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申遗保护流动的中华文明 (图)

 东海若水斋 2013-06-25
进行原生态恢复,再现千年古运河原貌
运河申遗保护流动的中华文明

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  2013年6月22日
■华家口夯土坝
■中国大运河(河北段)申遗点段分布图

    在中国,有一条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数千年时光匆匆过去,而今,四大工程唯有它还是活着、流动着,并且仍在发挥价值的文化遗产。

    它就是京杭大运河。

    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畅通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现在仍有1100公里的通航河道在发挥着作用,已历经2500多年的大运河,在贯通了南北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同时,还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她犹如丝丝血脉,滋润着沿途的大小城市,并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情、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

    2006年,大运河申遗被提上日程。2009年,中国大运河申遗全面启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大运河首批申遗点段,包括分布在8个省、直辖市的31个遗产区的27段河道和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其中,我省沧州市东光县谢家坝、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坝、南运河沧州至德州段河道三处入选。

    ■再现千年古运河原貌   

    提交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

    河北段始于东汉末年,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5市,总长近600公里。由于境内运河河道变化不大,大部分历史遗产点基本位于建造年代的位置,保留了遗产建造年代的结构特征和真实的历史信息,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并因此成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部分。

    东光县谢家坝,是由清末民初连镇一谢姓乡绅捐资兴建,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被誉为“糯米大坝”。现存坝体稳定性好,只是局部被风化,是南运河结构保存最好的夯土坝。

    景县华家口夯土坝,建于民国初年,一百年来直接迎击运河水却少有溃堤,因为土层里也掺入了大量糯米汤,增加了韧性。这种工艺只有在京杭大运河河北段使用过。

   为恢复这两处夯土坝的原貌,采用了传统工艺,用糯米汤、石灰与黄土混合筑墙,基本保持其原生态的风貌,以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按照《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到2030年,河北省将全面完成运河遗产区除考古、勘探外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到时候,河北将再现千年古运河原貌。

    ■古道掩藏的经济密码   

    运河,曾经维系着中国经济的主要命脉,在每一个南北大一统的王朝,运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漕政、河政、盐政是每个朝代都极度重视的“三大政”。每年,有数以千万吨的漕粮,从遥远江南沿运河运往帝国首都所在的北方。中国两大商帮徽商、晋商均因运河贸易发家。河岸两边22个繁华城市,构成了中国最早的都市群。

    河北的沧州旧城和大名故城,都曾是因运河而兴的城市。

    华家口离吴桥杂技大世界仅隔大运河,直线距离不到1华里。据村里老人们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就是从华家口“夯土坝”处登的岸,然后到达坐落在县城的开福寺并题词。

    当初因大运河而获得经济发展的村落,在申遗的过程当中,开始重新考虑运河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后期的保护更重要     

    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多次强调,大运河申遗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全世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大运河。

    大运河河北段600余公里的河道,已基本无水,那种浆来舟往、人声不断的场面已不复存在,曾被当地人们满含敬畏的母亲河,逐渐成为倾倒垃圾、废水排放的场所。而目前仍在通航的部分,环境污染和建设性破坏也不容忽视。

   最重要的是呼吁当地政府重视起来,加大治理和维护力度。

   即使申遗成功,也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随时监测,如果保护不力,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还有可能被撤销。所以要随时关注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在拉动一方经济的同时,还要不遗余力地保护运河资源,传承运河文明,这也应该是运河申遗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本报记者刘艳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