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六艺”之首

 一只红蚯蚓 2013-06-21
“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礼仪是大大落后了 就茶礼而言 现在的人喝茶别说什么礼仪 就连品茶也是少数人的“闲工夫” 往往“牛饮”为多。茶礼倒是在日本逐渐演变发展为茶道 甚是讲究。喝个茶不讲究倒也罢了 接人待物不讲究则实在不能被原谅。每次去日韩考察或讲学 时时泛起一丝失落感 日韩的礼仪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现在都比我们做得好。千年前 我们是人家的老师 他们都认 如今 我们做学生人家未必接受 我们不服。
好在 “砸烂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都已经远去 人们开始寻找和回归“温良恭谦让”。六年前 我给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写信 给了她列出36条礼仪的细节 她的同学纷纷转抄和复印 于是那年春节 我在这封家信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篇博客《对女儿接人待物的36条建议》 至今点击量达到76000人次 被转载77次。可见 今日中国 礼仪越来越被重视。
工商界对学习礼仪似乎更为积极 倒不一定出于对民族的远虑 更多是因为近利的诱惑。企业界人士为了在商务活动中更加有吸引力 婚整个礼仪过程总称“三茶六礼”。
“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礼仪是大大落后了 就茶礼而言 现在的人喝茶别说什么礼仪 就连品茶也是少数人的“闲工夫” 往往“牛饮”为多。茶礼倒是在日本逐渐演变发展为茶道 甚是讲究。喝个茶不讲究倒也罢了 接人待物不讲究则实在不能被原谅。每次去日韩考察或讲学 时时泛起一丝失落感 日韩的礼仪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现在都比我们做得好。千年前 我们是人家的老师 他们都认 如今 我们做学生人家未必接受 我们不服。
好在 “砸烂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都已经远去 人们开始寻找和回归“温良恭谦让”。六年前 我给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写信 给了她列出36条礼仪的细节 她的同学纷纷转抄和复印 于是那年春节 我在这封家信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篇博客《对女儿接人待物的36条建议》 至今点击量达到76000人次 被转载77次。可见 今日中国 礼仪越来越被重视。
工商界对学习礼仪似乎更为积极 倒不一定出于对民族的远虑 更多是因为近利的诱惑。企业界人士为了在商务活动中更加有吸引力 礼 “六艺”之首

、亲和力 纷纷重拾商务礼仪让自己优雅起来。杨路女士的《高端商务礼仪——56个细节决定成败》就是介绍商务礼仪的书中比较有份量的 每一条不仅准确而且有经验的传递 文图结合很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我按本书的礼仪要求也做得不好 “干净衬衫男”我还算得上 但西服颜色的讲究和领带、皮带类的配合常常没注意 而且 我还是杨路批评的“一双皮鞋走天下”的那类。但这更让我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当然豆腐块的序不会有稿费 就请作者给我30本书 让我赠送给我的那些混迹在商界的男女朋友吧。 2013年4月24日于北京豪柏公寓
“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礼仪是大大落后了 就茶礼而言 现在的人喝茶别说什么礼仪 就连品茶也是少数人的“闲工夫” 往往“牛饮”为多。茶礼倒是在日本逐渐演变发展为茶道 甚是讲究。喝个茶不讲究倒也罢了 接人待物不讲究则实在不能被原谅。每次去日韩考察或讲学 时时泛起一丝失落感 日韩的礼仪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现在都比我们做得好。千年前 我们是人家的老师 他们都认 如今 我们做学生人家未必接受 我们不服。
好在 “砸烂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都已经远去 人们开始寻找和回归“温良恭谦让”。六年前 我给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写信 给了她列出36条礼仪的细节 她的同学纷纷转抄和复印 于是那年春节 我在这封家信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篇博客《对女儿接人待物的36条建议》 至今点击量达到76000人次 被转载77次。可见 今日中国 礼仪越来越被重视。
工商界对学习礼仪似乎更为积极 倒不一定出于对民族的远虑 更多是因为近利的诱惑。企业界人士为了在商务活动中更加有吸引力 就我所知 现存最早的教材应该是《尚书》 但古代学校的课程不是读死书 与《尚书》并列的还有五门课 礼仪、音乐、驾车 也可以引申为“技工” 、射箭 相当于今天的体育和军事 和数学 低年级是算术 这就是孔子时代的“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 ” 也就是六门课程。而六门课程中 礼仪是最重要的首门课。


