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读书要随作笔记

 雪峰读书 2013-06-21

20、读书要随作笔记

读书要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笔记,而做笔记又有利于眼到、心到。历史学家吴晗在谈读书方法时说: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把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有人读一部名著,看見作者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細密,动辄引经注典,就说: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那么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別天才,我们不能深究学步了。其实,那里有这回事。作者发表出来的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來。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冊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資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來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懶得采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沒有这种便宜事。读书必有记,这是古往今来许多大学问家的共同特点。比如说,朱熹评陶渊明的诗:渊明诗,人家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周振甫先生在分析这段陶诗短评时说,这篇读陶诗笔记,就是朱熹在读了许多陶诗陶诗评论和别人的诗后得出的新见解——“渊明诗,人家说是平淡,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诗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淡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认为平淡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这说明他读了别人的豪放的诗,经过比较,认为陶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豪放而不显露,也有外露的,那是《咏荆轲》一篇。他的这个观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能看出表面的平淡,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陶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些所见,都是读了很多书,做笔记积累了许多资料,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成为炎黄子孙忠贞报国的座右铭。他一生撰著三百七十卷,其中《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最为有名。后来,有人发现《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稿,写满了蝇头小楷,都是一年年添上去的。说明这部书的形成,是顾炎武积年累月读书笔记累积而成。俄国大文学家果戈里和托尔斯泰都是会读书善用知识的人。果戈里被称作笔记迷,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托尔斯泰遇到读书和说话时所有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语言,都把它记下来融入他的作品里……鲁迅从少年时起就喜爱积累资料,摘抄内容不仅有中外名著,连《康熙字典》里的怪僻字也在之列。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毛泽东同志非常赞赏的他的老师徐特立的读书方法。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的身体力行这条成功的治学经验,而且坚持不辍。他常说,读书的方法要三多——多读、多写、多问。这里说的多写,也就是多做读书笔记。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是毛泽东多年养成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他在读过的书上写眉批。他读过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仅十多万字,而他用毛笔小楷在书的上下空白处以及字行之间写上的眉批和提纲,密密麻麻多达一万二千字。凡是书中比较精辟重要的内容,总是用浓圈密点,甚至圈上加圈,点上加点。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的认真刻苦和独立思考精神。毛泽东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篇时,就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五十年代,他读到《三国志》的《张鲁传》、《郭嘉传》,向党内作了推荐。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从中得到启示,说话办事情要多思多谋,反对少谋武断。读到汉代文学家枚乘的《七发》,他又写了千余字的书评,一起印发党内。1965年,当他读到《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固传》时,又认为两人的传值得一读,在反复研读后,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毛泽东这种独特的读书笔记对全党读书学习风气的形成,无疑是个有力的推动。相声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学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一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从我读书五十多年来的实践来看,读书必须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我基本上做到了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必须做笔记,记录纲要和摘录精彩的地方,并简要评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些引人入胜的小说,情发内心的随笔散文,倾注情感的纪实作品,富有哲理的论述,无不让我感动万分。手头总有一个,随手找到笔和笔记本,趁着心潮起伏跌宕,录下作者心灵的文字。通过读书做笔记我总结出做读书笔记有五大好处:

一是经常做笔记,能促使认真阅读,加深理解,促进消化的有效方法。清人唐彪所说:读书而无评注,即偶然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一般人平时读书,往往看上一遍,知其大意就完了。而做笔记,促使对所阅读的对象,必须认真地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去阅读,去思考,去品味,去欣赏,或许从中悟出一些什么道理,即使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一点点帮助,那也不枉费心机地空耗着时间而无谓的阅读了。同时,经过自己的手做笔记,能促使把读到的东西记住并消化、吸收进自己的体内,成为自己的血肉与精神。就促使人集中精力,边阅读边思考,而后才能写个提纲、写篇心得。即使摘抄原文,抄什么,不抄什么,也要开动脑筋,进行比较、选择……这样一来,就帮助人把文章理解深了。大凡一本好书,读的时候最好做些笔记,写些心得体会,这样才能加深理解,记得牢固。

