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改写唱新曲
丁丁:我特别喜欢背诵古诗,一口气能背诵几十首呢?
青青: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能背诵很多古诗了!
聪聪:大家都爱背诵古诗,我们班开展了背诵古诗的比赛,很多的小朋友把必背古诗八十首全背诵下来了。
明明:在书香校园的活动中,我们学校到处弥漫着朗朗的古诗背诵声音。
老师:太好了。我们在古诗宛中漫步,在诗词曲中畅游,一定收获不少。今天,让我们从积累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展开联想想像的翅膀,对古诗词进行超越与创新-----来一次古诗新唱。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词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将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是这样朗诵的——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也启示我们,古诗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和多种文体贯通。再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一首五绝——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改成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成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牧童。
情节:行人:酒家何处?
牧童{遥指}:杏花村)。
同学们觉得有趣吗?
现在,我们就来唱第一曲:把古诗改成小散文
来,对照着读古诗和改后的散文:
村 居
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天来了,暖和的阳光照着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万物。远处的山峰,已焕发出嫩绿的光彩,叮叮咚咚的泉水从高山上流淌下来,绕着小山村,唱着欢快的歌。小溪边,开满了各色的花儿,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一堆堆,一簇簇。还有那调皮的小草儿,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了,探头探脑地打量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村子里,迎春花、桃花、李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竟相开放,红的像霞,白的像雪,黄的像金······春风吹来,空气中满是花草的香味儿,吸一口,真令人心旷神怡。
那高高的柳树上已长出了绿色的嫩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绿色的光。远远望去,好象用绿色的宝石装饰成的,真是奇妙无比。在微风的吹拂下,千万条柔软的柳枝,就像影片中妙龄少女的绿丝带,轻轻晃动,婀娜多姿。快乐的小燕子、飞来飞去,忽高忽低,它们追逐着、嬉闹着、飞累了,便停在一旁的枝桠上歇息着。蝴蝶、蜜蜂翁翁的叫着,翩翩起舞。
“放学了——放学了——”,
“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去放风筝吧!”张家大哥哥提议道。
“好!”几个小家伙答应得好爽快。
小妹妹乐得抿不上嘴,原来她的猫头鹰风筝飞得最最高!
小弟弟喜得蹦蹦跳跳,原来他的大蝴蝶风筝长得最漂亮!
大哥哥美得眼眯成缝,原来他的红绿蓝风筝身子最飘逸!
天空中,满是风筝,有瞪着大眼睛的金鱼,有穿着花衣服的蜜蜂,有长着翅膀的蜻蜓,有披着绿风衣的青蛙······好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好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好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庄。
通过原文与改后散文的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呢?是不是以下几个方面呢?
一是改写文把握原诗的基本意思。二是改写文展开了充分的想象,如“路边的地里菜花盛开,金灿灿一片,蜜蜂和蝴蝶不时在菜花间飞舞着。路旁的桃花,杏花都谢了,那碧玉般的嫩叶正在枝头上悄悄地生长着。三是改写文的字里行间都包含着原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四是有些内容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具体的感受。
这是我们通过对照原文的改后文章的一个大致感受。老师再具体结合一首诗跟大家说说怎样让改后的小散文增添光辉。
《渔歌子》是大家特别熟悉的一首古诗,是这样写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怎样对这首诗进行改写呢?
