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德国文化名城魏玛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把歌德金质奖章授予杨武能教授。这在中国德语界是第一次,是对杨教授几十年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把全副精力献给翻译事业的最高奖励。 德语界的“傅雷” 说到杨武能教授,先要从德华文学界的才女杨悦说起。翻阅《欧华导报》、德国《华商报》和《欧洲新报》等德华报纸,我们经常会读到杨悦的文章,文笔优美,沁人心脾。她的文章,一方面紧扣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如中德的文化差异、社会差别、怎样关怀下一代等,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又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西方的美术、音乐、名人事迹等信手拈来,给人以阳春白雪般的享受。她的文章不但深受德国华人读者的喜爱,而且在国内也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她的新浪博客(杨悦的博客)粉丝无数,点击量已达50多万人次,可想而知,人气是多么的旺盛!这是很多写作者几十年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一次见到杨悦,是在2011年秋天。当时德国《华商报》第二届读者·作者·编者联谊会在弗莱堡举行。会上来了一位略带四川口音的秀美女作家,正是杨悦。她不但文章好,还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担任德国西马(simac)公司董事长,做过德国中国企业家协会首任副会长。但她丝毫没有女强人的做派,很有亲和力。闲谈中才知道,她出生于重庆,父亲是杨武能教授。 杨武能教授,这可是我所敬佩的德语界老前辈啊!难怪杨悦的文学功力这样雄厚,真是将门出虎女,翻译家庭出才女! 杨武能教授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其实,我并不认识杨教授,只能说是神交。我平时喜欢买书读书,既然生活在德国,就特别关注有关德国文化方面的书籍。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德国文学名著的汉译本,书名《德语文学精品》。这本书中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德国大师级作家的名著,如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的剧作《阴谋与爱情》,海涅的诗歌《抒情诗选萃》和施笃姆的作品《茵梦湖》等,共18篇,700多页,50多万字。读了《德语文学精品》就对德国文学的大势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爱不释手。值得惊奇的是,这样一本大部头作品,不像类似的文学选编,由多人合作而成。《德语文学精品》整部书的选编和翻译全部出自一人之手,就是杨武能教授。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中。 从该书的简介中我了解到:杨武能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1938年出生于重庆,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长期在四川外语学院工作,除担任教学工作外,还翻译了许多德国文学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杨武能教授的作品像井喷一样纷纷问世。一般作者,能有一两部作品,特别是像《德语文学精品》这样的大部头,就已经很不简单。而杨武能教授的作品,根据《德语文学精品》中所附的目录,到1993年就达到了19部,其中包括译著10部,编著7部和两部论著。根据最近我在百度上搜索的结果,杨武能教授的经典译著更多达30余种。此外还编选有《海涅文集》5卷、《外国中篇名著金库》10卷等。他多年持之以恒,以非凡的精力,从事文学翻译,译品字数多达6、7百万字,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收入了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11卷本《杨武能译文集》。这样译作等身的成就,此前在我国翻译界,只有从事法译汉一生的傅雷先生(1908-1966)达到过,但他深受文革迫害自杀身亡,《傅雷译文集》15卷是他去世30多年后才出版的。由此杨教授成为中国史上头一个健在时即出版十卷以上大型译文集的翻译家。事实上《杨武能译文集》尽管多达11卷,却并未囊括杨教授的全部翻译成果,还有《魔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歌德谈话录》、《魔鬼的如意潘趣酒》以及后来的一些重要的译品尚未能纳入其中。如果把这些译品加上,那么《杨武能译文集》就会超过20卷。这些译作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在读者中和国际上的影响,也都是有目共睹的。量多质佳的翻译成就和巨大影响使杨武能教授成为当之无愧的德语界“傅雷”。 杨教授的夫人王荫祺教授也是一位德语翻译家,相夫教子,贡献良多。杨悦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真是幸福,有父母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自然是近水楼台,积累起雄厚的德语和文学功底。在川外德语系毕业不久,她就和父亲一起合译了《格林童话全集》这部德语文学的鸿篇巨制,译成中文约50多万字。 