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要有书房平时喜爱读书、看报、写一点东西的我来说,书房那可真是一个最美好的去处,不,应该说是我灵魂的一个归宿。静坐书斋,即使不读书,静静地思考或者望着天花板发呆,也同样很满足很释然。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作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重知识、学知识、用知识的程度如何,无疑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走进公共图书馆,退居自家书房,一个人就可以从容不迫“当代”、“这里”这一位置,呼吸到遥远时代的空气。哪里有书房,哪里也就可以权将他乡认故乡了。每天不管身心多疲惫,只要一回到“家乡”,坐在书桌前,就会觉得人生多美好!有众多的书可供选读,有众多的报刊供浏览,有众多的智者和慧者对话,就没有理由不读书、写作和思考。所以我很早的时候就渴望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书房。这倒不是自己有过高的奢望,而是我在多年的读书和写作的时光里的迫切需要。 在罗田县文教局工作时,只有一间卧室,兼做办公室。没有书柜,六百余册书疏疏落落,任其或立或倚,一副政简讼清的样子,常用的书放在床头桌上,其它的书用纸箱子装着放在床铺底下。1974年调到县委宣传部,在县委办公楼内安排了一间单人宿舍,面积大约在10多平方米左右,一张单人床,一个办公桌,一个书架。这时总算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的工作性质,新的图书杂志,各有各的身材、身价、身世,从四面八方盲目地投奔而来,于是这小小书城的入口很快地就饱和,我不得不把走投无路的书刊,一叠又一叠,塞到我的床下。 1980年调到湖北省委党校工作后,从住筒子楼到两室一厅,由于家庭人口有6人(两双儿女都在校读书),只能安排一间卧室兼做书房,添置了一个书桌,用衣柜代替书柜,借来两个旧书架,住房总算有个装放书、读书、写字的地方;后来所买的书、所订的杂志、所剪集的报纸实在是太多了,零零散散的报纸杂志占据了我的好多空间,没有一个好的地方存放它们,我只好用纸袋子、纸箱子、木箱子垫上一层报纸,简单地将它们放在里面,堆积在房角柜顶上。在工作中或写稿中需要查找什么资料,费好长时间找得满头是汗,往往也找不到。有一次,我找一篇以前曾经看过的文章,左翻右寻,就是找不到,结果还是跑到党校过期报刊阅览室,才终于找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是多么地盼望能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将书归归总。同时,在属于自己的单独的书房里,自己静静地拥着书,不受他人干扰,或看书,或思考,或写作,那该有多好啊。 1986年分配到三室一厅的顶楼住房。我的书房安排在与我的卧室相通的平台上,这间平台做的书房是临街的高斋,室虽小而可纳天地,另是一番气象。这六楼已是绝顶,我的房间又在绝顶的绝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在门外过路,绝对的安静归我一人独享。临窗俯眺,楼下的大道上争驶着小轿车和长长的货柜车,看不尽多少的“长安道”上客。我却高高坐着,像宙斯在奥林匹斯之巅。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耀眼。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虽然1994年我被评聘为教授,可是我拥有一个书房的企求还是停留在梦想的阶段。但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从刘禹锡沾沾自喜的文辞中可以看出他的“陋室”很是富足,当然这富足就富在书多、文人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多。打量着这三平米的杂乱无章的到处是书的小小斗室,烦躁孤寂的心灵立刻得到了安抚。至今,我每每想到80年代我那六层楼上以平台做书房的蜗居窘景,就觉得远远胜过那些一夜暴富的人们的别墅。因此在我的思想意识里就认为“宝马貂车不足惜,文章千古,愿把黄金弃”,这是因为“精章典籍雕玉柱、荣辱不惊浮云去”。当我手抚卷帙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一个个的字,而是满卷珠玑,因此自己有了这样的感受:人生匆匆,时光轮回,功名利禄终是空,唯有书香万古传。 1996年冬,党校重新分配福利住房,分到了一套四室一大厅,这时就有安排单独一间书房的可能了。于是,我对书房的装修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书房中间放个一张大办公桌,买了一张转椅,自做的一套沙发,西面墙壁边摆放一只柜和四只书橱书之于文人,就如衣服之于女人,一是非有不可,二是多多益善。女人聚在一起必谈衣服的料子和做工,书房里的文人免不了要品评书架的材料与样式。一个精美实用古典新潮的书架,必可使主人容光焕发,话欲大增。