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锣鼓戏又称三角班,也叫袁河采茶戏,主要分布在袁州区所辖乡镇农村,明末已有演出,始盛于清同治年间。因其演出时始终以锣鼓伴奏,故有“锣鼓戏”之称,而其前冠以“袁河”,表明这一剧种是“生”在袁河流经的地方。 袁河锣鼓戏演出剧目均以袁州方言为其舞台语言,配以当地采茶小调和乡土民歌等,演出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戏,表现的多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深受群众喜爱。明、清以来,袁州农村的庙地或集市之中大都建有戏台,供班、社演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黄启街著《近事录真》载云:“采茶戏一名三角班……二旦一小花脸,所唱皆俚语淫调”。清嘉靖年间,袁河锣鼓戏进城市演出,不仅普通百姓爱看,就连当时朝廷的兵丁也相互和唱起来了。因其表演粗俗、唱调淫俚,加之有的节目内容反映了对时政的不满,故一直被统治阶级所鄙视,甚至禁演。由于这一剧种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禁戏虽严,但在农村的班、社仍然不断发展。民国前后,袁河锣鼓戏在民间十分盛行,先后建立了18个有名的戏班子。建国后,在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袁河锣鼓戏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 从漫长的孕育期、形成期直至成熟期,袁河锣鼓戏一直是在农村中发展和成长,因而它具有显著的田园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其表演艺术对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不着重于提炼加工为戏曲表演的程式动作,而是着重于创造典型人物形象,将精选生活中最典型的人物音容笑貌和举止神情集中体现出来,使人有“曾相识”之感。最重要的是,袁河锣鼓戏以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的喜剧居多,艺术形象丰富多采。如根据农村生活素材塑造的各种农村妇女,对爱情执着泼辣,选择对象不嫌贫爱富,家务劳动能干利索,游玩时开朗欢快;对于被批判的人物,如恶婆、媒人、嫖客、赌徒、懒汉等则刻画得丑态百出。舞台表演的各种农事动作熟练轻松,劳动场面紧张热烈,男女劳动者活泼愉快,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其唱词,多用五言、七言语体,结合本地方言土语,内容以各类民间传奇故事居多。台词也不规范,仅求“界段”清楚而已。传授方式是师傅口传身导,即“摹表型”的导演方法,主要学会部分单台耍戏,重点学会“十八换”唱词,便可运用到部分戏目中去,故有所谓“十八换唱遍天下”之说。 袁河锣鼓戏的表现形态主要在行当艺术。其行当分工由传统三小耍戏的小丑、小旦、小生3个行当组成,后增加了净行和老生共组成5个行当。其中,除丑、旦和小生行当有着本剧种的传统基本功和身段外,净行和老生行的基本功和身段多学于湘剧,到宜春县少年京剧团并入宜春县采茶剧团之后则又多出自于京剧的程式。丑行表演要领是“主头颈、夹肩蜂、硬于腰、蹲下身”,以显其灵巧多趣,舞蹈性强,表演时视情绪的需要,伴之以耸肩、动颈、扭腰、摆臀部等动作,做到手活、脚活、颈活、腰子直“三活一直”。丑行的基本功有二:一为扇子功,丑行常用荷叶软边折纸扇,其技法有揉扇、翻扇、颤肩、转花扇等;二为矮步功,配合手、颈、腰等动作,以表现诙谐、风趣。旦行有闺门旦、花旦、妈妈旦和正旦之分。旦行基本功名目繁多,常用步法有碎步、快步、慢步、方步、风流步等;指法多系兰花手,喜用丝绸手帕做戏,身段有如“风摆柳”,眼神多用“媚眼”,以显示其风流妖艳。小生行一向没有细微的分行,许多戏多为丑行所代替,只有角色戏路之别,其主武小生、正路小生动作灵活潇洒,多用媚眼,脸露喜容,步态轻快,扇子有开式、闭式,追求唱腔的园润、言词的爽朗、表情的秀媚;落魄小生多是穷途潦倒的人物,表演时,必须重阴郁,习慢步,行动拘谨,精神萎靡,念白低沉,唱重悲叹,一幅可怜神情。 袁河锣鼓戏的音乐包括唱腔曲调和锣鼓戏伴奏两部分。唱腔曲调有单台戏、耍戏调、大戏专用调和高腔曲调4大类。前两类是专戏专曲,共有80余首,后两类是一曲多用,有20多首,全用锣鼓伴奏。调式有六声音阶的宫调式、徵调式两种。唱腔按行当区分,以不同的行腔方法和真假嗓音而加以区别。锣鼓经贯穿全剧,以统一全剧节奏,烘托舞台气氛,常用的锣鼓点有四六起板、大金钱、小金钱、各各斗、走换、勇缒、长缒等。打击乐有班戏、堂鼓、汉锣、小锣、云锣和钹等。袁河锣鼓戏在形成、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了民歌小调、宜春评话、高腔、锣鼓唱腔等艺术特征,使其声腔既有高昂、奔放的乡土特色,又有活泼跳跃、委婉轻松的曲调,特别在检板唱腔方面,名家艺人唱法各异,独具一格。 袁河锣鼓戏剧目繁多,主要传统剧目有《补背搭》、《卖花钱》、《翻薯苗》、《熊相公》等。 2010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袁河锣鼓戏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