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志 IP属地:广东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33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莲花采茶戏。二、传统曲调是莲花采茶戏音乐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莲花县广大戏曲音乐工作者,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兄弟剧种音乐学习,不得更新,确保了采茶戏音乐的继续向前发展。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普遍提高及各行当角色的演唱需要,音乐上又作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唱腔上出现了以主调为基础的一曲多变的人物行当...
赣西采茶戏赣西采茶戏编辑: 刘珺 来源: 网络搜索 : 2009-04-03 14:07.(一)萍乡采茶戏。建国后,成立了萍乡县文联戏曲改革工作队,收集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采茶戏,花鼓戏曲调以及山歌小调400余首,从中挑选了100余首和萍乡语言相吻合的曲调,作为剧种的常用曲调,整理演出了传统小戏《卖杂货》、《哨笋》等。萍乡方言,声调柔和,具有客家、...
袁河锣鼓戏(袁河采茶戏)袁河锣鼓戏又称三角班,也叫袁河采茶戏,主要分布在袁州区所辖乡镇农村,明末已有演出,始盛于清同治年间。袁河锣鼓戏的音乐包括唱腔曲调和锣鼓戏伴奏两部分。袁河锣鼓戏在形成、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了民歌小调、宜春评话、高腔、锣鼓唱腔等艺术特征,使其声腔既有高昂、奔放的乡土特色,又有活泼跳跃、委婉...
吉安戏。吉安戏,旧称吉安大班,主要流行地区在吉安、吉水、峡江、万安、安福、莲花等地,东至抚州,南迄赣州,西边至湖南东部一带也有吉安戏活动的痕迹。吉安由于地处弋阳腔向广东、湖南发展的必经之地,因此当地弋阳腔盛行,高腔剧目多为弋阳腔连台大戏。明万历后,安徽传来“徽池雅调”的高腔,之后又出现来自江浙地区的昆腔班演出活动,到...
抚河戏。抚河戏是流行于抚河流域的临川、金溪、宜黄、南城、广昌等县的一个地方大戏剧种。在演出剧目上,抚河戏也分有高腔大戏和昆曲剧目。清乾隆年间,宜黄腔传入临川,抚河声腔体系又趋丰富,增加了二凡曲调和来自赣剧饶河班的西皮曲调。新声腔的加入,促使原有高腔剧目唱腔发生重大变化,原来唱高腔的传奇戏多改成宜黄腔演唱,这些戏均属于...
奉新瑞河戏。奉新瑞河戏是由瑞河锣鼓戏与瑞河大班戏融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瑞河锣鼓戏为一度风行在赣中北地区的锣鼓戏(也称灯戏、采茶戏),迄今300余年,是从民间灯彩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多为彩调、山歌、田歌、渔歌、茶歌等民间小曲,有一套完整的锣鼓经。瑞河锣鼓戏的发展过程为“先灯后戏”。这时正值瑞河大班戏开始衰...
赣剧 赣剧为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起源于江西省东北地区。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广信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义洪班散班后,江西的弋阳腔就由饶河班保留下来,由于高腔、昆曲与乱弹的合演,使饶河班便成为赣剧的一个流派了。过去赣剧贵溪班的艺人就称二凡为"宜黄调",以及铅山乡村坐堂班清唱的赣剧二凡,在手...
婺源徽剧。而婺源徽剧属“石牌”流派,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风味的西皮、高腔和昆腔。此后,婺源徽剧又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解放后成立的婺源县徽剧团是全国两个徽剧团之一,挖掘、收集、整理了传统剧目400余本,整理曲牌800多...
清康熙年间,“花鼓灯”随赣南和闽西的移民传入赣中一带,同治至光绪年间,与新余灯彩及传之当地的江浙小曲相合,演变为新余花鼓戏。
兴国赣剧是兴国县的地方剧种。1979年,在县有关部门召开、省文化局指派晏雅仙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上,确定现名。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