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林正三先生【诗学概要】(十三)

 白云老者 2013-06-24

台北林正三先生【 诗 学 概 要 】(十三)

第十二章:诗之创作与欣赏

  1. 诗之创作
  2. 诗之欣赏
  3. 古典诗之时代性


综前数章,已就古典诗之做法,作一系列之阐发,而本章则就诗之创作与欣赏作一概述,以为总结。

诗之创作

诗之创作,宜应注意之处有数点,略述于下:

  • 一:做诗需有法度──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然则诗之做法,初学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清人徐增亦云:“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诚如书画等艺术,初学时,须求其能入于帖(法也),既有所成,则求其能出于帖。此乃自模仿以跻于创作之历程,故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沈滞呆板之境地。总之,不执死法,是为艺文从事者所应追求之境界也。又学诗亦需审度法外之法,古人云:“学诗而不尽诗之领域,审法外之法,虽及门而犹在门外也,法外之法者,出乎篇章之外,无法律矩度可寻,严沧浪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然此法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学者读多自知,作多自晓。诚无法以笔墨形容也。
  • 二:做诗须有情感──古人云“凡为诗文者,固以情也,非情则谜而不诗”。诗实系诗人对于宇宙间,万事万物之情感的表述。故又云:“诗者,情之所之也”,刘勰亦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能入乎其内,方能写之(创作);又必须出乎其外,方能观之(欣赏)。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亦云:“人之内发者为情,外触者曰感,应感而生是曰兴会。逢佳节而思亲,赴荆门而怀古,窥鬓斑则书愤,凝白露以相思,兴之所至,适逢其会,发为词章,便成佳构……以感人浅深,衡量作品之优劣,往往得之”。故写景者因目之所见,而寓心之所感,情景交融,斐然成章,即为上上佳作。【冷斋夜话】有云:“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乞养亲表】,皆沛然如肺肝流出,殊不见斧凿痕。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欲以文章名世,而其词意超迈如此。是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其所谓诚者,即发自衷心之情感也。由于诗文乃作者之心画与心声,文词风格足以反应作者之气局与品格。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云:“山林草野之词,其气枯碎;朝廷台阁之文,其气温缛。晏元献诗但说‘梨花院落,柳絮池塘’,自有富贵气象。李庆孙等每言‘金玉锦绣’,视之仍乞儿相”;史达祖词中喜用“偷”字,其东风第一词:“巧沁兰心,偷黏草甲”;【夜合花】词:“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绮罗香】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虽云巧,然并不大方。故周止庵【论词杂着】云:“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是以吾辈文人,当以立品为先。李东阳【麓堂诗话】云:“赵子昂书画绝出,诗亦清丽……然至对元世祖曰:‘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赤报皇元’则扫地矣”。而明末旧臣中,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其诗文虽皆为一时巨擘,然因成为二截人,而为人所轻,甚至于连文名亦为人所贱。故笔者每戒门下云:“欲学作诗,需先学立品”。庶不至流为斯文之玷也。
  • 三:做诗须有才识──锺嵘之【诗品】云:“学诗非博学莫办,博学须多读书,读书非为诗也,然为诗不可不读书,不读书则诗识不丰,诗情不高,诗味不永,诗识不厚,属辞不雅”。吴雷发【说诗菅蒯】亦云:“笔墨之事,具尚有才,而诗为甚。然无识不能有才,才与识实相表里,做诗须多读书,书,所以长我才识也。然必有才识者,方善读书,不然,万卷之书,都化尘物矣!诗须多作,作多则渐生才识,然必有才识者,方许多作,不然,如不识路者,愈走愈远矣”。是知为诗者,才与识实缺一不可也。【随园诗话】云:“今人博通经史,而不能为诗者,犹之有厅堂大厦,而无园榭之乐;能吟诗词,而不能博通经史,犹之有园榭,而无正寝厅堂也”,是皆不可偏废。古人云:“观其诗,即可征见其人之性情”,【茶余客话】亦云:“诗以道性情,诗无性情,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据详核,雕缋满纸,不可以言诗也。既有性情矣,而学问不广博,识解不高超,亦只可批风抹月,道俗情,摩小景耳!是知性情本于天,学问成于人,识解则天兼焉者也。不兼此三者,不成大家,不可为诗人”。
  • 四:做诗重境界──所谓境界,即情趣与意象也。朱光潜之【诗论】云:“每首诗的境界,都必须具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简称‘景’,情景相生而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称情,此即诗之境界”。是故言景处须有情,因其景而知情之所在。如李白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虽写景,而孤栖怀远,独夜难堪之情,照人心曲矣。又如温庭筠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写景,而羁泊他乡,旅况艰辛之状,溢然如在目前矣。而言情处须有景,因其情而见景之状况,如杜甫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写情于满目悲凉之中,羁旅于兵燹万里之外,跃现楮墨矣。若有景无情,只是图画;有情无景,亦唯记事耳!【诗论】又云:“写景宜于显,显则轮廓分明;写情宜于隐,隐则含蓄渊永”。是以能够情景交融之诗,方足以称之为好诗。如杜甫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情景兼备而交融矣。
  • 五:做诗切忌意杂──大凡做诗,最忌意杂。意杂则诗不纯,尤以绝诗为甚,因绝诗只有四句,在此短短四句之中,欲表述一个意念,已有纸短情长之感。如数个意念,混杂其间,则末了看来,反变成不知所云,此即所谓没有主题也。故如有数个意念,可分数首描写。又同一题目,各人所表达之意念,必不相同。不但如此,如同一人所做,数首之中,所表达之意思亦自不同。而且会因外在环境之影响,或作者内心情绪之变化,而有所改变。年龄之成长,阅历之增加,岁序之更迭,寒暑风雨之变化,高山大海,美景良辰,奇花珍木等四周之环境,以及人物相对之互动,在在都是影响诗绪之因素。故如何酝酿诗绪?使与外在环境相融合,亦是诗人作诗所应注意之要件。
  • 六:做诗贵有新意──作诗须选择一个与众不同之角度去描写,方能避开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之陈腔滥调。观诸艺术之可贵处,其最主要者,约有数点:即原创性、独创性、稀有性、无可替代性,而文学之创作,亦何曰不然。?所谓“道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道也。此外,化抽象为具体,亦是诗词之创作手法之一,历来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人,亦缘于善用比喻与事证,即所谓化抽象为具体也。又正面不写写侧面,亦是造成含蓄委婉诗境的要素,【诗论】云:“文之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之功用,偏于抒情遣兴。说理须直截了当,一览无遗;抒情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许君武教授亦云:“文出正面,诗出侧面。诗忌正写,重陪衬”。亦可为学诗者引为圭皋也。


