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攻玉

 田王老羊 2013-06-20

 

06版:中原之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攻玉

 

      

本报记者 杨玉玺 李鲁愿 文 许大桥 图

人物档案

赵国安,1953年生,河南新密市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河南省杰出工艺美术家,新密市聚宝楼玉器厂总设计师。

23岁开始学习玉雕,凭借扎实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巧妙地将南北派系玉器制作风格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尤其擅长利用各种玉料的俏色设计制作。其作品文化气息浓厚,大气不失含蓄,以巧思、细腻、精致的独特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玉石之温、纯、柔、雅的品质,多次获得国级金奖。

作为中原玉雕行业领军人物,赵国安为继承和发扬玉雕文化,推动密玉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山之石可攻玉。生在中原密山之下的赵国安先生平生只做着一件事——攻玉。

30多年来,在他的影响与推动下,密山之玉从寂寂无闻的小家碧玉成为玉石收藏界的掌上明珠;“北工”的质朴与“南工”的细腻在他的刀下巧妙地融为厚重又不失含蓄的玉雕新风。对玉雕精湛技艺的不断追求与毫不保留地向后生传授,让他成为中原玉雕界德艺周厚的领军人物。

近日,刚刚步入花甲之年的赵国安先生得到了业界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邂逅密玉

新密,旧称密县。1990年当地经专家论证以“密县,古密国,《尔雅》:‘山如堂者密’,因以为名”确定为密县名称的由来。

可知,今天的新密历史上曾以山为重、因山闻名。至今,仍有学界将密县所有之山统称之为密山。

追究密山,绕不开“玉”。 《尚书》、《山海经》等历史典籍中都有着关于“黄帝密山探玉”的传说:“曰密山,其上多丹木……其中多白玉……黄帝乃取密山之玉荣,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然而,密山之玉究竟在哪里?“黄帝密山探玉”传说之后的数千年里有关密玉的记载几乎无踪可寻。

直到1958年,一块重达1.35吨的单体玉石在密县被发现,并被上海13位工匠历时三年半雕刻成中国登山队健儿第一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大型艺术品《勇攀高峰》,继而在加拿大万国博览会上评为金奖,后被列为“国宝”——密玉之真容才重新走入国人视野。

这一轰动也给工业匮乏年代的新密带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密从事密玉开采、加工的国营、集体玉雕企业遍地开花,产品通过天津口岸广销国外,玉雕业成为当地经济主要支柱。其中,仅密县玉雕厂年创收入300多万元,占到县财政收入的一半,成为当地第一个拥有车队、建起家属楼的单位。

正是在这样一个辟地开天的年代里,就像人们常说玉为天地精华、具有通灵的功能一样,密玉在这个时候邂逅了一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密山之下的年轻人——赵国安。

1976年,高中毕业后正在中学教书的赵国安忽然接到通知:作为“有文化的人”,选调至密县第一工艺厂从事玉雕的设计与制作,为经济大发展做贡献。

祖父曾经一辈子从事银器的雕刻,没料想,刚当上教师的赵国安仍没有脱离祖辈从事的手艺活儿。

一个人成就的取得往往伴随着若干机缘的巧合。时代的大手为赵国安武断地选择了玉雕职业,重现天日的密玉为他提供了玉雕平台,祖父给了他善雕的禀赋。

从此,这位年轻人的命运被深深地刻入玉石之中。

迷于攻玉

直到今天,记者见到已经60岁的赵国安先生时,他仍像一个刚入行的年轻人,每天都对玉雕这个行当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与新鲜感。

每天早上他会5点准时醒来,然后躺在床上聚精会神琢磨当天摆在案头作品的设计。一个半小时后,他才缓缓下床,来到楼顶的菜园里锄草浇地。

赵国安的家位于新密市青屏街上的一栋小楼里,楼顶的菜园约有一分大,是他自己改造的,里面种着黄瓜、茄子之类的时蔬。

别小看这块小小菜地,里面可藏着不少玄机。

“我种黄瓜主要是为了看花儿,嘿嘿!”赵先生幽默地向记者卖了个关子。原来,他种的这些植物都是玉雕行业常用的素材,是专门让徒弟们平时写生、观察用的。

“比如,熟悉了黄瓜开花的形状,遇到有黄色杂质的绿玉,你就可以把这个杂质巧妙、准确地雕成瓜花儿,让作品更加生动、逼真。”他解释道。

赵国安回忆,刚入行时,为了近距离观察这些常用素材的形态,他经常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跑几十公里的山路到邻县新郑境内的山上捉蝈蝈,拿回来放进笼子里日夜观察、揣摩。

