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读书是修身养性之道

 雪峰读书 2013-06-21

4、读书是修身养性之道

中国现代哲学家、翻译家贺麟将阅读当作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梁实秋将阅读视为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这些都非夸张之词。《礼记》上讲: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诺贝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这句对生命的诗意诠释,耐人寻味。作为自然的生命,需得雕琢方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而雕琢之器,在我看来就是读书。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读书是锻铸的重要一环。正如严文井所说,读书,人才更像人。在《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有一句: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理想。浮生为苦而奔忙,终是为有朝一日庭园静好岁月无惊的。有些人高官厚禄不读书,就恰似一只华丽的猪。吃得比猪好,睡得比猪好,穿得比猪好,用得比猪好,住得比猪好,行得比猪好,仅仅如此而已,却与猪无二致。这真该叫人悲伤。有谁愿意活得似猪呢,即使再华丽尊贵,也只是猪。读书是一种文化的修养,气质的纯清。读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艺术的沉淀,形象的塑造。古人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琴弈书画,人之四品;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品不备,人乃壅塞。这就把琴弈书画做为衡量人们人品的标准,并且说琴为雅品、书为意品、画为情品、弈为智品。晋代刘琨《答卢谌》诗中说: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在刘琨眼中,人间四件美事,文章和言谈就占了两件。在他看来,人离开了读书,便没有什么意趣可言了。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弄笔墨,终归有俗气,这个俗气实在难除。比如说,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现代书法家高二适就说过:光写字不读书是书匠。写字要有功夫,要写字,要读书,要有书卷气,否则是匠气。我说其实连字匠也够不上!字有百病,唯俗语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只有把气捺人纸中,生命溶入笔墨之中,体现生命的跃动,则不会甜俗。所以说,古人说不俗、仙骨,真是难如登天,可叹。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文化修养的范围是很宽阔的,包括琴棋书画。譬如对书画、音乐,我们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而欣赏能力也要学习,才得到的。古言道: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读书,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能够改变人生的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能够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能够使人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能够促使人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自古以来,夫子定是莞尔,美人势必嫣然;壮士的豪气发于啸歌,侠客的正义显于眉间;怡红公子的温柔,堆在眼角,潇湘妃子的才情,缭绕在袖间……的确,举手投足之间,往往能够体现出人们的修养。读书之人在举手投足之间,常常展现出书卷之气,往往有一种奇妙的气质,娴静、睿智之中又带着几分才情;自信、沉着之间又夹杂着些许忧郁;言谈间温文尔雅,像江南贵如油的春雨,胸中却能吞吐风云,如漠北猎猎作响的秋风。圣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读书人的气质。偈语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举手投足之间,往往显现出我们的个人修养。让我们多读书,常思考,常感悟,提升自身的境界,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对待世界,整个世界会回报我们银铃般温暖明媚的笑声。所以,读书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情。

读书可以改变平庸摆脱俗气。何谓平庸俗气?平庸俗气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俗气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梁武帝萧衍谓:三日不读谢眺,诗便觉口臭;宋人黄庭坚在《与子飞子均子予书》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这么说,不曾阅读或已经告别阅读的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这也太可怕了。还是中国人温和些,你不读书,最多也只是讥笑你俗气、懒惰、不上进。问题是,很多人自我感觉很好,照镜从不觉得面目可憎,这可就麻烦大了。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人格趋于完善、社会渐于和谐的过程。俗话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而有许多名人名家认为,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语病可除。古读万卷才能不俗,变换气质才能不俗。读书使人聪明,不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本领,提高水平,逐步自己趋于完善。近代人林语堂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他认为: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这三人说的就是平庸的写照,更是将读书之雅尽跃纸面。他们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就是说: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这说出了读书的真味精髓。不读书,何来智慧的集聚?缺了智慧,又何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一个真正读书人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同龄人站在眼前,雅俗便一目了然。由此看来,读书绝不止于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它还让你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由此,我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画家张大千说: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也认为,人要读书其中一个最大的理由就是要改变平庸摆脱俗气。人上一百,种种色色。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世间,难免有高雅平庸之分,秀气俗气之别。倘若消沉于其中,或一味地随波逐流,放任性格中庸俗恶劣的那一方面因素自由地发展,其结果毫无疑问将会变成一个极其平庸且碌碌无为的人。但是一个自得其乐的读书人,并且善于从书本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情况则会绝然相反,因为平日里接触的多是伟人和他们的灵魂、思想及经历,而且这些并非生活中所有人都能接触都愿接触到的。所以,人要摆脱平庸俗气,就要读书,古今浇灌,陶冶情操,排弃粗鄙,大开茅塞,涤洗俗气。脱离低级趣味,改变自己的气质,提高精神境界。读书,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读书人,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读书人,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读书人,于是能够改变人生的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能够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如果一个人言语乏味,想来此人肯定和书无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有不少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则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惜,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笑,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脸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面目不可憎。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于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我认为看美人不仅要容貌更要看风韵。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却使人觉得可爱;有人满脸姻脂水粉,容貌俊俏,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之交谈,风韵全然,便觉得索然无味。有的读书人脸孔虽不漂亮,但是他们很有风韵,使人觉得可敬可爱。俗话说:书中乾坤大,下笔天地宽;胸中有诗意,谈笑自嫣雅。可见,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惜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

