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瘦西湖、个园、卢氏古宅等十大遗产入选世界遗产!

 昵称7536781 2014-06-24

“中国大运河八年申遗,今天梦圆多哈”。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扬州十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

瘦西湖

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位于明清旧城西北郊,原名保障湖,因独具清瘦秀丽的特质而名瘦西湖,主要为隋唐以来扬州城池的护城河遗存。经历代精雕细琢,至清中叶,形成了以山水自然美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规模盛大的湖上园林。

瘦西湖内建筑始建于南朝宋文帝时期(公元447年),后历代屡有兴建。扬州盐商和地方官员为迎接康熙、乾隆“南巡”,招聘名家,在沿湖两岸叠石置景,使瘦西湖景观得到了全面提升。

清中叶以后,瘦西湖日渐衰落。同治、光绪年间曾修复部分建筑。民国四年(1915年),在桃花坞旧址兴建军阀徐宝山祀祠“徐园”。民国十年(1921年)乡绅陈臣朔在莲花桥东南湖中岛屿上兴建凫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长堤春柳土埠西侧新建“叶林”。1949年成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1951年起,瘦西湖东区正式对外开放。历届扬州市政府都重视瘦西湖保护工作,较好地保持了完整的历史原貌。

瘦西湖作为扬州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运河紧密相连,是大运河进入南方地区后最能体现地域审美价值的文化景观,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个园

个园是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1771-1838年)的住宅花园,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扩建而成的私家住宅园林,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为明、清传统建筑。它南为住宅,北为花园,以叠石精巧而闻名于世。园内分别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构造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其间广植嘉木。个园反映出清代扬州发达的盐业经济、显著的地域个性和鲜明的消费型城市特色,佐证了因运河而繁荣兴盛的商贾聚居、财富集聚的明清城市格局和时代风貌。

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房屋分两期建造,中纵部分和西纵部分为汪竹铭在清末所购,东纵部分由汪家的四个儿子在民国初年扩建。小苑以住宅为主要部分,以园相辅,因面积不大,宅主姓汪而称为“汪氏小苑”。园与住宅融为一体,曲折多变。有“迎曦”、“小苑春深”等四个庭院。

盐宗庙

盐宗庙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两淮众盐商为供奉夙沙氏、胶鬲、管仲三位盐业始祖而建,是扬州盐商举行祭祀仪礼的场所,后为纪念曾国藩改为曾公祠。现有门厅、二厅、祠堂,建筑面积280余平方米。大厅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前有卷棚,保存完好。2006年全面修缮,保留了同治年间彩绘,重塑三位盐宗汉白玉像,门头石额“盐宗庙”为建庙之初的原物,弥足珍贵。

卢绍绪盐商住宅

卢绍绪盐商住宅于清光绪年间由盐商卢绍绪所建,耗资纹银七万两,是晚清扬州盐商大型住宅代表。大门朝南,原有建筑前后共九进,整个建筑宽敞宏大,装修多为楠木,为扬州现存之最大盐商住宅。1981年遭火,毁照厅、楠木大厅、二厅、女厅四进房屋。现仍存门楼、住宅楼、内宅、意园、藏书楼、凉亭等建筑。2004年依照原貌全面启动修缮方案,2006年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汪鲁门宅

汪鲁门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大盐商汪石公住宅。汪鲁门宅现存门楼、照厅、大厅、二厅、住宅楼等前后九进,建筑保存比较完整。最为考究与精美的要数面南正厅,是扬州现存盐商住宅中体量最大、最为完整的楠木厅。

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

天宁寺位于扬州明清城北城河北岸,占地约116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东西有廊房、配殿等建筑,房屋多达92间,但这仍然只是它从前的一小部分。

