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名泉概况

 wr-ll 2013-06-26

济南名泉概况

济南以“泉城”称名于世,自古就有“泉水甲天下”之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对她的真实写照和由衷赞颂。

济南名泉,历史悠久。《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泺”即趵突泉的古称。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古城济南泉水之多。早在700年前的金代,就有人立《名泉碑》,列举了济南72个泉名;元代于钦纂《齐乘》,把“七十二名泉”名称、位置转录了下来。明代,山东按察司佥事、诗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对七十二名泉逐一吟咏。清代,在济南任职的文人郝植恭作《济南七十二泉记》,记录了七十二名泉。以上这三个朝代所列的七十二名泉,不尽相同,所列泉总数达110处之多。据最新调查,济南市辖区范围内分布的名泉,总数达733处之多。

然而,由于历经沧桑岁月,古人所列七十二名泉的名称、位置及所处地名,随着时代不同发生了不少变化。为弘扬泉文化,更好地宣传济南的名泉,济南名泉研究会、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共同组织、发起了重新评定济南市七十二名泉的活动。经过市民推荐、专家实地考察、集中评审,重新评定了新的七十二名泉及划定十大泉群,并于2004年4月2日正式向社会公布。“十大泉群”及“七十二名泉”简介如下:

一、十大泉群简介

(一)趵突泉泉群:位于济南旧城区西南部、坤顺桥南、趵突泉南路西侧,在约17万平方米的面积上,散落着28处名泉。其中: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漱玉泉、马跑泉、无忧泉、石湾泉、湛露泉、满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等名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

包括: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漱玉泉、马跑泉、无忧泉、石湾泉、湛露泉、满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老金线泉、浅井泉、洗钵泉、混沙泉、酒泉、东高泉、螺丝泉、尚志泉、沧泉、花墙子泉、白云泉、泉亭池、白龙湾泉、饮虎池。

 

(二)珍珠泉泉群:位于济南古城中心区域,曲水亭街、芙蓉街、东更道街、院前街之间。该泉群有泉21处。其中珍珠泉、散水泉、濯缨泉、溪亭泉、芙蓉泉、濋泉、腾蛟泉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珍珠泉一带,泉、湖、溪、渠景色优美,《老残游记》所描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主要指此处。

包括: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氵楚泉、濯缨泉、玉环泉、芙蓉泉、舜井、腾蛟泉、双忠泉、感应井泉、灰泉、知鱼泉、云楼泉、刘氏泉、朱砂泉、不匮泉、广福泉、扇面泉、孝感泉、太极泉。

(三)黑虎泉泉群:位于古城东南隅,分布面积约1.5公顷,以环城公园的泉石园为中心,该泉群有泉眼15处。

包括:黑虎泉、琵琶泉、玛瑙泉、白石泉、九女泉、金虎泉、南珍珠泉、豆芽泉、五莲泉、任泉、胤嗣泉、汇波泉、对波泉、一虎泉、古鉴泉、寿康泉。

(四)五龙潭泉群:位于泺源桥以北,西护城河侧,估衣市街以北300米处,分布面积6公顷,有泉眼28处。

包括:五龙潭、古温泉、贤清泉、天镜泉、月牙泉、西蜜脂泉、官家池、回马泉、虬溪泉、玉泉、濂泉、东蜜脂泉、洗心泉、静水泉、净池泉、东流泉、北洗钵泉、泺溪泉、潭西泉、七十三泉、青泉、井泉、睛明泉、显明池、裕宏泉、聪耳泉、赤泉、醴泉。

(五)白泉泉群:位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华山镇,有8处泉池,其中白泉、华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泉水汇流成河,北流进入小清河。泉群周围,稻田蔬甲,荷塘遍布,誉为鱼米之乡。

包括:白泉、华泉、饮马泉、花泉、灰泉、丫丫葫芦泉、草泉、冷泉、团泉、麻泉。

(六)涌泉泉群:位于历城区柳埠、锦绣川、西营、仲宫、高而等乡镇,共有泉池126处,其中涌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瘀泉、大泉、圣水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涌泉位于四门塔西,白虎泉之阳的涌泉庵遗址东侧。崇祯、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神通寺西,瀑飞布悬,流入锦阳川”,清《七十二泉记》称其为“涌腾泉”。