读书可以入静使人平心静气。古语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在《菜根谭》里叫作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有位诗人写道,有一种美丽是静谧,有一种境界是诗意地栖居,有一种享受是阅读。我常想,在一个名利喧嚣与没有激情的年代,惟有读书给人的心灵以平静。一个人接触外界必然被纷扰。作为个人来讲,欲望过于旺盛,就容易产生很多不满,而你不可能都达到目的,会劳神伤身。只能尽量多读书,少想其它的,限制自己的欲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古人对我们有个劝诫: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人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读书可以和古人对话,和伟人聊天,与有志之士交朋友,使心胸归于淡泊与宁静,在醉心于功名利禄蝇营狗苟的人中卓而不群。很多人相信气功,坚持练气功。我认为,读书比练什么功要强百倍。因为这个那个的所谓,首先要入静,什么吐气、吸气,其目的就是入静。而读书入静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读好书时常常为书中的恢宏结构、美妙情节、动人描写、引人悬念、深邃哲理所吸引,以致达到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境界。时气沉丹田,精力专一,心平气和,精神愉快,虽雷鸣而不惊,有热闹而不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的一切,统统去他的,我自畅游于独自的世界中。这是何等了得的功夫?读书是一种启示,是一种积累,坚持读书是一种沉淀思想的最佳方式。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更多的是在体会书中的韵味,更多的是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悟性。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怡情,使人增长新知,还使人避恶、向善、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因为徜徉在书的这方天地之中,能使人有这样的感觉:即可去海底观光,又可去大漠跋涉,还可以在星空遨游。世界在我们面前很小很小,透过书这个万花筒,便可以看到自古至今纷繁复杂的人生景观:有崇高的,卑鄙的;有幸福的,痛苦的;有抗争的,沉沦的。读书让我了解不同人的想法,吸取别人思想的精华,让我学会了宽容。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是什么心情,我只要手中有可读的好书,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便能沉侵其中,宠辱皆忘,管它雨雪风霜,功名利禄,事实上真可于心平气和的读书中修炼性情与操守,从而做到豁达处事为人,气沉丹田,精气内守,不急不躁。这个中滋味不是那种为着某种功利,为着装点门面的假洋鬼子所能体会得出的。事实表明,坚持读书,赢的不光是知识与才干,应该还有精、气、神。所以,读书是一种深度的安静,人在安静的地方呆长了,心也会得到调养。读书不仅能使人安神心静,还能使人浮想联翩。凝聚心神,潜心于书本,在精神之无涯领域遨游,世俗的烦杂事务可以不闻不问,只有心灵绽放出她的全部幽静、丰厚与魅力。幽幽灯光,浓浓茶香,扑鼻而来.我躺在床上,悠闲地看着书.从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中,我体会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情壮志;领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离别愁绪.读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报负.品读着中外名著,惊叹保尔·柯察金对生活的执着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从《傲慢与偏见》中得到了许多乐趣和启迪。从《汤姆叔叔的小屋》里感受到从前美国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此时的我不禁泪流满面.这一切,使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而且读书拉近了我和现在社会之间的距离;当我沮丧,对生活丧失信心时,拿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保尔对生命的执着,重新拾起对生命的信心,充满希望地活下去,以保尔的精神为动力,激励自己。快乐就是有目的地活着,一个没有目标活着的人,他会快乐吗?不会,因为他整天过得空虚,没有真正的朋友,生活中只有吃、喝、玩、乐,他吃饱了,喝足了,玩够了,乐过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我们真的要好好感谢奥斯特洛夫斯基,他让我们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到想要快乐的生活,就必须有目的,有希望;当我遇到困难,并且正准备向它低头时,吴承恩在这时,带着他的《西游记》来到你身边,让你知道唐三藏是怎样取得真经的,不正是踩着困难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吗?只要用心去体会生活,生活就不会辜负你,每个人不都是经过无数个风吹雨打,才渐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一首歌曾经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被困难打倒,就此一厥不振,那么日子该有多么地黑暗,《西游记》中唐三藏在取经路上,面对一路的艰难险阻,从来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勇敢地向困难说不,就这样,因为他的坚持不懈,尝到了取得真经的甜头;当我孤独时,捧起冰心的《繁星》,细细地去品味她行字间那细腻的文笔,回味那淡淡的乡愁,感受那浓浓的母爱,体验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此,我引用冰心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确,书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等着我们去挖掘;书就像指向标,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书带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道理。

