

(此文由凤县教育局供稿,选登在一九九○年五月一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奠基礼赞》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