二是经常做笔记,能帮助加深记忆,积累资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积累有用的资料,可锻炼思考能力、锻炼人的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作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根据遗忘曲线,人的记忆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呈倒U形曲线。读书时要及时记录经典名句,作为再次记忆的标记,加深影响,掌握要点。阅读时经过认真思考消化,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动笔抄录或写提纲,对文章的印象就会深刻得多,以后复习起来也容易得多。如果光凭心记,天长日久,数字、事例、名称等很难记忆准确。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没有坚持下去,许多读过的著作都会忘得一干二净。既然忘掉,就说不上有什么心得与收获,浪费了时间!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恼脑里储藏起来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有的人爱惜书,不忍在书上涂写,或作什么记号,其实这是因小失大。读书,应该把随时的感想写在书眉上,读完一本,或读完一章,都应该把内容要点以及你的读后意见,记在章尾书后,供日后查考。读古书,这样做方便一些,在为所留天地很大,前后并有闲纸,现在印书,为了节省纸张,空白很少,只好写在纸条上,夹在书里面。不然年深日久,你读过的书就会遗忘,等于没有读。

三是经常做笔记,能促进思考,帮助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读书笔记做得多了,掌握的资料就会日益丰富,能培养自己勤于思考的习惯,可以锻炼分析问题、简洁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日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纵横比较,反复分析,就会发现疑难,而得出新见解,提出新问题。边读边做笔记,不仅能帮助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深化对新问题的认识,常常有这种情况,随着文字的增多,对原来的认识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步步深入,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自己的新思考。

四是经常做笔记,能促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读书做笔记,也叫写读。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读书做笔记,必不可少的就是一本笔记本。读书的时候,旁边放一本笔记本,遇到好词好句,马上把它摘抄下来。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抄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資料可注意,把他抄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著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抄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紙上,不必劳神費力去找了。平常经常看一看,重温一些好词好句,久而久之,可以使你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有时,还会涌动出一种创作的冲动,创作虽没有,笔记却诞生了,有的本来要用来摘录别人文章的本子与自己的日记合起来,到头来却发现其实里面很多最后都成了自己的读后感;有时在笔记本里对作者身世,著作内容,作简要的叙述和评价,有时读完一本书后,会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动写在纸上,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来调节。特别是从事写作的人,引用知识需要准确,发表感想需要深刻。读书不作笔记,其内容或过目即忘;或虽有依稀记忆,但用时却不敢轻易落笔。平时作一些摘录或杂感式的笔记大有好处,每当遇到精彩的句子或好文章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把它们摘抄下来了,这些自己独有的知识积累,有如海滨拾贝,深海探珠,即使一时闲置,也是珠宝成串,写作时需要就可以随用随取,一旦对摘录的材料派上用处,就会别有滋味。

五是经常做笔记,能为自己为社会提供情报资料。人的大脑记忆有限,即使是有了电脑,也必须于以外另辟储藏室,把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就是笔记、卡片、剪报。这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的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当前,各种出版物数量惊人,人们时间紧,需要阅读的材料又多,许多综合性、文摘性、解决性的报刊和目录,索引等出版物就应运而生。这些出版物都是建立在做读书笔记基础上的。这些摘要笔记或索引对交流信息、开阔读者视野、节约读者时间,都是大有益处的。由于我在年轻精力旺盛时,阅读不分昼夜,笔记也就做得多,现在,年岁渐长,老眼昏花,阅读费力,写读书札记也就少些。但闲下来,看看过去做的读书笔记,虽然一些书和文章的内容已经模糊不清了,欣慰的是,闪光的文字仍在。可能有些词语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有些不合时宜,但它是我读书生活的写照、读书人生的记录,翻一翻,读一读,不仅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反而激起我挥笔疾书,写这本《絮语:读书人生》的欲望和兴趣。