“像书一样,书架也正成为文明的组成部分。书的栖息地在于书柜之中、书架之上。只不过书们住在架子上,常常是站着,而不是躺着。“书就是舞会中没有舞伴而坐着看的女子,集中在一起彼此依偎、互相依靠。” 文人互访,参观书房已经成了例行仪式。所以我将原来党校分发的两只书架进行了新的设计,改为上半是书架下半是有门的书柜,又同样新做了两只。我的那些多年来“无家可归”的书籍、报纸、杂志、相册等终于有了它们的归宿。这样,我在工作中、写作中需要查找资料时,再也不用象以前那样东找西翻,只要打开我的书柜,就能很快地拿到所要的资料;东面墙挂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雕花木扇。这时才算有一间单独的像样的书房,使自己看书写稿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拥有一个书房的梦想实现了。这时我又有这样的感受:急急的办完事情,急急的赶回家中,洗去满身的征尘,泡上一杯滚烫的香茶,坐在堆满了书报杂志的书房里,捧上一本或精挑细选或心仪以久或蓦然发现的刚刚买回来的新书,便油然生出这样的感觉:书房虽小,却远远胜过星级酒店的豪华房间,而对着自己心仪已久的这本书,不免觉得,大概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来历也未可知。我钻进自己的小天地里,不受任何人的打扰,读书写作效率大大提高。1997年6月本来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我,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打字、排版、印刷等技巧。有了写作的冲动时,我钻入书房,关上门,任凭思绪的野马纵横千里,尔后奋笔疾书或电脑打印,很快成篇。这样不受干扰地读书、写作实在是一种淋漓尽致的痛快,其中滋味只有体验过的人才能感觉得到。 1999年冬,党校集资建房,我家投资7、8万预付款。刚跨入21世纪门槛的2001年1月分购到有电梯的九层楼的第三层一套四室两厅一厨两卫的住房。我们一家的生存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心经营,我对书房重新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装修。将一间房和小平台合起来做书房,足有十二平方之宽。房内新置一排固定桌子做写字台、电脑桌;横亘 3米的墙壁全嵌了7对两开门的书橱,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一眼望去,卷帙浩繁,颇有书城巍巍的气象。这么宽敞的书房,相信一般人家并不常见。比我阔的人太多了,但是绝少阔人会把这么阔的房间拿来当书房。房内还摆放一套木沙发……在早已有购买电脑意向的我,又迫不及待地购买一台崭新的“清华同方”日记本电脑放进了我的书房。这样,我在业余时间里,从互联网上了解风云变幻的世界,观赏日新月异的祖国,熟练地敲击美妙绝伦的键盘,体会着互联网这个现代科技的便捷和顺畅,也体会着跨入小康生活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 从我家书房的建设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书房是我博览群书的地方,是我著书立说的地方,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虽然书房没有鲜花,却依然感到了芬芳馨香;书房没有野草,却依然感到了百药辛辣;书房没有人来人往,却有切切低语袅袅清音;书房远离大海,却有惊涛拍岸浪花翻卷。一本本好书却打开了我心灵的窗户,给我脑海中吹来了一股股清新的风,带着我游曳在世界各地五湖四海名山大川之中。这里虽然有时只我孤身一人独自静坐,但却有无数的旷代知己咫尺的“天地君亲师友”,让我心旌摇荡心驰神往;书中的千种景观,让我心旷神怡;书中的万般风情,让我流连忘返。我的书斋是我最贫困的地方而又是我最富有的世界,这里孔方兄的膜拜者寸步难行,这里是鲁迅、爱因斯坦的弟子们自由挥洒、激情澎湃。这个世界很幽静,能清洗掉尘土世的喧嚣,灵魂在冷静中净化;这个世界很热烈,历史的纵横阡陌,先哲的真知灼见,如一把熊熊火炬,点燃一颗颗滚烫的心……“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书中有永不凋谢的花朵,书中有夕阳西下的瞬间凝砀永恒;书中有人类的爱情如诗一样理想;书中有唯致远而得到的宁静。埋首书城,得人生之真谛。为此,我从不浮躁,从无虚妄,从不烦恼,从不颓废,人世间的荣辰纷争,在我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虚幻,而又无轻重。恬淡和超脱,是我独特的拥有。另外,我还拥有天南海北的业余作者。一叠诗稿载一分真诚和执着;一篇散文,盛一腔热望和深情;一声老师,呼唤得我衷肠滚烫;一张贺年片,让我温暖如春……翻阅着最新出版的刚刚买回来的一摞新书,就象走进空旷无垠的大自然,开阔了我的眼界和胸襟。所以,我把书房看得比我的生命还要宝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