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工作者形象与新闻社会公信度

 指间飞歌 2013-06-24
  新闻工作者形象与新闻社会公信度,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很难想象,一个社会形象不佳的群体能够提高自己所在媒体的社会公信度。同样很难想象,一家缺乏社会公信度的媒体,能为其新闻从业人员带来好的社会形象。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就新闻工作者形象和新闻社会公信度的问题作出双重的努力,最终实现其一体化的效应。

  “喉舌”,不能发出虚假的声音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信赖的舆论工具。在广大读者心目中,新闻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社会公信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对报纸、广播、电视包括杂志的信任程度要远远超过网络和手机短信。

  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度,是与其“官方”性质,与相对固定的新闻团队的长时间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一种可感可触的媒体,与一个可亲可敬的新闻团队,共同成为人们获取信心的最可靠渠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享有崇高的信誉和地位,人们对媒体的信赖一度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应该珍视一代代新闻工作者用坚实的足迹刻下的诚信的印迹。

  “喉舌”,是我们整个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喉舌”,不能发出虚假的没有根据的声音。

  队伍,不能容忍害群之马

  一名小小职员,可以毁掉一家百年老店。一名普通记者、编辑也可以使一家知名大报蒙羞。在人才队伍的问题上,我们始终不能掉以轻心,始终不能放弃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

  近年来,随着一些媒体的超常规扩张,随着企业界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的出现,许多媒体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思想素质要求降低了。一些“带病上岗”的记者因为一两篇比较好的报道受到受众和媒体的赏识而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而随着他们知名度的提高,其固有的一些缺陷也就撑破了伪装,毫无遗漏地暴露出来。这种速成的人才,遇到适宜的时间必然会病灶发作,成为整个新闻队伍肌体上的毒瘤。

  企业的产品和媒体的产品是不同的。一些思想道德方面有所欠缺的人员可能成为企业流水线上一名称职的产业工人,但他们往往难以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值得信赖的记者。所以我们不能用管理企业员工的办法管理新闻采编人员,我们也不能用选拔企业员工的办法选拔新闻从业者。从一些媒体招聘采编人员的方式、方法上,我们很容易看到令人担忧的一些东西。很多媒体招聘采编人员的过程和方式极其简单,从刊发招聘启事,到报名考试,再到上岗试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让他们以“本报记者”的名义独立参与采访,开始新闻执业。而随着对新闻业务和工作空间的熟悉,一度深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自私就开始蠢蠢欲动。采编队伍的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同时也影响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度。

  纪律:不应缺位的“紧箍咒”

  我们认识到,有些新闻从业人员呼吁的“自由”是一种没有原则的“自由”,是放弃新闻真实性、正义感的“自由”。是用注水新闻、虚假新闻换取个人蝇头小利的“自由”。这种“自由”要不得,这种用职业道德规范编织成的“紧箍咒”去不得。

  其实,我们的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度,本身就来自于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对新闻媒体的严格管理约束,来自于几代新闻从业者的无私奉献和用心呵护,来自于数以亿计的受众的关爱和监督。新闻媒体一旦失去了社会公信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空间和土壤。舍公信而就虚伪,那无异于自杀,无异于自掘坟墓。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经济手段的介入并不意味着对新闻规律的基本放弃。尤其是在涉及新闻生命的问题上,更容不得半点马虎。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始终葆有社会公信度是新闻的命脉所在,媒体的命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