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雪峰读书 2013-06-21

1、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读书是人类独有的文化行为。人之初,性本愚。人刚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来世。在没有文字和书藉时,只是靠向前辈、向他人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在有了文字书籍之后,于是就识字读书,人类文化的延续主要依靠书籍。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书上的知识,是前人与他人研究和智慧的结晶,需尽可能地勤读多读,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知识。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总结了做人的经验,那么读书能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我们都离不开书。书卷铺就智慧路,知识都藏在书本里,等你去探索,等你去研究。后一代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这无穷无尽的知识又可以分为直接的知识和间接的知识。一个人穷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全部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知识?那怎么办呢?怎样用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学到最多有价值的知识?通过读书学习,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据史料记载,宋朝乾德三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一个宫女的用具中发现一面镜子,镜背有“乾德四年铸”字样,感到不解,于是问宰相赵普:“现在乾德三年,怎么镜子是乾德四年铸的?”于是又问学士窦仪。窦仪回答说;“这一定是蜀国的遗物,前蜀的王衍年号也是乾德,镜子应当是那时铸的。”太祖感叹到:“宰相须用读书人!”并劝赵普多读书。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本是一介武夫,打仗勇猛,但性情暴烈,动辄杀人。因多次立功,受到孙权的重用。因吕蒙识字不多,每次向孙权报告军情只能口传,不能书写。后来,在孙权多次劝导下,开始发奋读书。史书说他“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意思是说,他读了很多书,有些老儒都自叹不如他。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周瑜的位置。鲁肃是东吴非常有学问的人,他奉命到陆口上任,路过吕蒙的营地,与吕蒙一起讨论军国大事,被吕蒙的见识所折服。鲁肃对吕蒙的变化感到惊讶,拍着他的背膀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通过学习、读书,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成了文韬武略兼备的大将。后来,吕蒙献计,“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并在麦城俘获了关羽,为东吴立下了大功。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功业卓著的政治家,文韬武略,运筹帷幄。他就是一个十分好学的皇帝,他的御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古今书籍。他在《庭训格言》中说:“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时常看书,知古人事,靡可以寡过。”在他看来,读书是为求治国之道,使自己少犯错误。他的勤奋好学,不仅给了他文治武功的能力,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他不仅重视读书,而且还组织编书,《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大书都是在他的倡导下编成的。《红楼梦前传》第二回讲,贾政的“梦坡斋”小书房里,挂着一大幅隶书对联:“天庥静迓惟为善,祖泽长延在读书”;“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子孙必读书”。游览安徽古名居,被随处可见的楹联所吸引,虽经数百年沧桑,仍可领略当时人们处世的原则。现在读来,也颇有启迪。如:“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可见读书是使后人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的大事。时光悄然流逝。我的孙儿们,一个个也长成了读书人。尽管课业繁重,仍没有妨碍她阅读的乐趣。有时,看到他们废寝忘食地看着一本课外书,我欲劝又止。因为,我从自己走过的路深知,这些美好的书也许比课堂教学给她的还要多。看到孩子有时读着读着兴高采烈或热泪盈眶的样子,我相信他们正在长成一个善良、心灵丰富的人。我真高兴这种对于读书的兴趣从我这里向儿女和孙子们传递下去,我也愿意看到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一个并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爱上读书的人。因为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