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袁崇焕墓和祠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北京袁崇焕墓和祠位于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原广东义园旧址),是祭祀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建筑群。建筑群规模较小,主要包含大门、祠堂和墓。2006 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崇焕像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生长于广西藤县。

袁崇焕墓和祠大门

国保碑

市保碑

袁崇焕墓和祠大门为硬山布瓦顶,门外侧悬挂叶恭绰题写的“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匾额,朱漆大门上还悬挂有“袁督师墓堂”横匾以及康有为“自坏长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壮山河”的对联。

袁崇焕墓和祠大门近景

大门后为祠堂,建于清代中期,坐西朝东,现存祠堂五间,两侧廊心墙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撰书的石刻。

袁崇焕祠

祠堂内正中央供奉着袁崇焕的画像,上书“碧血丹心”,对联为“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祠堂内袁崇焕像及供桌

袁崇焕手书“听雨”石刻

康有为手书石刻

李济深撰、叶恭绰书《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

祠后为墓,建于明代,掩映于翠柏间,墓前立有道光十一年(1831 年)同乡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墓”石碑。袁崇焕墓旁有冒死为其收尸的部下佘义士墓,墓碑上题“明故义士佘公之墓”。

袁崇焕墓全景

袁崇焕墓近景

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处死于西市后,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此地,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代。1952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城内所有墓地迁往城外。李济深、叶恭绰致信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崇焕祠墓,毛泽东主席当即批示,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文物得以保全。

袁崇焕生平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十八日出生,祖籍广东东莞,生长于广西藤县。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十六岁考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授福建邵武知县,次年上任,致力民生,深受爱戴。

明天启二年(1622年),破格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因单骑出关胆识过人,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上报《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远图恢复。

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城迎击后金,大获全胜,扭转辽东溃局。

明天启七年(1627年),在锦州抵御后金围攻,重创敌军,取得宁锦大捷。

明天启七年(1627年)七月,遭阉党排挤,落职回乡。

明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七月,赴京任职,并在平台奏对崇祯帝。

明崇祯二年(1629年)七月二十四日,总兵毛文龙镇守皮岛(今朝鲜椴岛)拥兵自重,袁崇焕以阅兵之名登岛,设计斩杀毛文龙,后被控为“专戮大帅”的罪名。

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过关锦防线突袭北京,袁崇焕率军奔回,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战退敌。

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崇祯帝下令以“议和通虏”“专戮大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以磔刑(凌迟),袁崇焕临刑明志,留下绝命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生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誓言效国如前,不改初心,时年四十七岁。不明真相的百姓以为袁崇焕“叛国”争买割下的肉生食(张岱《石匮书后集》),头颅传视九边,死后家亦被抄没,“家无余资”。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颁布上谕为袁崇焕平反昭雪。

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上谕

崇祯帝听信谗言,中了皇太极离间之计,冤杀袁崇焕,加速了风雨飘摇中的明朝的败亡。十五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景山“明思宗殉国处”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