这些童子功都是当时厂里的老师傅们教给他的。他说,自己虽然23岁才入行,但很快就对玉雕这门艺术着了迷。眼看着家门口的石头在艺人的手中变得那么生动美妙,他就急于窥其堂奥,常常想方设法向老师傅们偷艺。

白天工余,他都会主动与师傅们聊天、套近乎,帮忙倒茶送水。俗话说“熟人多吃二两豆腐”,师傅们看这孩子机灵,就常常利用休息间隙教他一些诸如“子孙万代”、“白头到老”、“书香门第”等传统题材的构图及素材寓意。半夜里赵国安就趴在床上悄悄落笔打稿,短短半年时间就掌握近百种玉雕内容的设计。

这些师傅里面包括厂里请进来的北京玉器厂老艺人王容海、张世增、董文钟等大师。

“我正是在他们那里学到了当时玉雕界‘北工’的技巧和精髓!”赵国安说,中国玉雕风格自古有着“南北工”之分,“北工”以北京为代表,讲究质朴、大气、惜料,善于利用玉质本身的俏色;“南工”以苏州为代表,讲究极致、完美,从不惜料。

当学徒半年后,24岁的赵国安就开始带徒。“当时,我带的徒弟都是比我年龄大的,他们服我!”赵国安骄傲地说,他的作品总是在构思与雕工上技高一筹。

天生的悟性,加之刻苦,赵国安很快在当地玉雕界崭露头角,作品不但让师傅们赞叹,而且受到市场欢迎。几年后,他被调到新密特种工艺厂担任总设计师。

来到赵国安的办公室,不断看到有徒弟抱着石头进来让他“相石”( 根据玉料的形状、颜色等构思与之相适应的题材,确定初步的造型)。

为了看清玉料的纹理,有时需要向上面喷洒一些水。记者注意到,当他抬头看不到喷壶时,徒弟们就会意地赶快去拿,这时他就连说“不用,不用”,边说边从桌子旁拿出一块湿抹布,抹了上去。

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轻缓、随和,没有想象的大师严肃、庄重,徒弟们与他的关系也十分亲密、自然。

“我深知学艺的苦,师傅教诲的重要,所以平时我会把自己的本领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赵国安告诉记者,目前他有200多名徒弟遍及全国玉雕阵营,并已成为新一代玉雕队伍的中坚力量。

比德于玉

君子比德于玉。古人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因此,自古便有“君子佩玉”之说。

一生与玉结缘的赵国安,更是理解其中之精髓。在平时处世的点点滴滴中,他都在追求着“人玉合一”的境界。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密玉雕市场开始走入低谷,众多玉雕厂相继停产、倒闭,大部分玉雕从业者纷纷改行。

正是这个时候,赵国安没有放弃自己毕生追求的玉雕事业,而是另辟蹊径,带领徒弟到深圳、东莞等地采取“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南方玉雕企业联合办厂,谋求新的发展。

他把“北工”的厚重、质朴融入到“南工”的玲珑、细腻之中,让南方玉雕厂出来的产品焕发出独特的中原新风,大受业界欢迎。

在此期间,他与中国香港、台湾玉雕同行一起同巴西采矿人员展开合作,根据当地玛瑙水胆原料(在玛瑙中天然形成封闭空间,内含水、气泡等,巧妙利用可化废为宝)的特点,亲自设计出适合销路的新产品,并将生产业务分给家乡企业。

危难时刻,正是这一张张定单带动了新密整个玉雕业的回暖,从业人员由300多人迅速恢复到上千人,地方财税收入也大大拉动。一时他被业界冠以“水胆大王”的称号。

然而,正是在这段南北奔波日子里,赵国安自己的家里却十分拮据。与记者一起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赵国安的妻子总是湿着眼圈。她说:“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缺吃,我就把白菜腌上几缸,一年至少有360天都是吃咸菜,一吃就是四年!”

