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社会意识缺人文关怀:文艺需要"拯救"

 赵东华 2013-06-20
文艺需要“拯救”
2011-08-12 14:40:20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评论 进入文化论坛 手机看新闻 7人参与

  在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2011·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北京近百名文艺界人士,分析了目前文化圈、文艺圈中正在恶化的文艺创作生态。

  现在的摄影艺术作品,和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相比,普遍都制作精美,艺术形式美感突出,但它们更多表现的是美丽的风光,没有什么内涵,缺乏生活,更缺乏精神的表现和对社会的关注。

  再说影视艺术界,比比皆是“重拍”:先拍名著,再拍红色经典,然后拍香港的金庸戏,最后把自己拍得不错的又拿回来拍。有统计说,去年我国电影创作量是526部,票房是101.72亿元,这个数量已经进入了世界前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印度。虽然如此,但就目前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来看,中国仍只是一个电影大国,而不是一个电影强国。我们的电影,在审美教育上,仅是让人兴奋而不让人感动,让人宣泄但不让人净化,升华人的心灵,这个电影最基本的艺术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我们的一些著名小品演员的“知名度”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英雄”。但我们发现,现在一些小品的内涵却正沿着一条越来越迎合低级趣味的方向发展,而纵观这20多年来小品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内容和题材,基本上展现的是愚昧、滑稽的“农民文化奇观”现象……

  目前,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文艺作品,没内涵、缺生活,缺少社会意识,缺失人文关怀、时代精神,这几乎成了一种通病。过度娱乐化、远离心灵的文艺创作占据了主流文艺,文艺中泛娱乐化倾向严重,高雅文化已不再被向往和尊重。一些文艺创作人士,希望把人民币以正当稿费的形式尽快装进自己的腰包,心态特别浮躁,整天都在忙项目,而这个“项目”却并非是精神产品,是用心血创作出来的作品。人们关于文艺的观念趋向时尚和潮流,艺术成为了商品,创造成为了产业。文艺衰落折射出人们的物质欲望泛滥膨胀,但在精神层面上,人们的贫穷却到了一个底线。

  其实,目前,文化圈、文艺圈中存在的这些文艺现象,是这几年来我们一直争议、批评和忧虑的问题。如今,我们的文艺界人士在这样一个座谈会上集中批评剖析,这其中既有鲜明的关切,也有深深的忧虑,更有“救救文艺”这样的迫切的危机感;这足以说明,目前这种正在恶化的文艺创作生态,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我们文艺创作者的热情和信心,背离于文艺创作的使命,脱离于社会生活的现实,更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伟大要求,不能再持续存在下去了。

  然而,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时代文艺的问题。我们在观察这些文艺现象时,需要把这些文艺现象与我们当下的时代联系起来看待。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是一个转型和变化的时代,在文艺创作上,文艺的美学标准、思想标准和精神标准,都可能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当文艺创作面对着流行文化、消费时尚和商业文化的大潮,面对着文化上的“娱乐至死”、“颠覆崇高”、“非文化”的风尚时,我们的文艺确实出现了很多的混乱现象,尤其是在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思想、文艺与大众、文艺与市场、文艺与商品、文艺与金钱等价值关系的处理方面,这种现象最为严重。

  我们众多的文艺界人士,直面当今社会文化艺术中一些问题的真实存在,指出当下我们的一些文化艺术中的种种弊端,甚至发出“救救文艺”的呼声,有着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有一位文艺人士说得好:市场经济的幽灵进入了艺术殿堂,游戏规则将按市场法则改变,尽管我们无力阻挡市场经济的泛滥,但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并警醒艺术的责任和良心,“离权力很远的地方有心灵,离金钱很远的地方有节操,离世俗很远的地方有格调,我们的文艺作品不能丢失心灵、节操、格调”。是的,文艺应该深深扎根于生活,文艺担负着提高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伦理的义务,文艺不能一切“向钱看”,文艺不能缺失人文关怀,不能脱离时代的精神,文艺应该具有人类普遍性和永久性的一些价值和追求……(许民彤)

[责任编辑:产婉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