诗之欣赏

至于诗之欣赏,亦须抱持另一种角度。由于诗是感性的,抒情的,故其欣赏之角度,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理性的,科学的。如杜牧之【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许顗之【彦周诗话】云:“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而为杜牧作注之冯集梧即驳曰:“诗不当如此论,此直村学究读史见识,岂是与语诗人言近旨远之故乎?”(樊川诗集注)何文焕之【历代诗话考索】亦云:“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文直遂也”。盖诗者借事托意,以小喻大,言近旨远也。

另外,古典诗词里,常有一种情况,即以常理论,它是违反人情,悖于事理者。然如加以深入体会,就觉得虽无理,却有情。比按常理常情所叙述出来者,更能感人。清代词论家贺裳称之为“无理而妙”。亦即严沧浪所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实未碍诗之妙,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等是。吴乔【围炉诗话】云:“大抵赋需近理,比则不然,兴更不然”,即此之谓也。袁枚【随园诗话】亦云:“余常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沈石田【落花诗】云:‘浩劫信于今日尽,痴心疑有别家开’;卢仝诗云:‘昨夜醉酒归,仆倒竟三五;摩挲青莓苔,莫嗔惊着汝’;宋人葛天民绝句仿之云:‘池水涨波高二尺,失却捣衣平正石;今朝水退石依然,老夫一夜空相忆’;又如:‘老僧只恐云飞去,日午先教掩寺门’等;近人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栏干,惆怅花容欲见难;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妙在皆孩提语也”,类此,皆属无理而妙者。亦即未经世故之纯真语,看宇宙间之万事万物,皆与我同之故。近人傅庚生于【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云:“写情到真处好,到痴处亦好,痴者,思虑发于无端也,情深者往往因无端之事,作有关之想也。张先【一丛花令】末句云:‘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词筌】谓其无理而妙;羡门‘落花一夜嫁东风,无情蜂蝶相许’,愈无理而愈妙”。明周在之【闺怨】云:“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不咎征人而咎子规,又是另一种思妇之典型,亦近于痴者也。此即所谓“真”,或称作“赤子之心”。换言之,即必须脱却一切世故而纯任天机之观念。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在在阐明诗心贵在纯真。

而夸饰的笔法,亦常是诗之另一种表现方式。李白之【秋浦歌】云:“白发三千丈”;【北风行】云:“燕山雪花大如席”。亦可谓无理而妙。杜甫之【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存中)【梦溪笔谈】认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而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四十围,二千尺,皆假象为词,非有故实”。仇兆鳌【杜诗详注】则云:“此乃激昂之语,不如此,不足以见柏之高大也”。

总之,创作者须别具只眼,欣赏者亦须别具只眼。创作在能刻划入微,欣赏在能观察入微。

此外,由于诗之篇幅短小,故对于语言之要求,更为严格,何谓诗的语言?谢榛【四溟诗话】云:“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也。