第一:了解古诗大致意思
这首词可以这样理解:
苍翠的西塞山前,雪山的鹭鸟轻飞,桃花红艳,春水泛流,鳜鱼正长肥。戴上青色的箬笠,披上绿色的蓑衣,迎着斜风细雨,打鱼人不必把家归。
第二:抓住景物展开想象
词中表现的景物有: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既然词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还可以补充其他的景象:小鸟、鲜花、蜻蜓、燕子等等。
这样来想象
青山:光彩夺目的春天来了,西塞山美得像仙境一般。那粗大的树枝吐出了嫩芽,远远望去像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绿纱衣。五颜六色的花儿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它们散发着阵阵幽雅的芳香,在柔和的微风中欢快地舞蹈,弹奏着一曲曲美妙的音乐,把西塞山点缀得超凡脱俗。清新甜润的空气里夹着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舒坦、畅快。
白鹭:在这五彩缤纷的“大花园”中,几只白鹭悠闲自得,它们借着人间这美好的春光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舒展着自己的英姿。
桃花:江边的桃花梨花正开得分外妖娆!桃花的花瓣润如玉,粉似霞,轻如纱。梨花呢?白如绢,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人们常说它“嫩白应期雪,清香不让梅”。那亭亭玉立的梨花活像几位美丽的仙女啊!映山红一簇簇、一丛丛,迎风摇曳。
流水:一片片桃花随风落下,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粉蝶在翩翩起舞,桃花落入水中,像一个个红灯笼在水中飘浮着。
鳜鱼: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的游动,有的是偶尔浮在水面吐出几串珍珠似的小水泡,它们窃窃私语着,仿佛在说:“多美的春天啊!”
·······
第三:联系诗人所处背景
我们在读词的时候,一定会想:张志和怎么会到西塞山前欣赏美景呢?那老渔翁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张志和所处的背景就知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年少时,因为考上了状元,被请上了京师做官。在京师,结识了许多亲朋好友:李白、顏真卿、都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但在京师做官不太得意,因为他并不喜欢这种奢侈、腐败的宫廷生活,喜欢的是乡村中的那种闲情雅致,同时也少了几分喧闹。在京师待了这么久,已经非常厌倦了这种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于是向朝廷请奏,回去享受清閒的乡村生活。朝廷批准了他的奏摺后,张志和就来到了西塞山游玩,赏看风景。
张志和写此词还有一个传说: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赠送。
第四:头尾两全,结构完美。
通过前面的几个步骤,我们发现内容上跳跃性很大,怎么办呢?就应该根据诗意合理到把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再补上开头、结尾,从而使文章结构完美。
看看齐强君小朋友是怎样把想象到的内容合理的组合成新章的。
作品
春 江 垂 钓
齐强君
又是一年春草绿,西塞山也醒来了。渐渐蓬勃起来:草儿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清晨的露珠还挂在她的眼睫毛上,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眨一眨的,美丽极了。树儿也露出了笑脸,春风轻轻地抚摸着他,它还有点儿害羞呢,但又幸福极了。最艳的是桃花,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有尽情地绽放的,它犹如一片燃烧的云霞,把西塞山打扮得楚楚动人。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怎能不让人心旌旗摇呢?那穿着雪白衣裙的白鹭禁不住西塞山的诱惑,从远方飞来了,它在西塞山前上空翩翩起舞,引吭高歌。
西塞山前的江水因白鹭的到来,也灵动起来了,江中的鱼更是一个劲儿地成长。它与白鹭嬉戏舞蹈,日子悠哉悠哉,快乐极了。这美好的景色也招来了独爱垂钓的张志和,尽管天空中密密麻麻地下着雨,风儿轻轻地刮着,这些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兴致。他从行囊中拿出青青的箬笠,戴在头上,披上绿绿的蓑衣,就稳稳地坐在江边,放线钓鱼。任凭风儿抚摩自己的脸,任雨儿飘洒在自己的身上,在这样的雨天里钓鱼,浪漫而潇洒。因为离开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奢侈、腐败的宫廷生活,神往的闲情雅致的乡村生活终于与自己相伴了。好不惬意啊!眼前是如此美丽充满生机的画面:白鹭在斜风细雨中展翅高飞,鳜雨在斜风细雨中尽情遨游,桃花在斜风细雨中绽放独特的风姿,自己也因这斜风细雨而润泽、高洁。
看着这美丽的情景,张志和不禁吟词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有没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试身手: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诗、词、),进行改写,可以改成一个小剧本和同学一起表演,也可以改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