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谈中医学

 淄水渔夫 2013-06-25

[原创]趣谈中医学 - 江中中医81 - 共同的天地

古人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也就是阴阳)。

    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本来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天地开辟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间,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个具体的区域。因此用无极的范畴称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无极一词,常与太极对举,指比天地未辟、但却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终极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道。因此,无极是太极的根源。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那么,看起来无极与太极也没什么区别,只是时间的早晚不同吧?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否则弄两个“极”干吗呢?看我的动画,我认为无极是一个宇宙的无序状态,好比宇宙中粒子乱飞,熵值很高的时期;而太极已渐处于有序状态,普里高津认为系统有了输入输出,熵值便开始下降,系统便臻有序,如已形成了一个天体或一团星云,开始组成大大小小的子系统了。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这里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午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我记得24年前为搞社团去低年级给师弟师妹讲座,有一位师弟就直截了当提问:“你说说,阴阳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我说:“我们不要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阴并不是指多带一个电子的阴离子,阳也不是指失去了电子的阳离子。阴阳这里只是一种范畴,一种说理工具。比如说,人的上部为阳,心肺为五脏中的阳性脏器,只是指部位而言,而并不完全代表它的属性。按理说,心为五脏中的阳中之阳,阳气肯定很旺盛,不会有阳气虚的症状?但绝不是这样,心阳虚、心气虚却是常见的病证。”“因此,我们认识和分辨阴阳的属性应该是具体的、因地制宜的,不是绝对的。因为作为说理工具的阴阳并不一定是指某一特定的物体。当然也有特指的时候,如心阳、心阴,肾阳(又称元阳)、肾阴,太阴经、太阳经。这样的情况下你说阴阳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

    “对了,通常情况下阴阳的实质到底是范畴,是一种说理工具。”有了阴阳这一对范畴便可以描述、区分很多事物,好子时到午时的一段时间为阳,午时到子时这一段时间属阴。子时(23点到1点)这个时候是阴阳交替的时间,心阳虚的人就受不了,必须坐起来呼吸、喘气,不能平卧。一般这种人下肢有浮肿,平时运动就气喘。西医说是“肺源性心脏病”、半夜交感神经兴奋。

    阴阳与五行、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基本要素。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在早期各自为说。就对医学发展的影响而言,阴阳学说要早于五行说。在先秦遗存的医学史料中,几乎看不到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而阴阳之说在解释疾病生成、人体生理等方面则已得到某种程度的运用。

    以“阴阳”为说,起源甚早。汉人总结先秦学术之源流,称其为“阴阳家”,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以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或物理现象为基础,构成的解释物质及现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一种关系。就好比佛教和希腊文明中“气、火、水、地”四元素学说一样,也是一种说理工具。

现在的中医教材中讲阴阳五行讲得很简单,也没讲明这是一种范畴,是一种工具。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应用很广,不仅用在中医和术数、勘舆、预测,也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试看我去年的旧帖《社会五行说》
    当然,仅靠“五行”是不能够解释万事万物的变化的,古代医学家就有很多人玩味这些学说时就提出质疑,如:石头按性质分又属于土,又属于金,古人也常常“金石”并称,如“金石之音”等,采石炼金(泛指金属),石便属土,土生金。但石头炼出来的首先是液体(属水),液体冷却后才是金属,那到底是“金生水”,还是“水生金”呢?

因此,看待“五行学说”是不能机械的,这个学说只是揭示了事物之间存在着“生我”、“我生”这种依存关系和“克我”、“我克”这种制约关系,那么这四种关系连线最简单的图就是这种“五行”图,四个角只可连三根线,六个角又可联五根线,五个角最合适。可见,五行是最简约的这种分析思维的说理工具。

    但有一点:“五行学说”与“四元素学说”在表面上好象相似,但本质上却有着不同。“五行学说” 研究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研究系统间的关系转变上给中国人不少指导和启迪,连小孩都知道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四元素学说” 则研究的是物质的构成,所有物质都是这四种元素构成的,即气多就轻,土(地)多就重,火多则暖,水多则凉,四元素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这种分析思维直接导致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从探求各元素的组成中发明了显微镜,从而发现了生物组织,进而发现了真正的109种元素,进一步发现了原子、质子、电子、夸克。

    由阴阳化生的图案阴爻和阳爻两两排列可得四个图案,便是“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三个三个(两个阴爻一个阳爻,或两个阳爻一个阴爻,或三个全是阴爻或阳爻)排列可得八个图案,这便是八卦,代表天、地、水、火、山、泽、云、雷,两个卦分别不同的组合便可得到64卦,这便有了《易经》的学说。本坛说《易》的人太多了,我就不多说了。