古典诗之时代性

自民初以来,某些反对旧有文化之士,认为古典诗已为时代潮流所淘汰,无法适应目前之环境。笔者则认为是否适应目前之环境,取决于古典诗创作者,是否有以古为新之精神。即能否以旧有之格律,创造出合乎时代风格之作品。能否以旧有之格律,创作出反应当前之国计民生,社会现象之时代性作品。诚如朱光潜之【诗论】所云:“有些人根本反对旧诗,以为旧诗变成一种桎梏,阻碍自由创造。我的看法却不如此,我以为中国文学,只有旧诗可与西方抗衡。它的精炼深永,往往非西方所可及。至于旧诗是否成为桎梏?要看学者是否善学,善学者,到处可以讨经验;不善学,任何范式皆是桎梏”。

论及古典诗之时代性,笔者认为,有其不可变者;亦有其不得不变者。其不可变者如韵部系统即是。试观古人给与“诗”之定义为“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故押韵为古典诗不可或缺之要件。自三百篇以来,莫不有韵,唯由于语言与声韵之转变,致使今韵与古韵稍有不同。大体言之,汉以前属上古音时期,当时作品所押者为上古韵。魏晋六朝以迄于唐,则近于切韵系统,所押者为中古韵,盛唐以后而迄于今,乃是以【广韵】与【平水韵】为通行诗韵。民国以来,由于推行以北方音系为主之国音系统,其韵类之分部,与传统韵部有极大之差异。如今有部分人士,主张以中华新韵,取代原有之押韵系统者,此在笔者,则认为尚须有所商榷。回顾唐宋之间,虽有一次押韵系统之变革,然当时是以合并之法,将二百六韵之【广韵】,并为一百六韵之平水韵系统。唯其以合并之法,故以今人来看当时以【广韵】系统押韵之唐诗,不觉其扞格。而中华新韵系以所谓之官音(即北方官话)为押韵系统。其蓝本为元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是将【中原音韵】之十九韵,再与合并或分割而成十八韵。即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模、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其与传统韵书最大之差异有二:

  • 一:取消入声字,将入声字分派于平、上、去三声之中。
  • 二:仄声字不另立韵,而归之于相承之平声韵之中。


如今傥以中华新韵为押韵之标准,则将与唐诗发生脱节之情况。故除非另立名目,否则后人视今人之诗与前人之诗,将更感茫然。且夫古典诗之美,在于吟诵时,有其抑扬顿挫之声调与旋律。一旦去掉入声字,则此声律之美,将于焉消失。此固愚意以为现行之押韵系统,不宜骤改为中华新韵之理由也。至若刘鉴之主张合并东、冬,脂、微之法,或为当前可行之策。考刘鉴于【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云:

详夫东、冬,脂、微,真、殷等,每二韵中酌其五音、清浊、轻重、等第、字音并同,是不当分而分者。及乎元、魂二韵相背戾而反通押,是何其若此之不伦也?……


依刘鉴之主张,是将冬并于东;微并于脂(即平水韵之支);殷并于真、文并于谆(以平水韵论,即将现行之真、文二韵合并);元并于仙(即先);青并于清(即并于庚);凡并于盐等。又相承之上去入声皆比照合并。如此依平声韵为例,得东、江、之、鱼、虞、齐、佳、灰、真、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蒸、尤、侵、覃、盐、咸等韵,而上、去、入声准此。(笔者则认为尚有可并之韵,如寒、删,萧、肴,庚、蒸,严、咸等,唯玆事体大,尚待词坛大家,韵学先进,参酌古今方国之音,作深入之研究与讨论,方宜定案)

不得不变者如平仄格律等,在许可之范围内,平仄格律应尽量放宽。目前本省之击钵诗坛,固不乏才高德赡,学有专精之士。然亦有部分人士,唯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之格律,平时写作,亦只按谱填字,一毫不敢移易者,如此焉能作出性灵超逸,神韵幽远之作品。毋怪乎令人生厌。试观近体诗自唐以来,迄今已越数百年,其间造就出数以万计之诗人。然究有几人规规于平仄格律,而不敢移易半字者。唐顺之【荆川集】曾云:

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能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观诸古人所云:“拗而能救,即不算拗”。况且既能拗而救之,即显示其人之诗学造诣,已更进一层矣。(拗与拗救,王渔洋之【律诗定体】、【师友诗传续录】,赵执信之【声调谱】,董文焕之【声调四谱】等论之甚详,可供参考)故于平仄格律,笔者主张在许可范围之内,只要拗而能救,宜尽量放宽。至于如:

题省中壁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雪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题落星寺 黄山谷
落星开土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等全首拗乱者,即王渔洋先生所谓之“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之古律形态之诗,固宜尽量少用也。