如何做读书笔记?一般说来,做读书笔记没有一定的方式。在这里,我根据人们常使用的方式结合自己的特点,归纳为六种方式:

一是作记号。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边读边作记号。哪些地方作,可根据自己读书的目的而定。读理论书籍可对重要论点、论据、事例、数据作记号;阅读文艺书籍可看重对精彩的语言、人物的描绘作记号等。作记号,种类不能太复杂,最好前后一致,不要经常变更。比如对一般重点划单线,特别重要的划着重号,自己欣赏的地方画或五星,不懂或不同意的地方用,几个并列的论点写上1.2.3等数字,划文章层次用|隔开等。记号不能弄得太复杂,以免事过境迁,连自己也不明白所记何意了。作记号时也要认真思考,要考虑对今后有揭示作用。同一页上记号不能太多,以免密密麻麻,难于辨识。

二是作眉批、旁注。就是在书页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意见或注解。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写在读书卡片上。我认为,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是没有好好看。眉批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评好,也可以评不好;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评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同意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同意或反对,还可以借题发挥,由此及彼,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感情、评论、疑问、概述、注解都可写,可以是对全书的看法,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说明。眉批、旁注的内容应就近写上;针对某事的所感所思,就写在此段旁边;针对全文的意见写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眉批、旁注必须言简意赅。下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两人对刘禹鍚《陋室铭》的批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起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吾德之馨香,可以忘室之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室中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室中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中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引证陋室),孔子云,何陋之有(应德馨结)。(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陋室铭》写得非常精炼,批注也很简洁。旁批分析了各层内容,总批表达了作者对陋室与德馨关系的看法。记号、眉批、旁注,只能写在自己的书上。在别人或图书馆的书上作记号或写评语,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切不可为。

三是摘录。就是摘抄自己需要的材料,这是较容易,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笔记。我认为,把自己需要的材料抄在笔记本上,再加以评论,这样做,能养成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抄什么,则需要根据自己读书的目的来选择:可以考虑和自己的工作、学习有关,或和自己提高思想觉悟有关,或和国家民族的大事有关的问题。凡有关某方面的重要名词、概念、原理、典型、事例、数据,巧妙的比喻,生动的描绘,精辟的议论,都可以摘抄。这种笔记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和可靠的资料。不少名言佳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开始也是得力于人们的辗转摘抄。如鲁迅先生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培根的名言:史益人智;诗令人慧;数学教人缜密;自然哲学进人于深邃;化理学启人之庄严;而逻辑修辞诸学则在授人以辩术等,都是通过摘抄、传抄才得以广泛流传的。摘抄材料时应注意挑选,抄什么,抄多少,都要考虑自己的用途。下列几例即为不同用途所摘抄的不同内容。例文一: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征途。她步态轻盈,婀娜多姿。桥上的人,水中的影,手中的盘,盘中的菜,一阵轻风似地向吃客们飘来……鸡不啼了,狗不叫了,孩子不哭了,女人不笑了,人人都像坍了架,丢了魂,一声长叹连着一声长叹。例文二:花间一壶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金樽美酒斗十千。劝君更进一杯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愁城难破酒为军。借问酒家何处有。酒逢知已千杯少。人生有酒需当醉。斗酒十千姿欢谑。白日放歌需纵酒。将进酒,杯莫停。呼儿将出换美酒。有酒盈樽。对酒当歌。浊酒三杯沉醉去。朱门酒肉臭。莫嫌酒味薄。清风明月酒一船。莫使金樽空对月。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很明显,例文一是出于散文句子的音韵研究。例文二则是出于写酒诗句的荟萃而摘抄辑录的。还有一种摘录,实际上是摘要,即把一部书的要点摘、记下来。唐朝著名散文家韩愈在《进学解》里称其为提要钩玄——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说到摘录,有一个经常被传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奋地做读书卡片。读到自己有兴趣的观点和资料,立即抄录在卡片上,几个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门别类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时候要用,只要抽出有关的一叠,自己也就可以获得一种有论有据、旁征博引的从容。这种方法,对于专业研究、论文写作是很有作用的。但是从我的读书经历来看,做读书卡片不适合青年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技术上说,课外阅读的范围较大,又不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卡片无从做起,即使做了也没有太大用处,白白浪费了许多阅读时间。如果要摘录隽语挂句,不如买一本现成的《名人名言录》放在手边。但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小事。最麻烦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贮藏取代了整体感受,得不偿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即使撷取了它的眉眼,也失去了它的灵魂。有人说,做卡片的原因是自己记忆力太差,读过的书老也记不住,记不住等于白读,留下几张卡片也算是自我安慰。实际上,阅读的记忆力有一种严格的选择功能,书中真正深切触动你的内容,想丢也丢不掉,对此你要有更多的洒脱和自信。记不住当然是大量的,但记不住的内容又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真实的遗忘,一部分是无形的沉潜。属于真实遗忘的那部分,不必可惜,就让它遗忘吧,能遗忘也是一个人自由自主的表现。太监之所以要记住宫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他不能自由自主,不敢遗忘。正是遗忘,验证着生命结构的独立。至于无形沉潜的那部分,我想大家都有过体会。在一定场合,由于一定的需要,居然把多年前早就淡忘了的印象搅动起来了,使自己也大吃一惊。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译成现代口语,大致意思是: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这便是记忆的沉潜。人类的大脑机能十分神奇,不要在乎表面上的记住记不住,该记住的总会记住,该忘记的总会忘记,该失而复得的总会失而复得,轻轻松松读下去就是了。我过去做的读书卡片大都没有用,现剩下的卡片不到千张。所以,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长,以便对即时的感受进行提炼,把感受提炼成见识。