读书可以解气除烦。说读书解气:其一是读到好书,心中畅快;其二是好的文章,就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内中充满着某种气感,这种气感,体现了文章的精神品质。佛教上说,人有八苦:肉体上的有四苦,生老病死;精神上的有三苦,怨憎会苦(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老呆在一起,没完没了总干自己不想做的事),爱别离苦(和自己爱的人不能永远相聚,自己想做的事总做不成),求不得苦(自己想得到的总得不到);这七苦合在一起就是五盛阴苦。为什么人会有这八苦呢?因为人的欲望和无知。所以我们人要不痛苦的话,一是减少欲望,不要什么都想要,不要吃的穿的戴的玩的什么都和人家攀比;二是消除无知,为什么我们无知?那是因为我们缺少知识。所以要学习,要读书。在书海里遨游,可以忘记书外烦心之事,又可从书内获取知识。所以读书是摆脱痛苦的捷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中间的奥秘,不想读书,被逼着读书又读不好。人们在繁杂纷乱的社会中生活,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逆境,总会产生一些烦闷和气恼。如今这时代把人物化了,一切都皆化了钱。比如现在的政治,比如官场的规则,比如美女作家笔下的爱情、婚姻。而书籍能带给读者是超越文字的无限广阔的感受空间。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或阴暗或绚丽的组合风景,在前行的漫漫路途中,总会有沟壑拦住我们的去路,使心困顿、无法排遣。这时,远离喧嚣,远离浮躁,安于静水,走近书架,挑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不为作学问,只为籍此一种方式来寻求心灵上的自我平衡、自我解脱。书中可以纵容你冥想,文字同你一起飞翔,树叶一片片羽化……你被卷入作品的精神内核,合情合理地沉溺进去,于是可得新知、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平心静虑,释气爽神。书中闪烁着哲学家睿智的语言和绝妙的思想,心头涌动着的是感激与快乐。就像一个人取得的成就,书中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就,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百分之八十五是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多么深邃的哲学思想!书中还说:只有意志意志信念坚韧者才能牵着挫折的翅膀,拖垮它、磨穿它、摧毁它。挫折和成功是生活的两张面孔,善于与挫折相知相交,成功才会在你面前闪现出希望的火花。读罢,便于不知不觉中被哲理的语言所打动,被哲理的精辟分析所折服。当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人忘忧。读有益的书可以把人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旁观者的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不再那么值得认真了!书告诉人们,只要努力,便无须怨悔。阿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高贵的纪伯伦先生说,给我静默,我将向黑夜挑战。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托尔斯泰先生说,申冤在我,我必报应。泰戈尔说:错过了太阳,我不会哭泣,因为那样我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即使不断失败和屡遭挫折,那又有什么?天空中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书使人明白: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行动,注入快乐,比割除身上的肿瘤和脓疮还重要。要想得到快乐,就必须培养快乐的心理,不为别人的批评而不快乐。正如东坡先生的情人兼小妾朝云说的,你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读到这里,会使人不觉发笑,也使人若有所思,想到这些,会觉得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不容易,做一个读书人更难。书斋是避风港。一个人总有一些时候,想从纷乱中逃离,从红尘中隐逸,喜欢躲进书斋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在书斋,可平心静气,却也享用无穷。有时人们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但总有疲倦的时候,此时书便是心灵最好的栖息之处。在岁月的长河中,我曾经奔跑过、攀登过,梦过、爱过,也哭泣过,但读书能安慰我的心灵,使我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读书使我把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那怕在艰难困苦之中,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令我愉快、清醒、高尚、刚强,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如果遇到矛盾和困难时,一卷游记、史书在手,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那不老的苍天,那不荒的大地,使我感到眼前的矛盾和困难算不了什么。面对历史和包容万物之宇宙,自己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此时觉得茅塞顿开。俗话说得好,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过不去的山。每当我心烦气恼的时候,总是随手拈起一本书看看,缓和一下压力,读着那些优秀的作品,体味到里面描述的人生感受,心也就慢慢平静下来,怨气就从多到少,愤怒就从浓到淡,烦恼也就从厚到薄,想象与现实的距离也逐渐呈现在眼前,感到自己再也不孤独了,心不空虚了,因为写书的人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坚定了我的信念,而且他们向我提供着种种排忧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每当好友在一起谈到人生的曲折坎坷时,我就想到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如历史的前进,就是光明与黑暗相互作用的结果。我认为,人与人相处产生一些小矛盾是难免的,只要大家都宽容一些,多为别人着想,就能化解矛盾。这样,心中就会豁然开朗。我还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被误解的时候,但别太在意。但无风不起浪,要弄清流言是如何传出来的,自己的行为处事是否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或者自己是否在无意中得罪了人。流言止于智者,当别人的口水喷来时,不用急着去辩解,也不必急着和谁划清界线,以坦然的姿态面对一切。如果你坚信自己身正,就别怕影子歪,时间自会还你公道和清白。所以,读书,使我养成了一种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的品格,始终坚持一种生活态度,积极进取但不狂妄偏执,始终保持一种平静心态,心理平衡,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淡泊无为而不冷漠消沉;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则要学会微笑接受,心中永远有希望,永远充满诗情画意。人生如四季:春发,夏繁,秋耕,冬凋。许多杰出人物同样摆脱不了起而传奇,中则辉煌,晚年落寞的命运。但是,我断定,我的退休生活一定是平实的,是随意的,是快乐的。正如我在我单位为我举行的退休宴席上所说: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做的是平平常常的工作,由于志立于读书教书写书而能平平安安的退休,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运。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