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LuXin4164 2013-06-21

一直以来很想再去一次离广渠门不远的袁崇焕墓和祠,因为自从它二零零二年完成腾退、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我还不曾来过。记得上一次大概是在一九九七、九八年的时候,当时袁崇焕的墓是在广渠门中学的操场上,而祠堂部分则已经成了大杂院,院子里还有鸽子笼。我还曾拜访过为袁崇焕守墓的佘幼芝女士,她给我详细讲述了墓主的生平事迹。崇祯帝误中皇太极反间计,错杀袁崇焕,从而自毁长城的历史,想必读者诸君已很熟悉,因此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我只对其中一个细节印象很深,据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当凌迟处死袁崇焕之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江阴中书夏复苏尝与予云:‘昔在都中,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张岱《石匮书后集》对此记载得更为详尽:“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倾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这一场景,极为恐怖,可见当日民众对于袁崇焕之痛恨。不过,传说袁崇焕的首级并没有真的被“传视九边”,他的旧部——一位姓佘的义士——冒死将其偷出,埋在崇文门外东花市一带,也就是今天袁崇焕墓的所在地。而佘义士及其后人也一直为袁崇焕守墓,传至佘幼芝女士,已是第十七代。


前年我去重访袁崇焕墓和祠的时候,查到离其地不远有一处名为隆安寺的古迹,于是决定先去探访一番,可惜寺院并不对外开放。有关隆安寺之历史,笔者后来又做了一番考证:其始建年代,史籍有不同记载,吴长元《宸垣识略》称:“隆安寺,土人相传唐刹,然景泰五年碑外,别无可证。惟殿前二柏树,大十余围,殆四五百年物,其为元刹无疑。”虽然传闻寺为唐代所建,但没有任何凭证,吴长元根据寺中的柏树推断其创建于元朝。他所提及的“殿前二柏树”,今天仍然存在,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一书记载:隆安寺“天王殿后院还有两棵500余年的古柏和两株北京罕见的楸树。”《日下旧闻考》则认为隆安寺“创于明景泰五年(引者注:即公元1454年)。寺中有题名碑记可考”。这种说法影响最大,比如《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一书即认为隆安寺“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但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问题。据清人袁桥撰《重修隆安寺碑文》记载:“隆安寺者,古梵宇也,尝读其断碣遗文,称为前朝创制,迹莫可稽,迨有明宣、景、万历间三次修建。”所谓“宣、景”指宣德、景泰,可见景泰五年不是隆安寺的始建年代,只是寺在该年经过重修而已。至于宣德年间到底是重修还是始建,因为没有留下相应资料,所以就无法稽考了。概而言之,隆安寺的始建年代无法确定,最早的一次重修记录是在明景泰五年(1454年)。

《帝京景物略》一书详细记述了隆安寺在景泰之后的状况:

隆安寺,天顺间废寺也。僧何年去,殿何年欹,炉何年不烟,龛何年不灯,尘面佛何年金不浴。比邻人登座闲谭,脱帽,除履袜,看童子踏佛肩,探雀雏去。行人系马金刚壁上,枕罗汉以卧。如是者百年。万历己酉,僧翠林自蜀来,闵叹弥日。乃制巨铁索,与韦驮共锁项,曝烈日中。而韦驮汗出于面,珠珠下滴。金钱大集,殿佛得更新。殿后堂三楹,曰净土社。堂列龛五十三,……广纵五丈,砖方以尺,火道旋其下,炉窗外四端,日焰煤三百斤,堂温始满。温周昼夜而冷定,又新煤矣。以燠念佛者,曰地炕也。岁元旦,设果饵享佛,盘千数,费各一金,此千金已,曰千盘会也。林殁乃罢。其后一阁,则崇祯元年僧大为立者。都城诸寺僧律,隆安为犹肃。”

这里透露出以下几点有关隆安寺历史的信息,值得注意:其一,隆安寺在天顺(1457年——1464年)之后的百余年间逐渐荒废;其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从四川来的僧人翠林有感于寺之破败,募集资金重修其殿堂。传说“翠林用铁索与韦驮共锁其项,在烈日下曝晒,韦陀神像汗出于面,珠珠下滴,落地化为金钱,于是殿佛得以更新”。此外,当“翠林在世时,每年元旦,(隆安寺)香火极盛,寺内设果饵享佛,盘可千数,称之为‘千盘会’。庙内的戏台,据说就是举行千盘会时唱戏敬佛用的。当时京城各寺院尤以隆安寺僧规最为严格”(以上引文引自《北京名胜古迹辞典》)。其三,崇祯元年(1628年),僧人大为在隆安寺净土社后新建一阁。