昔白香山与元微之书云:“诗合为咏时咏事而作”。试观去年之温妮台风,以及前年之贺伯台风,造成全台无数生命财产之损失,而我辈诗人,究有几人发为吟咏?宜乎与人以传统诗与时代脱节之讥也。风俗之转移,端赖主其事者正确之导航,及我辈诗人之共同努力。笔者于此,无日不殷切期望。

民国第二戊寅蒲月林正三脱稿于惜余斋
——————————————————————————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诗法正论     元傅若金       广文书局
历代诗评注    民王文濡       正言出版社
清诗评注     民王文濡       老古出版社

台湾语言源流   民丁邦新       学生书局

音韵常识     民徐敬修       五洲出版社

国音沿革六讲   民邵鸣九       商务印书馆

锲不舍斋论学集  民陈新雄       学生书局

入声字笺论    民陈慧剑       白邻书屋自印本

诗学       民张正体张婷婷合注  商务印书馆

古音之旅     民竺家宁       国文天地杂志社

唐诗三百首    民邱燮友注译     三民书局

唐诗浅探     民朱文长       商务印书馆

诗法家数     元杨载        汉京文化公司

声调四谱     清董文涣       广文书局

陔余丛考     清赵翼        华世出版社

瓯北诗话     清赵翼        艺文印书馆

诗人玉屑     宋魏庆之       佩文书局

瀛奎律髓     宋方回撰纪昀刊误   佩文书局

声调谱拾遗    清翟翬        艺文印书馆

沧浪诗话     宋严羽        汉京文化公司

苕溪渔隐丛话   宋胡仔        中华书局

艺苑卮言     明王世贞       木铎出版社
师友诗传录    清王士禛       艺文印书馆

渔洋诗话     清王士禛       艺文印书馆

古诗平仄论    清翁方纲       艺文印书馆

五七言平仄举隅  清翁方纲       艺文印书馆

声调四谱图说   清董文涣       广文书局
文心雕龙注    梁刘勰        明伦出版社
说诗晬话     清沈德潜       艺文印书馆

古典诗歌入门   庄严出版社

中国诗学     民黄永武       巨流图书公司

字句锻炼法    民黄永武       商务印书馆
人间词话     民王国维       北一出版社
诗学纂闻     清汪师韩       艺文印书馆

唐子西文录    宋强幼安       汉京文化公司

四溟诗话     明谢榛        木铎出版社

随园诗话     清袁枚        广文书局

麓堂诗话     明李东阳       木铎出版社

艺苑雌黄     严有翼

汉皋诗话
 
小仓山房尺牍   清袁枚        广文书局

拜经楼诗话    清吴骞        广文书局

宋四家词选    周济         广文书局
珊瑚钩诗话    宋张表臣       汉京文化公司
岘佣说诗     清施补华       艺文印书馆

诚斋诗话     宋杨万里       木铎出版社

诗学指南     清顾龙振       广文书局

中山诗话     宋刘邠        汉京文化公司

作诗百法     民刘铁冷       广文书局

白石道人诗说   宋姜夔        汉京文化公司

温公诗话     宋司马光       汉京文化公司

诗式       唐释皎然       汉京文化公司

容斋随笔     宋洪迈        广文书局

艺圃撷余     明王世懋       汉京文化公司
唐音癸签     明胡震亨       世界书局

原诗       清叶燮        艺文印书馆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汉京文化公司
石林诗话     宋叶梦得       汉京文化公司

六一诗话     宋欧阳修       汉京文化公司

养一斋诗话    清潘德舆       艺文印书馆

一瓢诗话     清薛雪        艺文印书馆

昭昧詹言     清方东树       广文书局

鹤林玉露     宋计有功       鼎文书局

对床夜话     宋范晞文       木铎出版社

韵语阳秋     宋葛立方       汉京文化公司
石洲诗话     清翁方纲       艺文印书馆
寒厅诗话     清顾嗣立       艺文印书馆

娱书堂诗话    宋赵与虤       木铎出版社

葆光录      陈京
庶斋老学丛谈   盛如梓
修辞析论     民董季棠       益智书局
读诗杂记     民梅嵩南       三民书局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民傅庚生       地平线出版社
梅涧诗话     元韦居安       木铎出版社
冷斋夜话     宋释惠洪
扪蝨新语     陈善
姜斋诗话     明王夫之       艺文印书馆
文镜秘府论    遍照金刚(日)     金枫出版社
诗品       梁钟嵘        汉京文化公司
西清诗话     宋蔡绦        文史哲
诗薮       明胡应麟       广文书局
而庵诗话     清徐增        艺文印书馆
□溪诗话     宋黄彻        木铎出版社
诗论       民朱光潜       汉京文化公司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        世界书局
彦周诗话     宋许顗        汉京文化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