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一个贴错了的标签

 护法使者 2013-06-23

汉语——一个贴错了的标签

 

  “汉语”,又称中文、汉文,还有国文、国语、华文、华语、唐文、唐话、中国语、中国话、普通话等名称。说到“汉语”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汉族”这个词。因为通常的说法是:“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就是“汉语”的权威表述(这里将“汉语”等同于“普通话”)。然而这却是一个贴错了的标签。

  理由之一:与历史史实不符

   “汉语”的权威表述说明,“汉语”与“汉族”密不可分。在我国大地上,何时有“汉族”这个词的呢?说起来也许许多人不相信,但却是事实,“汉族”一词,只是一个仅出现百年之久的名词,源于中国资产阶级反清大革命:1895年11月7日,因组织广州武装起义未遂被清政府逮捕的陆皓东,在临刑前写下的《供词》中最先用上了“汉族”一词,“盖务求惊醒黄魂,光复汉族。”“要知今日非废灭满清,决不足以光复汉族。”这就是出现最早的“汉族”一词。尔后,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孙文的《敬告同乡书》中也相继出现“汉族”一词。

    在此之前,“汉族”的称谓是“汉人”。而“汉人”虽源于汉朝(也有源于汉水的说法),但汉朝之人并不被称为“汉人”,而是被称为“秦人”,再向前追溯则被称为“华夏族”

   众所周知,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即文字的。而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在没有“汉人”、“秦人”这些称呼之前,就有现今“汉字”的祖宗——刻写、浇铸在“甲骨”、“钟鼎”上的文字,甚至还有更早的文字。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朝甲骨文字算起,已有3000年的历史。 

    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这些文字的产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而发掘出来的这些文字,要称之为“汉字”,总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味道:姑且不论我们老祖宗的口语叫什么语言,就是这刻写、浇铸在“甲骨”、“钟鼎”上的文字,你把它称之为“汉字”,你不觉得别扭吗?因为在“甲骨”、“钟鼎”上刻写、浇铸文字的时候,“汉朝”、“汉人”、“汉族”还未诞生呢!要以此来冠3000年前的文字为“汉字”,也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就像一个人,以前他活着的时候姓“商”,死了几千年后却硬要称他姓“汉”一样。如果让刘邦将咸阳宫中秦朝的文书档案所书写的文字称之为“汉字”,肯定刘邦也不干,怎么现今的人反而认这本帐了呢?!说它是“秦语”、“周语”还稍稍有点依据,因为这两个朝代都进行过“书同文”即文字统一工作;要说它是“汉语”,这分明是以今人的身份——“汉族”,来掠夺老祖宗的成果!

  理由之二:与民族融和相触。

    现今称之为“汉族”的群体,是几千年众多种族血统的沉淀,民族融和的结果。有证据表明,中国人口按长江南北隐约分成两大血源,也即“汉族”本身的血缘并不一致。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汉族”不是按血源所形成的民族,而是由政治和文化所融合成的文化族群,与纯粹意义上的族群概念大相径庭,甚至与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的血缘关系也相去甚远。作为民族融和而成的“汉族”,怎么也不应该将民族融和之前的语言文字独占吧?

    而在实际运用中,“汉语”除了作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外,其他民族甚至其他国家都在作为“共同语”而使用,影响范围除了中国大陆、澳台地区以外,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4亿(3000万人作为第二语言)。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大多数民族有语言,无文字,共用“汉字”。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还称“汉语”、“汉字”,能有利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吗?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推行“双语教育”,这本来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中,为了达到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逐步建立新的“国民认同”意识,淡化民族特殊意识,维护国家统一政体的重要措施。但却因为我们的“双语教育”中, 推行的主要语言之一是“汉语”, 却被那些“疆独”、“藏独”分子说成是宣扬大汉族主义、推行“汉化”,破坏民族文化的手段,并以此作为制造分裂的口实之一。

    理由之三:与国家地位相违。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汉语”己经成为当今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还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这就意味着,“汉语”早已不仅仅是“汉族”的语言,而是一种上升到代表国家的语言。而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无论在那一个国家,都与国家的名称相一致,英国的国家语言是“英语”,而不称它为日耳曼语;法国的语言是“法语”,而不称它为高卢-罗曼语;连我们的近邻日本的语言尽管用了不少的“汉字”,也是称为“日语”而不是“大和语”……

  而我国,却还将自己与当今国际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文字贴了一个“汉语”的标签,这在国家语言的名称上,显然是一个错误:我们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宣称是“中华民族”,我们在海外被称作“华人”,这一切都与“华”有关,偏偏我们对内对外的语言交流工具却不是“华语”,岂非怪事!

   所以,无论是从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史实来分析,还是从汉民族发展的进程来分析,拟或是从国家的世界地位来分析,现今的“汉语”一词都是一个贴错了的标签:说是“汉族的语言”,区区百年历史,根基太浅;说是“汉朝的语言”,与历史史实毫不沾边。

    那么,是否可以将其称之为“唐语”呢?全世界可有历史证明,唐朝以其繁荣强盛称著一时,全球的“唐人街”就是实证。这个真的不行,理由很简单:唐朝是过去式,代表不了今天。再往向推,“秦语”、“周语”也是如此。故,追溯历史,展望未来,立足现实需要,我国都宜将“汉语”、“汉字”统一对内对外称之为“华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这样,可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无愧于我们的祖先——“华夏族”,也符合现实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古到今都有“华”的存在;既将“汉语”从一个民族的语言升格为一个国家的语言,又可名正言顺地堵住那些企图以此分裂国家的人的嘴,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据此,我们可以为“华语”重新定义:“华语是以北京语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共同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