就我所知 现存最早的教材应该是《尚书》 但古代学校的课程不是读死书 与《尚书》并列的还有五门课 礼仪、音乐、驾车 也可以引申为“技工” 、射箭 相当于今天的体育和军事 和数学 低年级是算术 这就是孔子时代的“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 ” 也就是六门课程。而六门课程中 礼仪是最重要的首门课。
古代有“五礼”之说 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礼仪有五大类 吉、凶、军、宾、嘉。吉礼用于祭祀 凶礼用于丧葬 军礼用于军事和田猎 宾礼用于朝见和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用于宴会和庆典等。沿用至今的鞠躬礼和拱手礼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人发明的 都有两三千年之久的历史。拜年礼更是中国特色。
古人喝茶都是有礼仪的 今日常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水”实际指的茶水 还是包含礼仪的。南方人到现在还流传“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 是因为流传已久的男女订婚以茶为礼 所谓“不吃两家茶”就是一女不可能许配两家。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做“下茶”、“茶定”或“受茶” 都因礼仪而来。有些地方结 古代有“五礼”之说 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礼仪有五大类 吉、凶、军、宾、嘉。吉礼用于祭祀 凶礼用于丧葬 军礼用于军事和田猎 宾礼用于朝见和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用于宴会和庆典等。沿用至今的鞠躬礼和拱手礼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人发明的 都有两三千年之久的历史。拜年礼更是中国特色。

古人喝茶都是有礼仪的 今日常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水”实际指的茶水 还是包含礼仪的。南方人到现在还流传“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 是因为流传已久的男女订婚以茶为礼 所谓“不吃两家茶”就是一女不可能许配两家。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做“下茶”、“茶定”或“受茶” 都因礼仪而来。有些地方结婚整个礼仪过程总称“三茶六礼”。

“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礼仪是大大落后了 就茶礼而言 现在的人喝茶别说什么礼仪 就连品茶也是少数人的“闲工夫” 往往“牛饮”为多。茶礼倒是在日本逐渐演变发展为茶道 甚是讲究。喝个茶不讲究倒也罢了 接人待物不讲究则实在不能被原谅。每次去日韩考察或讲学 时时泛起一丝失落感 日韩的礼仪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现在都比我们做得好。千年前 我们是人家的老师 他们都认 如今 我们做学生人家未必接受 我们不服。

好在 “砸烂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都已经远去 人们开始寻找和回归“温良恭谦让”。六年前 我给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写信 给了她列出36条礼仪的细节 她的同学纷纷转抄和复印 于是那年春节 我在这封家信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篇博客《对女儿接人待物的、亲和力 纷纷重拾商务礼仪让自己优雅起来。杨路女士的《高端商务礼仪——56个细节决定成败》就是介绍商务礼仪的书中比较有份量的 每一条不仅准确而且有经验的传递 文图结合很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我按本书的礼仪要求也做得不好 “干净衬衫男”我还算得上 但西服颜色的讲究和领带、皮带类的配合常常没注意 而且 我还是杨路批评的“一双皮鞋走天下”的那类。但这更让我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当然豆腐块的序不会有稿费 就请作者给我30本书 让我赠送给我的那些混迹在商界的男女朋友吧。 2013年4月24日于北京豪柏公寓
就我所知 现存最早的教材应该是《尚书》 但古代学校的课程不是读死书 与《尚书》并列的还有五门课 礼仪、音乐、驾车 也可以引申为“技工” 、射箭 相当于今天的体育和军事 和数学 低年级是算术 这就是孔子时代的“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 ” 也就是六门课程。而六门课程中 礼仪是最重要的首门课。
古代有“五礼”之说 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礼仪有五大类 吉、凶、军、宾、嘉。吉礼用于祭祀 凶礼用于丧葬 军礼用于军事和田猎 宾礼用于朝见和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用于宴会和庆典等。沿用至今的鞠躬礼和拱手礼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人发明的 都有两三千年之久的历史。拜年礼更是中国特色。
古人喝茶都是有礼仪的 今日常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水”实际指的茶水 还是包含礼仪的。南方人到现在还流传“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 是因为流传已久的男女订婚以茶为礼 所谓“不吃两家茶”就是一女不可能许配两家。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做“下茶”、“茶定”或“受茶” 都因礼仪而来。有些地方结人次 被转载77次。可见 今日中国 礼仪越来越被重视。