包括:涌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淤泉、大泉、圣水泉、缎华泉、醴泉、圣池泉、南泉、簸箩泉、穆家泉、西老泉、悬泉、南甘露泉、琵琶泉、柳泉、车泉、阴阳泉、凉水泉、四清泉、百花泉、拔槊泉、智公泉、枣林泉、盛泉、黄鹿泉、虎洞泉、雪花泉、藕池泉、锡杖泉、水帘洞泉、神异泉、滴水泉、丰乐泉、枪杆泉、咋呼泉、大花泉、试茶泉、卧龙池、冰冰泉、水泉、凉湾泉、鹿跑泉、苦梨泉、三龙潭、熨斗泉。

(七)玉河泉泉群:位于历城区彩石、港沟镇一带,共有泉池68处,其中列济南七十二名泉的有玉河泉。该泉群中玉河泉最有名,是巨野河源头,共有八处泉眼组成,原名榆科泉,早在郦道元所注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泉水自百米岩层之下,甘甜醇厚,酷似圣水也”。

包括:玉河泉、淌豆泉、玉漏泉、东流泉、老玉河泉、响呼噜泉、东泉、黄路泉、猪拱泉、虎门泉、忠泉、响泉、黄歇泉、卢井泉、义和泉、黑虎泉。

(八)百脉泉泉群:是济南地区东部最大的一个泉群,位于章丘市明水镇,有名泉20处。其中百脉泉、东麻湾、西麻湾、梅花泉、墨泉、净明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著《齐乘·卷二·水》中记述:“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百脉泉为章丘八景之一。

包括:百脉泉、东麻湾、墨泉、梅花泉、西麻湾、净明泉、漱玉泉、龙湾泉、金镜泉、灵秀泉、荷花泉、眼明泉、大龙眼泉、小龙眼泉、饭汤泉、筛子底泉、鱼乐泉、卸甲池、盘泉、白泉。

(九)袈裟泉泉群:位于长清区,共有泉池44处。其中袈裟泉、檀抱泉、卓锡泉、清泠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该泉群中袈裟泉最有名,位于灵岩寺,又称“印泉”、“独孤泉”,泉源旺盛,水质甘美,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包括:袈裟泉、卓锡泉、清泠泉、檀抱泉、晓露泉、滴水泉、甘露泉、双鹤泉、白鹤泉、上方泉、朗公泉、牛鼻泉、龙居泉、双泉、王家泉、长寿泉、卧龙泉、段家泉、白虎泉、润玉泉、糠沟泉、惠泉、玉珠泉、青龙泉、胜天泉、马山泉。

(十)洪范池泉群:位于平阴县,有泉15处。其中洪范池、书院泉、日月泉、扈泉列济南七十二名泉。这一带山泉环抱,环境清雅、幽静,冬暖夏凉,山村水廓,小桥流水,乃避暑佳境。

包括:洪范池、书院泉、扈泉、日月泉、姜女池、天池泉、墨池泉、天乳泉、白雁泉、拔箭泉、莲花池、丁泉、狼泉、长沟泉、白沙泉。

二、新七十二名泉简介

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前,泉池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泉水出露标高为26.49米,恒温18℃,最大涌水量达每日16.2万立方米,为趵突泉泉群中水涌量最大的泉。

趵突泉三窟迸发,“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这样描述:“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元代赵孟《咏趵突泉》诗云:“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大诗人张养浩也有“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优美诗句。“趵突腾空”被古人列为历城(济南)八景之一。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春秋·桓公十八年》,就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亦有“娥英水”、“温泉”、“槛泉”、“爆流泉”之称。“趵突泉”一名,始见于北宋文学家曾巩《齐州二堂记》。

趵突泉水质清冽甘美。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沿途饮用北京玉泉水,当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即改饮趵突泉水,并将趵突泉封为“天下第一泉”。自古至今,趵突泉即是济南的象征。“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晏璧诗)历来就有“不到趵突泉,空负济南游”之说。

金线泉

金线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是济南著名的奇泉。“奇”在何处?北宋临淄人王辟之于1094年写过一本《渑水燕谈录》中载:“齐州城西张意谏议园亭有金线泉,石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濠中,清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天阴亦不见。”