四是提纲笔记。唐代散文作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住它的要领,对于阐述道理的书必定探索出它的主旨。读书要学会在深刻领会原著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以后,用自己的话对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大意简明扼要地概述出来。写书评,不可能把原著的内容从头到尾复述一遍,学会写内容提要,就比较能把握住作品的主题,主题抓得准,书评也就有的放矢,不至于文不对题。所以,练习写内容提要,对于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概括能力很有裨益。因此,读书要学会作提纲笔记(或曰写内容提要)。在读完全书或全文后,通过分析归纳,把它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列出来,就是提纲笔记。写这种笔记有利于掌握文章要点,理清作者思路。它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结构提纲:即按全文的段落、层次写成提纲。这种提纲应按文章原来的顺序编写,并要归纳出每段的段意,在开头或结尾写出全文的中心思想。这种提纲有利于读者掌握全文的原貌,宜于初学者写作。二是论证提纲:按文章分析、论证问题的顺序编写提纲。写作时应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弄清各个论点及各自论据之间的关系。这种提纲适用于议论文。三是情节提纲:按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编列提纲。这种提纲只适用于有情节的叙事性作品。对情节不甚复杂的作品,可把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也可以只按情节本身变化来划分,不写明哪儿是高潮,哪儿是开端;若情节较复杂,线索较多,应抓住主要线索编写。四是人物提纲:为掌握作品中的人物而列的提纲。这种提纲常以人物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列出每个阶段的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五是提要笔记:用自己的话,对全文或全书加以概括。这种笔记概括程度不一,较详的就是文章的缩写:叙事作品概述所有事件、情节;议论文章归纳总、分论点和主要论据。较简略的就只提主要事件,情节或主要论点。现在的一些文摘刊物的报刊和作品简介等,就是这种笔记。