歌德金质奖章来之不易 我一向最敬佩的就是有学问的人。得知杨武能教授是杨悦的父亲,惊喜之心溢于言表。我对杨悦说,如果她父亲来德国的话,我很想拜见一下自己景仰已久的这位翻译巨匠。 机会终于来了。杨悦发来电子邮件,说5月23日德国有关方面将在魏玛举行授奖仪式,表彰杨武能教授几十年来为中德文化交流所作的重要贡献。多谢杨悦的这个重要信息,使我能够亲历这一盛会。 其实杨武能教授在中德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工作很早就引起了德国方面的注意。早在80年代,他就曾两次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的研究奖学金,前来德国。2000年荣获德国总统约翰尼斯·劳颁授的“国家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具有德国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奖金。 在中德文化交流方面,杨教授对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译介和研究贡献特别突出。他所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重印多次,总印数超过150万册,成为国内流传最广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他翻译了《浮士德》这样的巨著,写出《野玫瑰-歌德抒情诗咀华》和《歌德与中国》等专著。他花费近十年的功力,在歌德诞辰250周年(1999)前夕,编选出版了《歌德文集》14卷,总计约500万字。这些是我国百年来研究、译介歌德最具规模、最为系统也最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德语界老前辈严宝瑜教授把歌德在中国的传播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为郭沫若(1892-1978)阶段,第二为冯至阶段,第三为杨武能阶段,这是对杨武能教授的高度评价。在德国学术界,对杨教授的工作同样给与高度的赞赏。这正是杨教授荣获歌德金质奖章的学术背景。 本次授奖活动由歌德学会(Goethe-Gesellschaft)主办。歌德学会是1885年由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大公卡尔·亚历克山大创办的。协会致力于深入研究歌德,探索其对现代世界的意义,促进相关的研究项目。歌德学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在55个国家拥有3500个会员,在德国建有57个地方分会,8000名会员。歌德学会的总部设在魏玛。 魏玛(Weimar)位于德国中部,是座风景优美、古色古香的城市。就像雅典曾是欧洲文化的心脏一样,魏玛也有过作为德国文化中心的辉煌时代。两位文坛巨擘歌德和席勒曾在这里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等世界闻名的艺术家也曾在这里生活。魏玛代表着古典文化的传统,被人们赞誉为德国的雅典,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故乡。 1775年年仅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华,为魏玛开创了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歌德不少千古传世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即完成于魏玛。魏玛的古迹名胜比比皆是,处处可以追寻到名人活动的踪迹。就拿歌德、席勒来说吧!这里有歌德故居、席勒故居、歌德住过6年的园林之家(Gartenhaus),歌德担任过馆长的魏玛公国图书馆,首演过两位大文豪剧作的民族剧院,还有歌德、席勒档案馆(德国最大的文学档案馆)乃至歌德、席勒的墓园。 5月23日上午,我早早来到授奖活动的会场——魏玛德意志民族剧院(Deusches Nationaltheater Weimar)。民族剧院坐落在魏玛老城中央。歌德曾主持这个剧院20多年,席勒的《华伦斯坦军营》、《玛利亚·斯图亚特》等不少剧作都在这里举行首演。两人的亲密合作,使这个剧院获得了世界声誉。在民族剧院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歌德和席勒的巨大铜像,两人肩并肩,同握一个花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友谊。这座塑造于1857年的铜像已成为魏玛的象征。 授奖仪式上午10点开始,这也是歌德学会第83届年会三天活动的开幕式。民族剧院里座无虚席。首先演奏大作曲家李斯特的钢琴曲。接着歌德学会主席戈尔茨博士(Dr habil Jochen Golz)致欢迎词。他说这次年会有来自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图林根州文化部副部长和魏玛市长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颁发了第四届歌德学会国际散文奖大赛奖品以及专题报告之后,进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鉴于杨武能教授在中国传播歌德的贡献和作为中国在世的、最著名歌德研究者,授予杨武能教授学会的最高奖励——歌德金质奖章(Goldene Goethe-Medaille)。 杨武能教授在答谢辞中讲到:这个奖项不仅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中国德语界的荣誉。在获奖之际,他特别感谢恩师,已去世的中国德语界泰斗冯至教授(1905-1993),是他把自己引向歌德研究的学术道路。