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相传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在此译《华严经》60卷,故又名“兴严寺”。“天宁禅寺”之名,为宋徽宗所赐。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建。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曾两度驻跸于此,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钦命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在寺内设“扬州诗局”,主持刊刻《全唐诗》等书。乾隆第二次南巡时于此建行宫、御花园和文汇阁。乾隆时编写的《四库全书》共缮写了七套,其中一套就藏于天宁寺内的文汇阁。文汇阁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西园国际大酒店内。咸丰年间行宫、御花园和文汇阁均毁于兵火。1984年政府对天宁寺进行大修,1988年作为扬州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政府将扬州博物馆迁入新馆,重新对扬州天宁寺进行整修,并新建了藏经楼,开辟为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

扬州天宁寺居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曾被称为“江淮诸寺之冠”。位于天宁寺北并与之隔街相望的重宁寺,也位列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重宁寺始建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因为是奉旨而建,所以规模、形制、质量都比一般寺庙为胜。历史上的重宁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佛像精美,有关形制完全是按照皇家的规格来制作的。李斗说,扬州八大刹的佛作,可与苏州寺庙媲美,“而重宁寺佛作,则照内工做法”。按清代的建筑法则,分为官方、民间两大类,官方建筑法则又分内工、外工两种。所谓“内工”是指宫殿园囿造法,所谓“外工”是指城池仓库造法,两者都属于皇家建筑法则。重宁寺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建。

邵伯铁牛和马棚湾铁牛

邵伯铁牛在江都区邵伯镇斗野亭公园内,清康熙年间铸。邵伯铁牛原存江都邵伯镇大码头运河堤顶,今在邵伯节制闸上游斗野亭公园内。牛腹部有铭文,但已漫漶不清。铁牛长1.98米,高1.10米,重约1500千克。

铁牛共四次移址。第一次是1952年冬,因开挖邵仙引河从米市街北运河堤墩上迁至邵伯大运河边大码头西侧;第二次是1964年,从大码头移至前东街文化馆院内与甘棠树放置在一起;第三次是1994年,从邵伯文化馆迁至甘棠路西首(民国二十年运堤决口处即原万寿宫处);第四次是2000年,从万寿宫处迁至邵伯节制闸上游斗野亭公园内。2006年6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棚湾铁牛曾被移入高邮市人民公园和文化馆,后置于文游台内,近日重归马棚湾。马棚湾铁牛,除双角残缺、体表稍有锈蚀外,整体上仍较为完好。铁牛长1.70米,宽0.75米,高0.68米,牛身与铁座铸为一体,计重约2.5吨。铁牛为卧伏式,造型逼真,雄健传神,牛身铭词标注铸造时间为康熙辛巳午日。

铁牛既是古代人民抗击水患的历史见证,也寄托了人们期盼降伏水患的强烈愿望,为研究和考证中国传统治水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盂城驿

盂城驿是大运河上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古代驿站。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国在这块地势低洼但交通便利的地方,筑高台,设置邮亭,这块地方从此便被形象地命名为“高邮”,后人又称“秦邮”。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在高邮城南门外建盂城驿,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再次修缮。辛亥革命后,随着邮政事业的兴起,盂城驿被奉命撤销,结束了邮驿的历史使命,盂城驿遗址却为我们留下了古代邮驿的实物见证。

原来的盂城驿规模宏大。现有门厅、三间西耳房;正厅柱础完好,部分木架尚有利用价值,共五间;后厅五间,保存基本完好;厨房按古代厨房、生活用房重建五间,规格较小;鼓楼按潘谷西教授设计重建为两层三檐十字脊;礼宾轩三间。另有展览厅两栋六间,马神庙一间,新建照壁一面,牌坊一座等。

盂城驿保存的建筑结构和功能,清晰地反映出运河驿站在传送功能、接待功能、转运功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大运河作为维系封建王朝“大一统”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通道,盂城驿体现出在维护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中的特殊地位。盂城驿的历史位置、建筑均保存完好,它的形制和规模的真实性、完整性均保存良好,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邵伯古堤