明清嬗代之际,隆安寺又逐渐荒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隆安寺遭遇火灾,殿宇付之一炬。而后寺中僧人募集资金,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寺院。隆安寺现存的主要建筑,就是这次重修时留下的。据记载: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约1万平方米,南北长160余米,东西宽60 余米,建筑雄伟,前有歇山顶砖石仿木结构的山门,单拱券洞,门上石额书‘敕建隆安寺’。山门后左右为钟、鼓楼。主殿依次为天王殿、前殿、大雄宝殿和‘净土社’后殿。每层殿前东、西各有配殿,大殿前并有戏台一座,北向。正殿均各面阔三间,硬山绿琉璃瓦顶,足见隆安寺的级别比一般寺庙要高”(引自《北京名胜古迹辞典》)。此后隆安寺又在道光九年(1829年)进行过重修,这次重修至咸丰初年告成。至晚清时期,隆安寺“香火中断,庙宇沦为制造佛香的作坊,周围也变成‘丛葬之所’了。现在除钟、鼓楼已无存外,主要建筑保存尚属完整。1983年对寺庙后部的三层殿宇进行了修缮,现寺址辟为崇文区青少年科技馆”(引自《北京名胜古迹辞典》)。

在查找隆安寺资料的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为了更多了解这座寺庙的历史,我想去查一下隆安寺中几座石碑的碑文,但不知在哪里能够找到,只好去翻阅《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一书(下简称《汇编》),所幸书中收有隆安寺景泰五年碑、康熙四十七年以及咸丰八年重修碑三座石碑的拓片。但《汇编》一书卷帙浩繁,所收碑文拓片亦不限于北京一地,且由于岁月侵蚀,拓片文字多有漫漶不清之处,释读尤为困难。我由此想到:如果能够搜集散布于京城各地的碑刻,并附以释文,集成一部题为“北京碑刻文献汇编”的书,庶可免却翻查书籍、找寻碑刻以及辩读文字之苦,便利学人,当是功德无量之举。恕笔者孤陋寡闻,类似的学术成果仅见有董晓萍、吕敏主编的《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一书,且该书只出版了第一卷与第二卷,似乎尚未出齐。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从事这类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至于袁崇焕墓和祠,时隔十多年之后再去探访,我深感其变化之大:以前袁崇焕的祠堂紧邻东花市斜街,在我的印象中,这条街道类似于今天的鼓楼西大街,两侧是四合院灰色的墙体,斜街本身则为浓密的树荫所覆盖,很有老北京的风韵。不过今天它已经不存在了,袁崇焕墓和祠处于一座住宅小区的花园绿地中——广渠门中学已经搬进了新校舍,这样袁崇焕的墓地便与祠堂连为一体,不再处于学校的操场中了。至于祠堂本身,由于腾退了住户,院落显得宽敞明亮了不少。可是,原本住在这里为袁崇焕守墓的佘幼芝女士已经搬到别处居住。据工作人员说,袁崇焕墓和祠现在归政府管,佘女士只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会过来为袁崇焕扫扫墓,其他时间就不怎么来了。我看到祠堂院内还专门为她保留了一间屋子,作为办公室与休息室。望着其中略显陈旧的家具,我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来到这里时拜访佘女士并与她交谈的情景。物是人非,感慨系之矣。


图1:隆安寺文物保护单位标识。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2:隆安寺介绍牌。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3:隆安寺山门。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4:隆安寺山门细部。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5:隆安寺山门上写有“敕赐隆安禅寺”的石匾。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6:袁崇焕墓和祠文物保护单位标识1。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7:袁崇焕墓和祠文物保护单位标识2。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8:袁崇焕祠院内对袁崇焕生平事迹的介绍。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9:袁崇焕墓和祠:外景。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10:袁崇焕墓和祠:大门。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11:袁崇焕墓和祠:大门上悬挂的楹联、匾额。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12:袁崇焕祠堂。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13:袁崇焕祠堂背面。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14:袁崇焕墓1。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15:袁崇焕墓2。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16:袁崇焕墓碑。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图17:袁崇焕墓旁的佘义士墓。
老北京的记忆(61):隆安寺、袁崇焕墓和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