杨教授回顾了自己从大学起就对歌德作品的喜爱,以及歌德对自己人生观的积极影响。他衷心感谢1982年以来德国G nther Debon等教授,洪堡基金会和歌德学会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支持。最后杨教授引用歌德名言“最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荣誉”(DIE TAT IST ALLES, NICHTS DER RUHM!),表示要积极培养新秀,为促使歌德研究在中国继续发展而努力。 授奖仪式结束后,德国媒体采访了杨教授。 译海半世纪 在魏玛颁奖仪式的前后两天,我有幸见到了崇拜已久的杨武能教授,也见到杨夫人王荫祺教授,大家进行了两次长谈。杨教授70多岁高龄,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和蔼可亲,言谈中透出睿智和学识。 杨教授回顾了自己的翻译道路,早在大学二年级(1959),就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根据德语翻译的非洲童话,登载在全国大报《人民日报》上。1961年又开始在《世界文学》等杂志上发表文学译作,到现在已坚持半个多世纪。为了纪念杨教授从事翻译事业50年,师友和学生们还出版了专辑《薪火桃李集》。 杨教授强调,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人生规划,要有自己的追求,锲而不舍,才能做出成就。他在德译汉这条道路上有两次重要转折。一次是在文革动乱结束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已经成为讲师的杨武能,负笈北上,成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拜我国德语界泰斗冯至为师,在德语文学的翻译方面继续深造。这时,他已年届四十不惑之年,但是为了攀登翻译事业的高峰,把文革动乱所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拼搏了三年,发表大量论文和译著。在德语翻译方面和研究方面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1983年,杨武能被任命为四川外院的副院长,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令人羡慕的仕途。他在这个位子上坐了七年。主管教学科研,办了不少实事,特别是在1985年主办了“席勒与中国”国际研讨会,除国内德语界外,还来了14位德国学者,这在西部地区,还是破天荒第一回,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时间长了,他感觉到行政工作繁忙,对自己的翻译工作影响太大,几年时间,只翻译了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于是毅然决定辞去副院长职务。1990年,杨教授调入四川大学,从重庆来到成都,1992年创办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任中心研究员兼主任,并长期兼任文学院教授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博导。进川大,杨教授便蓄意摆脱一个享受高干待遇的前副院长循例受到的一切羁绊,包括参加校一级的中心组学习等等义务、应酬、礼仪以及照顾,因而赢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异常充裕的时间。这是杨教授人生的第二次转折,这才有了专心致志地研究译介歌德的可能。从此迎来了翻译和研究事业的第二个高潮。 在翻译事业中,紧抓住有影响的作品,选译经过历史考验的名著,要拿出有分量的译品。杨教授认为,搞翻译不仅要吃透原著,还要准确,生动地翻译出来。翻译家必须同时是作家和学者。对翻译事业的酸甜苦辣,杨教授体会最深,早在1995年出版的《圆梦初记》里,就作了阐述。 2008年杨教授直到年届七十才退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翻译事业的终结。他仍然是退而不休。还在做几件事情。一是继续指导博士生,做好薪火相传的工作。他还把多年积累的书籍资料,捐献给川外,成立了杨武能文献资料中心,以便进一步推动德语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杨教授还与时俱进,推出自己译作的电子书,目前已在豆瓣网上推出9种,包括《少年维特的烦恼》和《浮士德》,读者反映很不错。近来杨教授又在译介德国当代奇幻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家米歇尔·恩德(1929-1995 )的作品,其中《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嫫嫫(毛毛)》以及绘画本《小钮扣吉姆》系列即将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问世。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祝愿杨教授健康长寿,在中德文化交流方面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1、杨悦与父母(杨悦供图) 2、杨武能教授与歌德学会主席戈尔茨博士 3、民族剧院舞台 4、杨武能教授夫妇与德国朋友交谈 5、歌德学会主席戈尔茨博士给杨武能教授颁奖(歌德学会供图) 6、杨武能教授致答谢辞(歌德学会供图) 7、德国媒体采访杨武能教授 8、杨教授家庭好幸福(杨悦供图) 9、作者与杨武能教授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