金线泉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上古舜当皇帝时,历山脚下住着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依靠刺绣生活度日。那时还没有发明颜色,为了把花鸟鱼虫绣得栩栩如生,姑娘便上山采来各种不同颜色的花草、树叶染线。她的精神感动了天上的仙女,便教她染线的方法,还赠送给她三尺金线。姑娘用这三尺金线来刺绣,永远使不尽、用不完,乡民们都穿上姑娘绣的色彩绚丽的衣裳。不料一位财主发现后,便派人把姑娘抢到家中,逼她交出金线。姑娘宁死不交,终于化作一泓清泉。而那神秘的金线,也永远伴随着姑娘在泉中时隐时现……

皇华泉

皇华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柳絮泉西,亦名木鱼泉,泉名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皇华”为古时对国王派出使臣的尊称。上溯到两千多年前,国君派使者外出,都要用礼乐送行,所到之处,百姓夹道相迎,因为他是带着国君的光华远道而来的。此后,人们借用这一使节引申,称颂使臣为“皇华”。据说,皇华泉与附近的卧牛泉是人们用来纪念大舜的。当时,历山下有三首蛇为害百姓,舜便回到历山,率领勇士斩了三首蛇,天下复归太平。后人便把趵突泉边的两眼清泉命名来纪念舜,一为卧牛泉,纪念他曾耕种于历山;一名皇华泉,纪念他为民除害,恩泽于世。

柳絮泉

柳絮泉在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西侧,泉四周垂柳多株,一年四季,泉水长流,泉沫纷翻,如柳絮飞舞,故名。明代山东按察使司佥事晏璧在《柳絮泉》一诗中咏道:“金线池边杨柳青,泉分石窦晓泠泠。东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

柳絮泉水质清,泉池虽不大,却集柳树的婀娜多姿、清泉的活泼流动于一身,给人们清新明丽的感觉。尤其到了阳春三月,清泉倒映,蓝天绿柳,柳絮纷飞,流光洒彩,春光无限。传说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就在柳絮泉与漱玉泉旁边。乾隆年间,《趵突泉志》的作者任弘远拜谒柳絮泉,写了一首诗《柳絮泉访易安故宅》:“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收藏惊浩劫,漂泊感平生。往昔风流在,独传乐府名。”

卧牛泉

卧牛泉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南侧。

为什么叫卧牛泉,史书上无记载。古时此泉周围田园蔬甲,户饲牛羊。宋代苏辙在《槛泉亭》一诗中有“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明代也有诗云:“昔闻陶墓有牛眠,今见齐州溢井泉。千载历山遗胜迹,秋风禾黍满虞田。”卧牛泉很可能当时经常有牛羊饮其水、卧其旁而得名。清代,卧牛泉池淤塞荒芜,民国(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记载“今失考”。现在的卧牛泉,是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重新恢复的。

漱玉泉

  漱玉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南侧。

“漱玉泉”一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记载的“漱石枕流”这一典故。史载孙子荆年少时想隐居,他告诉王武子自己要“枕石漱流”,可他却错说成“漱石枕流”。王武子问他:“流可枕,石可漱乎?”孙灵机一动答道:“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隐寓洁身自爱、磨砺其志的意向。“漱玉”泉将玉代石,更加妥切地表达了泉水清洁柔润的水质。

漱玉泉泉眼从池底涌出,形成串串水泡,飘然至水面破裂,丝丝作响,然后由池南侧的自然石上漫过,哗哗跌入一自然形水池中。这池水面长21米,宽17米,深1.5米,山石驳岸,错落有致。池岸青松挺拔,绿柳摇曳,翠竹婆娑,阳光投影绿荫于池中,斑斑驳驳,姿态万千。池内金鲤戏游,给游人增添许多雅趣。

马跑泉

  马跑泉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东侧假山下,泉池长12米,宽5米多,为不规则形。东倚假山耸立,池壁为自然石垒砌,与假山浑如一体。水流成溪,绕假山北侧流入东泺河。泉池四周,垂柳成荫,松柏叠翠,花木扶疏。

马跑泉一名的由来,源于一个慷慨悲壮的抗金爱国英雄故事。公元1129年10月,金太宗派完颜宗辅率女真部南侵进逼济南,时济南守将刘豫贪生怕死,意欲献城投降,他的部下关胜坚决反对,率兵迎敌,重创金兵。后刘豫为金人收买,阴谋加害关胜,让他出城迎战金兵。当关胜走出城门后,刘豫即令关闭城门,并在城头放箭。关胜腹背受敌,英勇牺牲。关胜死后,他的战马仰天长啸,并以前蹄连连刨地,遂涌出一泓清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便将此泉命名为马跑泉。古人有诗云:“马蹄踏破迸飞泉,流出齐城浅水边。八骏曾闻驰八极,百年几见海成田。”