    “四元素学说”引发了近代科学的革命,最终自身被扬弃了。阴阳五行学说却几千年依旧,并没指导中国传统科学有“质”的飞跃,因此,近代的人们不得不质疑其这些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但质疑尽管是质疑,要探讨诸如中医、勘舆等等传统的科学或非科学这些学问,希望有所收益还必须从这些学说入门。

上面介绍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知识,当然要详细介绍那篇幅就很大,也没必要,以后会涉及到这些内容的具体的应用。

    还是24年前的那次讲座,有位师弟问:“中医有生命起源的学说吗?”我说:有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也就是阴阳,阴阳合,则化生天、地与生命。而生命的传承则由“父精母血,交媾成形”。

[原创]趣谈中医学 - 江中中医81 - 共同的天地

    伏羲先天八卦图提示:人的先天基础是父母(即乾坤),先天的发育好坏在于父母的遗传和滋养。

[原创]趣谈中医学 - 江中中医81 - 共同的天地

    文王的后天八卦图则以水火为基础,古人说:水火者,阴阳之谓也。也就是说人的后天生命力取决于心与肾,换言之决定人后天生命力的因素关键是人的意志力和先天的禀赋。《周易》既济卦就是坎(水)上离(火)下,肾水心火交济,阴阳平衡,便是健康的表现。为什么坎上离下,这不与解剖相反吗?不,火性炎上,水性趋下,阳气本是向上运行的,下焦肾阳(又称元阳)充足,则全身温暖,精力充沛;上焦心血充足,则头脑清楚,耳聪目明,阴血属阴而其势向下运行。这样就达成了阴阳交媾,达到阴阳平衡。如果火在上就麻烦了,口干舌燥,目赤耳鸣,头昏易怒;水在下,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少气懒言,这便是病态,《周易》中不济卦的便是。

    因此可以看出阴阳是人体乃至各脏腑的原动力,阳主温煦,阴主润养,共同推动气血的运动,阴阳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化生阴精津液,充盈经络,洒陈六腑,滋润腠理肌肤、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这是中医学的物质观(如动画)。

    八卦中除了乾坤代表“天地”,是纯阴阳的标志,另外六卦则分别代表“四象”中的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外加厥阴和阳明。医圣张仲景便是用这六者来标识疾病的。后来用这六者来标识人体十二经脉,把心包络加进来成了六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加上一个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的三焦成为六腑,把这十二脏腑关联到经络,便成了十二经,为人体的大经,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十二经脉依照以上顺序灌注、流行,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居中;少阴、太阳在后。下肢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关于经络的实质,中医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研究了很多年,提出了很多见解。但目前尚无权威的解释,但有一个笑话是朝鲜有位金教授说发现了经络,且有切片,其他人没法重复。我国有位中医学家后来发现这是用胎儿脐带做的假经络切片,事经发现,那位金教授便跳楼自杀了。

    但经络确实存在,据说针灸首次打入法国,是在给法国一位著名医学家的女儿扎针时,在她身上出现了“经络感应”现象,经络走向纹络显现,既非血管,也非神经。

    人的气血就在经络中行走,大经络叫“经”,小的叫“络”,经络间相互沟通,据说气血按时间在经络中行走,叫流注,有一门关于这方面的学问叫“子午流注”,子午即时间,这门学问被喻为中医的“时间医学”。点穴的高手便能知气血什么时间在哪儿,便点哪儿。这比金镛讲的点穴复杂多了。有一个人问别一个人还钱,还钱的人没好气,把几枚铜钱往讨钱的人手中一摔,正好打在气血流注的穴位上,讨钱的人立马昏厥,我祖父亲眼所见。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可以反映出该脏腑的病理变化,尤其如耳、鼻、脚底更能反映全身的状况。这种现象叫人体“全息现象”,如耳穴对应身体的分布,恰似一个倒的人体,头在下,脚在上。

    腠理位于肌肤以下,也是气血出入、交替之所;津液出入于五官九窍、肺胃肠之中,由气血所化生。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阳极转阴,阴极化阳,那么气血之间呢?也是相互转换依存的关系,古人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载气,气化血。营气是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肾主藏精,生育的阴精,而这指先天之精,由脾肺的水谷精微(又称后天之精)所化生。肾还主骨生髓,中医认为脑为髓海,脑为人的清空,容不得污浊和风、火。

    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五脏六腑各有阴阳的根本,通过气血相联系,脏腑的生理变化和病理表现都可通过经络、血脉、肌肤、开窍表现于外,人们还可通过控制输入输出的反馈调节和探知内脏的情况,人体就像一个可控的黑箱系统。把人体简化成一个球状,气血阴阳为其运动着的层面,而各脏腑的职份就像这个球体组成的各个锥体。

[原创]趣谈中医学 - 江中中医81 - 共同的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