、亲和力 纷纷重拾商务礼仪让自己优雅起来。杨路女士的《高端商务礼仪——56个细节决定成败》就是介绍商务礼仪的书中比较有份量的 每一条不仅准确而且有经验的传递 文图结合很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我按本书的礼仪要求也做得不好 “干净衬衫男”我还算得上 但西服颜色的讲究和领带、皮带类的配合常常没注意 而且 我还是杨路批评的“一双皮鞋走天下”的那类。但这更让我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当然豆腐块的序不会有稿费 就请作者给我30本书 让我赠送给我的那些混迹在商界的男女朋友吧。 2013年4月24日于北京豪柏公寓
工商界对学习礼仪似乎更为积极 倒不一定出于对民族的远虑 更多是因为近利的诱惑。企业界人士为了在商务活动中更加有吸引力、亲和力 纷纷重拾商务礼仪让自己优雅起来。杨路女士的《高端商务礼仪——56
就我所知 现存最早的教材应该是《尚书》 但古代学校的课程不是读死书 与《尚书》并列的还有五门课 礼仪、音乐、驾车 也可以引申为“技工” 、射箭 相当于今天的体育和军事 和数学 低年级是算术 这就是孔子时代的“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 ” 也就是六门课程。而六门课程中 礼仪是最重要的首门课。
古代有“五礼”之说 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礼仪有五大类 吉、凶、军、宾、嘉。吉礼用于祭祀 凶礼用于丧葬 军礼用于军事和田猎 宾礼用于朝见和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用于宴会和庆典等。沿用至今的鞠躬礼和拱手礼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人发明的 都有两三千年之久的历史。拜年礼更是中国特色。
古人喝茶都是有礼仪的 今日常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水”实际指的茶水 还是包含礼仪的。南方人到现在还流传“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 是因为流传已久的男女订婚以茶为礼 所谓“不吃两家茶”就是一女不可能许配两家。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做“下茶”、“茶定”或“受茶” 都因礼仪而来。有些地方结个细节决定成败》就是介绍商务礼仪的书中比较有份量的 每一条不仅准确而且有经验的传递 文图结合很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我按本书的礼仪要求也做得不好 “干净衬衫男”我还算得上 但西服颜色的讲究和领带、皮带类的配合常常没注意 而且 我还是杨路批评的“一双皮鞋走天下”的那类。但这更让我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当然豆腐块的序不会有稿费 就请作者给我婚整个礼仪过程总称“三茶六礼”。
“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礼仪是大大落后了 就茶礼而言 现在的人喝茶别说什么礼仪 就连品茶也是少数人的“闲工夫” 往往“牛饮”为多。茶礼倒是在日本逐渐演变发展为茶道 甚是讲究。喝个茶不讲究倒也罢了 接人待物不讲究则实在不能被原谅。每次去日韩考察或讲学 时时泛起一丝失落感 日韩的礼仪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现在都比我们做得好。千年前 我们是人家的老师 他们都认 如今 我们做学生人家未必接受 我们不服。
好在 “砸烂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都已经远去 人们开始寻找和回归“温良恭谦让”。六年前 我给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写信 给了她列出36条礼仪的细节 她的同学纷纷转抄和复印 于是那年春节 我在这封家信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篇博客《对女儿接人待物的36条建议》 至今点击量达到76000人次 被转载77次。可见 今日中国 礼仪越来越被重视。
工商界对学习礼仪似乎更为积极 倒不一定出于对民族的远虑 更多是因为近利的诱惑。企业界人士为了在商务活动中更加有吸引力30本书 让我赠送给我的那些混迹在商界的男女朋友吧。


就我所知 现存最早的教材应该是《尚书》 但古代学校的课程不是读死书 与《尚书》并列的还有五门课 礼仪、音乐、驾车 也可以引申为“技工” 、射箭 相当于今天的体育和军事 和数学 低年级是算术 这就是孔子时代的“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 ” 也就是六门课程。而六门课程中 礼仪是最重要的首门课。
古代有“五礼”之说 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礼仪有五大类 吉、凶、军、宾、嘉。吉礼用于祭祀 凶礼用于丧葬 军礼用于军事和田猎 宾礼用于朝见和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用于宴会和庆典等。沿用至今的鞠躬礼和拱手礼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人发明的 都有两三千年之久的历史。拜年礼更是中国特色。
古人喝茶都是有礼仪的 今日常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水”实际指的茶水 还是包含礼仪的。南方人到现在还流传“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 是因为流传已久的男女订婚以茶为礼 所谓“不吃两家茶”就是一女不可能许配两家。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做“下茶”、“茶定”或“受茶” 都因礼仪而来。有些地方结