无忧泉

无忧泉位于趵突泉南,泉池呈不规则形,面积672平方米,水深2米。池岸山石垒砌,凸凹有致,高低错落。水清澈碧透,水草浮动,群鱼戏游,大者长近半米,重数十斤;小者若掌,色彩纷呈,逗引游人纷纷驻足观赏。在大池的西南侧,以自然石隔离一小池,水自水池中涌出,沿自然石漫溢,哗哗泻入大池中,激起团团白色的浪花。在大池的北侧,有一自然石砌垒的石坝,蜿蜒近10米,水从石坝中潺潺流过,经由水榭廊桥下,注入趵突泉泉池中。泉池周围,绿柳垂荫,修竹映翠,景色秀丽。明晏璧《七十二泉诗》咏道:“槛泉西畔漱清流,酌水能消万斛愁。白叟黄童争击壤,春来有事向东畴。”

石湾泉 湛露泉

湛露泉、石湾泉与酒泉三泉并列,位于趵突泉公园南门内假山北侧,金代《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均有记载,但皆云久已湮埋。1997年夏,趵突泉公园根据历史记载的地理位置,经认真查找认定,将三泉同时予以修复。三泉的位置由东向西排列,分别是酒泉、石湾泉、湛露泉。

  泉池北侧,为白雪楼,纪念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居士,济南历城人。他倡导文化复古运动,并写了不少出色的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嘉靖三十五年(1556)辞陕西按察副使职归故里,筑白雪楼读书其中,著有《沧溟先生集》。原白雪楼早已凋失,1995年,趵突泉公园在第三座白雪楼原址重建。正厅有铜塑李攀龙像,下层北侧为戏台,众多艺术团体和梨园名家常于此演出。

满井泉

满井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娥英祠院内西北隅。泉呈六角井形,深5米,石砌井壁,池岸绕以花岗石栏杆,南侧嵌泉碑。满井泉历史上四季“泉盈”,水溢泉口,清可鉴人。明《七十二泉诗》描述道:“川流不息井泉盈,明秀亭前脉脉清。应是夜来春雨急,水高三尺小池平。”

满井泉南北有3座古朴建筑,古称“娥英祠”、“泺源堂”、“吕祖庙”。

登州泉

登州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

登州泉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传说是因为此泉的水脉来自东海边的登州。古人有诗曰:“文登一脉透谭城,澄彻全无蜃气腥。安得雪堂苏学士,朗吟万竹濯清冷。”其实,按照地质结构,登州泉的水脉与趵突泉为同一水脉,主要来源于济南市的南部山区。古人所谓来自登州之说,显然属牵强附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杜康泉

杜康泉在城内刷律巷,位于趵突泉公园内(原花墙子街中段),原名北煮糠泉、广会杜康泉,现定今名。

杜康泉泉名的由来,自然与古代酿酒家杜康有联系。相传杜康为了酿造美酒,曾遍访天下名泉,到杭州品尝过虎跑泉的水,到江苏无锡品尝了惠山泉的水,最后决定选用镇江长江中的“中冷水”。可当他来到济南后,却发现济南泉水要远远超过中冷水。于是,他便在泉边支起锅灶酿酒。果然,用此泉酿出的酒甘美无比,犹如天上的琼浆玉液,杜康的名气天下皆闻。由此,人们便称这处泉水为杜康泉。

望水泉

“吾家望水泉边宅,旧是平泉竹万丛。几缺土垣乔木下,半间茅屋菜花中。”这是清代诗人王苹题咏万竹园居宅二十四泉草堂诗句。

  万竹园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就开始建园。那时,万竹园竹林成片,万木葱茏,名泉迸发,溪流交错,恍如世外桃源。到了明代,隆庆年间的宰相殷士儋辞归故里后,就居住在万竹园,并将万竹园易名为“通乐园”。大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殷天官《狐嫁女》,即描写此处。到了清代,万竹园归诗人王苹所有,他在望水泉边盖了一座书屋,因望水泉在济南七十二名泉中列第二十四,故将书屋命名为“二十四泉草堂”,并将其诗作题为《二十四泉草堂集》。