接下来的几年里,新密玉雕业虽然渐渐复苏,但仍然面临一个尴尬:密玉虽然位列中国四大名玉,但与新疆和田玉、辽宁岫玉、南阳独玉等相比,无论是市场占有份额还是知名度,都无法并论。

事实上,自从密玉在新中国恢复开采后,考古人员在新密不断发现有玉器出土。1971年考古队在新密超化莪沟遗址发现了约8000年前的玉石小斧,2000年在新密古城寨遗址发现了约5000年前的玉钺兵器,另外,还在40多处遗址中发现了商代玉琴拨、唐代披玉、明清玉佛。所有这些出土玉器均为密玉雕琢而成,而且工艺精美。

如何将这绵延数千年的密玉文脉重新接起?如何让坐拥的7000万吨储量的密玉绽放异彩?

1996年回到新密市的赵国安独自创办聚宝楼玉器厂,决定潜心研究适合密玉雕刻、发展的路子,发扬密玉文化。

他对密玉进行重新分析、定位。从硬度上来看,密玉比金刚石软,比独山玉硬,不易碎而便于保存;从色泽上看,密玉有着“五色石”的美称:以绿为贵,以白、红为多,以黑、黄为稀。

“再好的玉料,需要雕成的艺术品说话。当时我结合密玉这些特点,决定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多色密玉产品开发上,把突破口锁定在俏色运用上。”赵国安说。

注魂入玉

玉不琢,不成器。

如何让一块多色密玉原石成为一件震撼人心的玉雕精品,这不仅需要攻玉人具备十分娴熟的雕刻技艺,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独特构思、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注入作品里,让它具有灵魂。这样,才能让观者有欣赏它、读懂它、惊叹它的审美体验。

在赵国安的作品展厅,记者有幸欣赏到一件精妙绝伦的玉雕摆件《蝶恋花》:在一簇盛开的黄色菊花里,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轻轻地落在花瓣上面,相互嬉戏,似乎一阵风来,它们就会振翅飞去,整个造型呈“双手掬水”状。

正当记者为之精湛的雕工和精巧的构思惊叹时,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件作品雕成之前,还是我们师傅办公桌上的烟灰缸呢,并且用了两年多。”

原来,这本是一块朋友丢弃的废料,赵国安第一眼看到它的“凹”时,总感觉能雕出来什么,但又没有具体的思路,于是就捡回来放在桌子上当烟灰缸了。

但重新赋予这块玉石灵魂的想法从没放弃,空闲的时候赵国安就会靠在椅子上仔细端详它,终于在两年后有了这件作品。

2002年,这个“烟灰缸”获得中国“天工奖”铜奖。

从“烟灰缸”到《蝶恋花》,除了造型设计成功外,更重要的是赵国安对俏色的巧妙运用,让一块石头中的每只蝴蝶及花朵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颜色和生命。

其实,在俏色运用上让赵国安更加满意的是,他连续三年递给中国玉器行业最高奖项——“百花奖”评委的三件重量级作品:《笑口常开》、《旺财》和《暮归》。

《笑口常开》利用密玉黄白两色,巧妙地把白色雕成弥勒佛经典的圆脸、阔耳和袒露的大肚,然后把大面积的黄色雕成着在身上的服饰,整件作品造型逼真,线条流畅。作品获得2009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旺财》运用分色的处理方法将该密玉原料中的红色与白色运用得干净利落,又不失整体性,小狗的造型比例准确,动态设计生动有趣,俏色运用独具匠心。作品获得2010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暮归》选用黑、白、红三色密玉巧妙构思,刻画一头健壮的黑牛迈着稳健的步伐,悠闲地驮着两个学童迎着暮色回家。童子的手、脸为白色,手中的伞和书为红色和白色,俏色运用绝妙,内容刻画生动传神。作品获得2011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密玉作品连中三元!

评委们在充分认可这位大师精湛技艺的同时,也让他们对密玉作为四大名玉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

正是赵国安这个“靠作品说话”的思路,精美的密玉产品不断扩张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推崇密玉、收藏密玉。

密玉也以颜色多变、质地细腻的独特优势为玉雕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艺术的追求没有止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既是至高荣誉又是卸不下的责任。有了这个称号,就意味着从此每一件从赵国安手中诞生的作品都会被人打上“大师之作”的印记。这就要求作者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手中的每一件作品。

人生六十一甲子。正值本命年的赵国安先生在攻玉的道路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