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11-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单选题 (013高考题新课标I卷)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1,完成1~3题。 . A.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考查从区域图中获取相关信息、调动相关区域知识的能力,属简单题。 【解题思路】情人节是北半球冬季,此时美国气温低,不利于玫瑰花的生长,而哥伦比亚地处热带,气温高,利于玫瑰花的生长。而两国地形、降水、土壤都比较复杂,不限定具体地方很难比较,故A、B、D错误。 . A.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考查从区域图中获取相关信息、调动相关区域知识的能力,属简单题。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哥伦比亚距美国本土约20个纬度以上,运输距离较远,而玫瑰花属于易变质的鲜货,需要快速运到市场,所以选择速度最快的航空运输。 . A.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的比较,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属简单题。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墨西哥为美国邻国,比哥伦比亚距美国近,故运输费用低,A项正确;墨西哥比哥伦比亚纬度高,热量条件不具优势,B项错误;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技术优势不明显,C项错误,而鲜花的品种从题中无法判断,故D项错误。 (2013高考题广东卷).近年来,以高铁站为依托的高铁新城在我国逐渐兴起。高铁站选址与高铁新城建设的一般规律是 A.在小城市,高铁站通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城市CBD发展 B.在中等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会带来城市空心化 C.在大城市,高铁站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会迅速演变为城市CBD D.在特大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促进郊区城市化 【答案】8.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交通(高铁)建设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区布局的影响”。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正确的地理观念,分析、探讨、评价现实中地理问题”。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在中小城市,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且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但这类城市即使是几何中心一般也不会有典型的CBD功能区),而此类城市用地相对充足,因此高铁站通常选址一般不会远离城市中心,通常会在市区原有车站基础上进行新站改造。高铁带动的客货流主要是区际间,对工业活动的带动力大,而不是城市内部商业活动为主的CBD,因此A错;城市空心化是城市化在高级阶段的表现,因此B错;特大城市的高铁站不会选址于市中心,一是用地不足,二是对市核心区干扰大,负面效应明显,故C错。在特大城市郊区,高铁新城交通便利,对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力大,有助于郊区城市化。 (2013高考题天津卷).为了使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核心区间的客运交通更加便捷,我市实现了津滨轻轨与市内陆铁的连通,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市轨道交通的 A.高速化 B.网络化 C.大型化 D.专业化 【答案】4.B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城市交通布局特点。 【解题思路】高速化指速度的提升,大型化指运输量的增加,客运本身就是专业化。题中强调地域间不同交通方式的联接,故体现了网络化。 .(2013高考题浙江自选模块卷)2008年5月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下图为杭州某区域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完成⑴-⑶题。 ⑴ ①缓解交通拥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⑵ ①地铁站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⑶ 【命题立意】本题以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为情景素材,主要考查城市交通点的布局、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保护等知识及其读图、归纳与表述地理事象的能力。 【解题技巧】第⑴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交通与布局问题是影响城市发展重要因素。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有许多,如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倡导公交优先等。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此举既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又倡导了人们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第⑵题,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设置应遵循方便、就近的原则,因此站点应当选择在人流周转量较大的地铁站口、学校、医院、住宅小区等场所。第⑶题,城市大、小型自行车租赁点与城市的人流周转量大小且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密切相关,如主干道与次干道、次干道与次干道相交处等人口流动周转量较大,需求量大,宜布局大型租赁点;而主干道与支路、次干道与支路、支路与支路相交处附近人流周转量相对较少,需求量小,应布局小型租赁点。 【答案】⑴ .随着“网购”的兴起,商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加。这促进了 A.商业网点密度的加大 B.商业区的规模扩大 C.商业流通环节的增加 D.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答案】5.D 【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及商业网点布局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网购实际上是虚拟商业网点取代了实体商业网点的数量,增加流通量,但不会增加商品流通环节,也不会加大商业网点密度和促进实体商业区的规模扩大。商品流通量增大只是促进了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二、综合题 (2013高考题福建卷). 材料一 材料二 图12 (1)描述 (2)指出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10分) (4)分析 【答案】(37 【试题立意】本题以重走"古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为线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适度展开,让学生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对"古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体现地理学科空间性,重视知识融合。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特征、城市形成条件、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原因分析等主干知识点。 【解题思路】 ⑴分析某地气候特征一般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气温方面从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气温年较差三方面分析,降水从降水的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 ⑵注意审题“有利自然条件”,该题考查城市的区位条件中的自然方面,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源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答题。再结合图中的相关信息“M城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图可知该地处河西走廊西北部,位于山前冲积扇处,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结合图可知M城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北路和南路交叉处,地理位置优越,容易汇集各地的人流和物流。 ⑶本题可从交通运输方式优点对比和社会需求方面进行答题。 ⑷分析城市区位条件可从该地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资源状况、国家政策,产业特色角度分析。从图中可知N城地理位置特殊,属于边境口岸,可发展边境贸易;同时该地所处的自然地理优势角度分析;社会方面可从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本身就是政策支持。 .(2013高考题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分析高速公路建成后,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在甲地和乙地此衰彼盛的原因。 【答案】M市为主要客源地(2分)。高速公路快捷、方便,吸引M市的更多食客(2分)。高速公路在乙地有出入口(乙地来往M市远比甲地方便)(2分)。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馆在乙地开设更多,名气渐盛(2分);而甲地因交通相对不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逐渐衰落(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总分不超过10分) 【试题立意】本题通过高速公路的修建对传统美食分布区变化的影响来考察交通条件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题难点在于如何具体分析交通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题难度中档。 【解题思路】右图中可知,传统美食所在地甲远离新修的高速公路,而乙地在高速公路旁且有出入口连接,交通区位乙地远优于甲,而传统美食能够长期发展需要较大的市场,中心城市M是该美食的主要市场,为了便于美食进入市场或更好地吸引食客,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关键。因而大量的传统美食生产地转向乙地,而在乙地发展久了,美食生产量大了,名气自然上升,而甲地因远离市场且交通不便,传统美食生产逐渐衰落。 |
|
来自: 华夏蛐蛐 > 《2013年高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