  望水泉在万竹园西院,根据金代人所立的《名泉碑》,这个泉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列为第二十四位。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深2.2米。泉的东、北、西三面与房屋紧接,以墙为石壁,池北壁嵌清末庚戌年(1910)“望水泉”石刻。泉池中间,南北向横跨一座三孔石桥与后院相通,并将水面分为两半。桥的南端设有小亭,游人可坐在亭内观泉赏景。明代诗人晏璧认为此泉与园外不远的登州泉水脉贯通,故有诗云:“万竹园中景趣幽,双泉一脉望登州,碧梧百尺栖丹凤,雪浪千堆戏白鸥。”

珍珠泉

珍珠泉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位于旧城中心的曲水亭街、芙蓉街、东更道街、院前街之间,有泉池21处。过去《老残游记》所描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主要指此处。珍珠泉为该泉群中知名度较高的一处名泉。

  珍珠泉泉眼众多,串串晶莹剔透的银色水泡,你争我挤地自沙际涌出,飘飘袅袅从2米多深清澈透明的池水中升腾,至水面砰然炸开,形成独特优美的泉水景观。正如清代学者王昶在《游珍珠泉记》中所记述的:“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倘若在雨后或雪霁之后,珍珠泉更是别有一番迷人的景象。那清澈碧透的泉池上,飘浮着轻纱似的雾气,倒映着如洗的蓝天、浮动的白云,以及岸边的垂柳、楼台亭阁,使人恍如进入仙境一般。“白云雪霁”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城八景之一。

珍珠泉自古以来久负盛名,历代文人留下众多的诗文题咏。金代的雷渊,明代的晏璧、边贡、李攀龙,清代的施润章、蒲松龄,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玄烨南巡经过济南,驻跸珍珠泉并赋《珍珠泉》诗一首:“一泓清浅漾珠圆,细浪潆洄小荇牵。偶与诸臣闲倚槛,堪同渔藻入诗篇。”

散水泉

  散水泉位于珍珠泉大院内珍珠泉池以东,泉池呈方形,长、宽各1.6米,深2米,石砌,上饰石栏杆。池南石柱镌“散水泉”石刻。该泉泉水清澈,须眉可辨,天光云影、亭阁绿柳倒映其中,明丽如画,深邃隽永。古时水势旺盛,泉水汩汩奋涌,水流回旋,涟漪荡漾,去而复还,聚而复散,并因水流量大,水色空明,故名“散水”。古诗赞曰:“珠泉东向水萦回,荡漾涟漪去复来。时有濯缨佳客至,方池如鉴绝纤埃。”

溪亭泉

  溪亭泉又名王氏溪亭泉,因附近亭阁泉溪而得名,位于珍珠泉东8米处。

  古时济南溪流湖泊甚多,溪亭泉、珍珠泉紧依濯缨湖,北接百花洲、大明湖,这一片水面广阔,可通舟楫,直达城郊华山湖。即使到了明代,这一片水势依然旺盛,明末诗人王象春(季木)于万历四十四年所著《齐音》(又名《济南百吟》)有以下诗句:“一曲溪流一板桥,浣衣石面汲泉瓢。家家屋后停针女,树底横舟手自摇。”

唐宋时期,溪亭泉、珍珠泉一带水域辽阔,柳绿荷香,鸥鹭翻飞,轻舟荡漾。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对家乡的景物作了由衷的赞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珍珠泉

  泉位于珍珠泉东约30米处,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康熙七年(1668)在巡抚大堂北侧挖土时,“掘土深二尺”,发现有一股泉水汩汩涌出,复“又二尺”,则泉水涌量更大,久淘不干。于是,便用石块砌垒了池岸,里面放养了百尾锦鱼。时任山东巡抚的刘芳躅,观泉大喜,便与他的幕僚朱彝尊商议给泉命名,朱以《尔雅·释水》中“水自‘河’出为‘’、‘济’为‘’”命名。泉池北壁嵌山东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民国时期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王讷(墨仙)书的“泉”名刻。