婚整个礼仪过程总称“三茶六礼”。
“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礼仪是大大落后了 就茶礼而言 现在的人喝茶别说什么礼仪 就连品茶也是少数人的“闲工夫” 往往“牛饮”为多。茶礼倒是在日本逐渐演变发展为茶道 甚是讲究。喝个茶不讲究倒也罢了 接人待物不讲究则实在不能被原谅。每次去日韩考察或讲学 时时泛起一丝失落感 日韩的礼仪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现在都比我们做得好。千年前 我们是人家的老师 他们都认 如今 我们做学生人家未必接受 我们不服。
好在 “砸烂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都已经远去 人们开始寻找和回归“温良恭谦让”。六年前 我给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写信 给了她列出36条礼仪的细节 她的同学纷纷转抄和复印 于是那年春节 我在这封家信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篇博客《对女儿接人待物的36条建议》 至今点击量达到76000人次 被转载77次。可见 今日中国 礼仪越来越被重视。
工商界对学习礼仪似乎更为积极 倒不一定出于对民族的远虑 更多是因为近利的诱惑。企业界人士为了在商务活动中更加有吸引力2013年4月
就我所知 现存最早的教材应该是《尚书》 但古代学校的课程不是读死书 与《尚书》并列的还有五门课 礼仪、音乐、驾车 也可以引申为“技工” 、射箭 相当于今天的体育和军事 和数学 低年级是算术 这就是孔子时代的“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 ” 也就是六门课程。而六门课程中 礼仪是最重要的首门课。
古代有“五礼”之说 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礼仪有五大类 吉、凶、军、宾、嘉。吉礼用于祭祀 凶礼用于丧葬 军礼用于军事和田猎 宾礼用于朝见和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用于宴会和庆典等。沿用至今的鞠躬礼和拱手礼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人发明的 都有两三千年之久的历史。拜年礼更是中国特色。
古人喝茶都是有礼仪的 今日常用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水”实际指的茶水 还是包含礼仪的。南方人到现在还流传“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 是因为流传已久的男女订婚以茶为礼 所谓“不吃两家茶”就是一女不可能许配两家。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做“下茶”、“茶定”或“受茶” 都因礼仪而来。有些地方结24日于北京豪柏公寓

、亲和力 纷纷重拾商务礼仪让自己优雅起来。杨路女士的《高端商务礼仪——56个细节决定成败》就是介绍商务礼仪的书中比较有份量的 每一条不仅准确而且有经验的传递 文图结合很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我按本书的礼仪要求也做得不好 “干净衬衫男”我还算得上 但西服颜色的讲究和领带、皮带类的配合常常没注意 而且 我还是杨路批评的“一双皮鞋走天下”的那类。但这更让我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当然豆腐块的序不会有稿费 就请作者给我30本书 让我赠送给我的那些混迹在商界的男女朋友吧。 2013年4月24日于北京豪柏公寓
“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礼仪是大大落后了 就茶礼而言 现在的人喝茶别说什么礼仪 就连品茶也是少数人的“闲工夫” 往往“牛饮”为多。茶礼倒是在日本逐渐演变发展为茶道 甚是讲究。喝个茶不讲究倒也罢了 接人待物不讲究则实在不能被原谅。每次去日韩考察或讲学 时时泛起一丝失落感 日韩的礼仪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现在都比我们做得好。千年前 我们是人家的老师 他们都认 如今 我们做学生人家未必接受 我们不服。
好在 “砸烂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都已经远去 人们开始寻找和回归“温良恭谦让”。六年前 我给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写信 给了她列出36条礼仪的细节 她的同学纷纷转抄和复印 于是那年春节 我在这封家信的基础上改写了一篇博客《对女儿接人待物的36条建议》 至今点击量达到76000人次 被转载77次。可见 今日中国 礼仪越来越被重视。
工商界对学习礼仪似乎更为积极 倒不一定出于对民族的远虑 更多是因为近利的诱惑。企业界人士为了在商务活动中更加有吸引力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84fbf0102e8bk.html) - 礼,鈥溋这澲譥汪中求_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