五是剪报、复印报刊文章。胡适说自己一生有三大喜好,即读书、写作、交友。晚年胡适在同别人谈起做学问,尤其是做国学类学问的方法时说过:每一部大书都摸过,以后知道要什么材料,才知道向什么自告地方找。先要把自己这一行的各种类书、字典、辞典收购起来,成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这是要紧的工作。胡适读剪报可以说坚持了一辈子,从在沪读书的少年时期,留美学习的青年时期,成为北大教授,到晚年任职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都不忘读报、剪报、贴报。梁实秋曾说:最令我们惊的是,除了(指胡适日记)私人记事以外,他每天剪报贴报,包括各种新闻在内,因此篇幅多得惊人,兼具时事资料的汇集,这是他的日记的特色,可说是空前的。作为治学严谨、成效卓著的胡适,真正达到了剪报贵于惶,剪报贵于用的原则精神。我也养成了读报、剪报、贴报与用报的习惯。从1963年起一直坚持到现在,注意收集、积累报刊资料,在我的书柜保存有几大捆,上千万字的文章。可惜的是在文革中搜集的数百种报刊资料和油印传单,在去军训农场前,存放在亲友家遗失,现在想起来也很痛惜。从1997年我学会操作电脑后,又迷上了在网上下载文章和撰写阅读札记,现已下载有六十多张软盘。

六是写读书报告(即书评)或读后感。我认为,把摘录的内容、眉批的文字同自己的总的感受、收获结合起来(着重结合文章的精神实质或某些观点),联系实际来谈心得体会,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对整本书的内容、观点、构思、文字作一总评式的回顾。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对所读之书的全面理解,又有助于学用结合,知能转化,更能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比如读了谈道德修养的文章,谈自己的思想品德的涵养;读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文件,谈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学习、工作的体会。写这种心得笔记必须密切结合实际,引用的观点要准确、贴切,联系实际要具体,要结合自己工作或思想特点,实事求是地写出一两点切身体会或独特感受,不必面面俱到。这种笔记大体上分两种类型:一类是读书日记,摘录书中的观点,自己思考的见解,记下读书进度,并把读后感想与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情况结合起来写。从进大学时起到工作后的1978年写日记十多本。一类是读书札记,就是写自己的读一本书心得体会或书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想、联想等。我从读初中起至今已做类似阅读札的读书笔记上百本。现存有未发表的书稿十多本和论文五十多篇。我认为,光读不写,不会锤炼出好的文字;光写不读,不会思想深刻而见解独到。写读书笔记确实可以升华自己的灵魂,但真正做到这一点恐怕不易。我写读书笔记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持之以恒。如果偶尔记一两次笔记,对培养分析能力、积累资料都不会有多大作用。只有经常练习,成为习惯,日积月累,才能在经常练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才能积累较丰富的资料,掌握较多的知识。所以写读书笔记,开始时不必怕水平低,只要坚持记,天长日久,自有成效。二要忠于原文。无论是摘录原文,还是写提要,编提纲,都要忠于原意,不能歪曲肢解,不能以偏概全。自己有不同意见可以单独写明,但不可强加给作者。如果摘抄时改动原文,或者因粗心大意抄漏抄错,那样的资料就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用起来也就没有史料价值了。三要注明出处。做读书笔记都要注明出处,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和版本。报刊要写明名称和出刊时间、期数,以便核对查找。有人认为摘抄原文就行,出处可写可不写,甚至想等到用时再查找。这是十分不妥的,时过境迁,往往连出处都回忆不起来。因此,以我之经验向热爱读书的人们建议:做读书笔记最好要有统一格式的笔记本,最好是硬皮笔记本,自己给它一个命名,上面写上第几卷或第几辑,时间是从哪年哪月到哪年哪月;以后第二本、第三本就可延续下去了。当你读书有感触时,就可以翻开自己的笔记,在新的地方首先写上时间,如×××日星期×。下一行写上标题,读《………》,然后就可以开始写自己的感触,当然也可以摘录优美的句子段落等等。如果同一天还读了其他的文章、书籍,那可以注上序号,用不同的序号来区分不同的读书内容或感想体会。所以,只有有感而发的读书笔记,才能最有效地记录下所思所得,日积月累久了,胸中点墨多起来,就可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