濯缨泉

  濯缨泉,亦称濯缨湖,俗称王府池子,位于王府池子街中段路西。“濯缨”取《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明代以来《历乘》、《历城县志》等志书记载“濯缨湖今归入德藩,建濯缨亭其上。俯视澄渊,须眉可鉴,杨柳交匝,金鳞游泳,龙舟荡漾,盖世奇观”。昔日,池中有一沙渚,居民多于此戏水捞虾,故名“捞虾渚”。

  濯缨泉有泉眼数十处,处处水涌若珠,飘袅在碧绿的水草丛中,层出不穷,长流不息。池的东西两岸居民错落,院中可以取水,隔窗可以观泉。池的南岸,藤架遮荫,下设石桌石凳,游人可在此品茗观赏。池的北岸为一宽敞院落,杨柳傍水,花木映池。濯缨泉水流成溪,沿西北曲水河潺北去,过起凤石桥,流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这一带泉水众多,汇流成河,小巷曲桥,民居院落,池溪边垂柳飘拂,河中水草浮动,到处可见《老残游记》中描绘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象,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玉环泉

“泉脉盘回似玉环,天留胜地在人间。温泉曾被杨妃辱,故引清流到历山。”这是明代诗人晏璧题咏玉环泉的诗句。玉环泉,位于省府前街中段路西,泉呈井状,因两泉相涌,水纹相扣如环状而得名。泉水终年不涸,水质甘美,昔日附近几条街巷居民皆饮用此水。玉环泉为两个相依的圆井状,石砌井壁,井口为莱州花岗石,四周绕石栏,西侧立山石,峭拔雄伟,掩映在绿树之中。

芙蓉泉

芙蓉泉位于芙蓉街69号居民院内,块石砌长方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池中间横跨一石桥,池北侧立花岗石栏杆。

芙蓉,亦为古时荷花别称。清代诗人董芸曾在此寓居,作《芙蓉泉寓舍》序:“芙蓉泉,《名泉碑》‘在姜家亭前’。泉之左即许右史瞻泰楼故址也。石为方池,东西稍广,约半亩许。中跨石梁,水逶迤北流。沈华东太守浚其渠,名曰‘梯云溪’。癸丑夏,余寓居泉上最久,著《历下山水纪略》二卷。”诗曰:“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舜井泉

舜井泉即舜泉,也叫舜井,位于舜井街中段路西“舜园”门前,呈井形,深5米,四周绕以石雕栏杆,一根粗壮的铁链栓在栏杆上,寓意“舜井锁蛟”。

舜井泉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历)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此处原有规模宏大的舜庙,舜井泉即在舜庙重华殿前。历史上舜井名气很大,欧阳修、曾巩、苏辙、元好问等文学大家多有赞颂。

    关于舜井泉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大禹治水时,有一条孽龙常在济南地区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大禹捉住孽龙,并用粗大的铁链将其锁于舜井,除非到“铁树开花”的时候才能放它。所以井内至今犹有两根铁链悬在井中。

腾蛟泉

    腾蛟泉位于王府池子北端路东,泉池呈长方形,长、宽各1米余,深1.5米,石砌。盛水期,泉池水面离地平面不足半米,伸手便可取水。附近居民多于此取水洗衣洗菜,尽得其便。泉池东墙上嵌清道光八年(1828)举人、历城人李于丁卯年(1867)题写的“腾蛟泉”刻石。腾蛟泉一名的来历,取自泉西侧的“腾蛟起凤坊”。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桥,名起凤桥,横跨于濯缨泉、朱砂泉等诸泉汇流入大明湖的小溪上,形成名泉、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

双忠泉

双忠泉位于双忠祠街西端丁字路口。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兵入关,绕北京直取济南,时山东巡抚御史宋学朱、历城知县韩承宣率领留守城内的千余乡兵及民众拼死抵抗,后因寡不敌众,外无救兵,城陷阵亡。后人为纪念宋、韩二人忠贞殉职,建“双忠祠”祭之。掘地时忽然涌出一泉,水流不息,清澈甘美,遂以祠命名为“双忠泉”。

“双忠泉”于解放前祠毁泉埋,泉址上建了民居。2000年6月,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对双忠泉进行抢救修复。

黑虎泉

黑虎泉位于南护城河东端南岸陡崖下,泉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宽1.7米,泉水主要来自洞穴的东南方向。洞穴由青石垒砌,上有奇石悬顶,下有顽石抵波。洞穴隐露在岩壁下,远望如猛虎吼天。黑虎泉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