邵伯古堤位于江都区邵伯镇甘棠社区的邵伯明清运河故道东岸,建成于清康熙年间。邵伯明清运河故道北至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为明清运河主航道,20世纪50年代运河整治后该段河道被废弃,但因与邵伯镇的毗邻关系,河岸边的码头、古堤仍完整保留。现存邵伯古运河东岸竹巷口至庙巷一段的古堤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修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南北长300米,截面为梯形,下底宽8米,上口宽2.5—3米,高5米。大堤底部为石块垒叠护坡,石料规格多为148厘米×28厘米×30厘米,78厘米×34厘米×34厘米,97厘米×25厘米×36厘米等。大堤上部以城砖砌筑,顶部压一层条石,真实性、完整性好。邵伯古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邵伯老船闸。邵伯老船闸是当年从长江入运河的第一座船闸,也是中国第一座使用现代工程技术建造的船闸。建造船闸之前,运河航道的水深常年只有1米左右,冬春枯水季节航运则几乎停顿。船闸建成后,运河最低水深不低于2.5米,吃水2米的重载船舶得以常年通航。

邵伯码头。自从邗沟贯通江淮后,邵伯成为南北往来必经之路,因此在邵伯镇运河故道两侧形成了大量码头。现在邵伯运河东堤上还存有四个古码头,自北向南分别是竹巷口码头、大马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

这四座码头是往来运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之处,也是邵伯镇及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码头与运河的水位平齐,通过石台阶与大堤上的道路——上河边联系。

现在码头在水面的部分已不存在,因此原本的形式不得而知,只留有运河边的石质台阶。台阶尺度不大,每阶宽约30厘米,长约2-3米,规模最大的“大马头”也不超过5米。

1936年运河改道之后,这些码头也被逐渐废弃。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开凿运河时间最早的国家,公元前486年,中国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筑邗城,兴建世界第一条运河,后经历代修建,形成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其中扬州境内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

【申遗历程】

大运河申遗项目始于2006年12月,已经历了7年的准备。2009年4月,由国务院总牵头,8个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正式建立省部协商机制,大运河申遗上升为国家行动。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了首批申遗点段,它们分布在8个省市的31个遗产区,涉及27段河道和58处遗址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

【扬州为运河申遗做了什么】

2009年9月,扬州在申遗联盟各城市中率先公布并实施《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该规划纳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从而确保各类遗产点、河段不因城乡建设项目的实施遭受新的建设性破坏。”2010年以来,扬州先后叫停了仪征市仪征运河'一河两岸’工程、高邮市里运河故道工程等有可能对运河遗产产生破坏的项目。去年10月1日,扬州正式实施《扬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成为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第一个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城市。

近年来,扬州先后修缮了汪氏小苑、个园南部住宅群、卢氏盐商大宅等一大批运河遗产;将近百家老企业迁离运河两岸,投资7亿元建设15个防污治污项目;建设了280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投入巨资整治改造了整个淮扬运河扬州城区段的两岸环境。目前,160公里的大运河扬州段基本达到了二类水质标准,绿化覆盖率也达到80%以上。

【运河申遗成功之后,流向何方?】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中国目前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向,包括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由于《凯恩斯协议》规定每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2个项目,中国各地提出申遗的项目已经排队到了22世纪。其实早在10年前,世界各国的申遗渐渐降温时,因为种种利益驱动,中国开始刮起这股申遗狂风。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龙门石窟申遗花费上亿元,但龙门石窟入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万,入遗第二年就达到2700万。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3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靠申遗发财极大地刺激着地方官员们的神经,在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疯狂地掀起了申遗热。地方官员们也毫不隐讳申遗的动机,某省官员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最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就是申遗。对各地争相申报世界遗产的动机,有些地方政府只为发展旅游业而申遗。而旅游业开发恰恰是世界遗产最大的威胁,因为它们绝大部分是错位开发。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利润和政绩。那扬州此次成功申遗之后,运河将流向何方?如何避免地产、旅游的过度开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