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马泉州品味闽南文化

 昵称mt5Lu 2013-06-22
泉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采风
走马泉州品味闽南文化
杨广华 梁染渠
泉州习俗——海上泼水。

    文/图  特派记者 杨广华  梁染渠

    在泉州采访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活动期间,本报记者切身感受到闽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特色。

    武术

    “拳头、烧酒、曲”——这是古代泉州人最常见的三种娱乐方式,拳头即南少林武术,烧酒即猜拳饮酒,曲即弦管南音。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它远肇晋唐,盛于两宋,大备于明清,千百年来薪传不衰。

    泉州南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据清代《西山杂志》载,该寺为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历史上该寺几经兴废,至清乾隆年间被焚毁,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

    宗教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这足以说明泉州宗教文化之丰富。在泉州,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偏僻农村,遍布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庙观,有大有小,而不管是名扬海内外的古刹名寺,还是偏居一隅的小庙,均香火旺盛,岁岁年年都吸引广大游人和香客。

    灯会

    每年的正月元宵前后,千盏花灯点亮古城,福建泉州火树银花,数十万民众走上市区街头,提灯赏月。

    有关泉州灯会的最早历史记载始于汉武帝时期,而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则盛于唐。元宵节这一天,泉州家家户户门口店前都张挂着精心制作的一盏盏花灯。一到晚上,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灯河。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倾巢而出”,走上街头,争相欣赏品评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人人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祈望新年行好运。泉州的元宵节催生出泉州花灯,花灯映红了泉州的元宵夜。

    在泉州,元宵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素有“上元小年兜”的说法;作为元宵节象征符号的泉州花灯、泉州元宵灯会,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泼水

    每逢端午节,海峡两岸对渡的船只都要在蚶江海边追逐泼水,以这种欢快的方式互祝平安吉祥。“海上泼水”的习俗由此产生并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两三百年。

    海峡两岸民间流传着一首“对渡泼水”民谣——《欢喜船入港》:“欢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蚶江与鹿港,对渡来通航。海峡起风浪,隔岸等亲人,相思两地牵,盼君守空房。欢喜船入港,两岸心相同,盼君早归航,泼水喜团圆。”每逢端午节,蚶江与台湾鹿港两地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在海上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驾船竞渡,追逐泼水,驱热消暑,亦为人与船的大洗礼。后逐步演变为通过泼水活动,倾吐思念,交融情谊。

    这项民俗活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一度中断,80年代以后逐步恢复。自此,蚶江“海上泼水节”活动从小舢板发展到小帆船;由过去男人的专项活动发展到年轻姑娘也参加;由十几艘船发展到上百艘,场面更为壮观。

    茶叶

    安溪人待客茶当酒,茶杯一端就是好朋友。茶味更有人情味,情谊泡进茶里头。泉州辖下的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

    安溪茶种资源丰富,素有“茶树良种的宝库”之称。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安溪茶农选育和培植了一大批茶树优良品种。截至2004年,安溪茶树有品种54个,其中不少品种为中国名优特稀品种和适宜制作乌龙茶的王牌品种。

    从唐朝开始,安溪人就以种茶为生、饮茶为乐,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安溪产茶从唐末始,兴于明清,其中,世界名茶铁观音在清雍正、乾隆年间被发现种植。星移斗转,时至今日,安溪是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和出口基地县,茶产业和茶文化名列全国产茶大县首位。

    “从纽约到东京,从开罗到柏林,安溪茶乡铁观音,世界都闻名……饮上一盅乌龙茶,浓茶比酒更醉人,一曲茶歌飘四海,香满天下都是情。”这首《香满天下都是情》的茶歌真实再现了安溪茶叶在世界的影响。

    安溪茶叶的外销可追溯至宋元时期,泉州,包括安溪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如今,安溪茶叶借助“铁观音旋风”更是畅销海内外。

    小吃

    泉州的小吃分布于市区大街小巷,随便走入哪条街哪条巷,你都能闻香而知其味。比如赫赫有名的“肉粽”主要集中于东街钟楼一带;“牛肉羹”和“面线糊”在市区的六灌路、美食街等处出售;“土笋冻”为晋江安海最为有名的小吃,在市区一些酒店和六灌路、美食街等处有售;甜粿、贡糖、麻花、桔红糕等在一般较大的超市可以买到。泉州卤面更好找,随便哪间酒楼或饭店都会做。在产海蛎的季节到泉州,随便走到一间酒楼或餐馆,都能吃到“海蛎煎”;在网上极有人气的“菜头酸”,则可以在市区的金鱼巷买到。

    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