黑虎泉泉水声势浩大,涌水量最大达每日4.1万立方米,在济南泉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趵突泉。水流由洞穴中部经暗道往北潜流3米许,然后由标高27.88米的石兽头口中喷泻而出,形成三股基本均等的激流,跌落入面积120平方米的水池中,寓“口若悬河”之意。此兽名为,传为龙之第六子,性喜玩水,栖居水边。兽头在清代末年仅有1个,长0.67米,宽约0.5米,1931年整修泉池时改建成3个。池水溢后,由北壁泄入护城河中,形成一道白色水带,蔚为壮观。

黑虎泉畔,还有白石泉、玛瑙泉、琵琶泉等名泉。北岸为雄伟壮观的解放阁,是1948年解放济南时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城防的关口。

琵琶泉

  琵琶泉位于黑虎泉以西,护城河南岸。泉池北端伸进护城河中。泉池比河水水面高出1米,有两层石阶,层叠而立。泉水涌流时,水溢出池沿,经石阶跌宕四泻,迸落河中,发出铮铮淙淙的声音,如同有人在弹奏琵琶,故名琵琶泉。

相传很久以前,黑虎泉边住着一户人家,女儿名叫莲花,一家人以行善为本,乐于帮助和接济那些遇到困难的人。龙王四太子知道后,便托梦送莲花一只琵琶,对她说:“这只琵琶拿着能避水,落地变清泉。时常弹奏,可以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第二年正遇上发大水,周围水漫成灾,惟独莲花家的住处平安无恙。后来,济南知府的公子看到莲花长得漂亮,便要强占为妾。莲花至死不从,便抱着琵琶跳进护城河中,从此,护城河南岸便又冒出一处清泉,泉涌水流,犹如琵琶扬韵。人们都说那是莲花姑娘在弹奏琵琶,所以就给这泉起名叫“琵琶泉”。

玛瑙泉

  玛瑙泉位于黑虎泉东侧护城河南岸,盛水时,数处泉眼竞涌,一串串水泡从池底冒出,晃晃悠悠地往上升腾,在阳光照射下,光彩夺目,状如玛瑙。泉水溢满后,从北池壁高出河水0.5米的6个方型孔的石板上流落河中,水花四溅,哗哗有声。

关于玛瑙泉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黑虎泉边住着一位叫丛善的老人,惯好积德行善。一天,他在泉边看见一位病倒的老者,便把他领回家中,管吃管住,还花钱给他治好了病。这位老者离去时,拿出一粒玛瑙宝珠,对丛善说:“我是东海龙王,看到你老两口一贯积德行善,把这颗玛瑙宝珠送给你们。明年可能要发大水,你们带着宝珠便可以消灾避水。”说完,老者就不见了。到了第二年夏季,果然连降暴雨,大街小巷全被水淹,可唯有丛善家没有进水。这事被一位老财主知道了,便派几个家丁来强行抢走了玛瑙宝珠。不料老财主接宝珠时,一把没拿住,掉在地上,刹时地陷水涌,出现一股色美如玛瑙的清泉,把老财主的家也淹了。从此人们便把这处泉水叫做“玛瑙泉”。

白石泉

  白石泉位于解放阁南侧护城河岸边,北依河岸,东、西、南三面与护城河水面连接。该泉水势旺盛,串串水泡从池底沙砾中溢出,飘摇而上,水面上形成一道道涟漪。清澈的泉水从泉池南侧的假山石上流出,跌入护城河水面,哗哗有声。盛水期日涌水量近3万立方米。游人可站在岸边或绕泉池观泉赏景,戏水游乐。

  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记载,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春夏之交,山东布政使江兰主持疏浚护城河道,清挖淤泥至岩石时,忽涌出股股泉水,因周围遍布白色岩石,故取名“白石泉”。

九女泉

  九女泉位于解放阁南侧护城河北岸,东与白石泉相邻,隔岸南与黑虎泉、玛瑙泉相望。泉池呈不规则椭圆形,假山石砌岸,起伏跌宕。泉池面积约20平方米,水深2米。串串水泡自池底涌出,大者若玑,小者若珠,水从池岸缝隙溢出,注入护城河内。盛水期日涌水量3000余立方米。

  关于九女泉的由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是,以前,泉北邻城楼上建“魁星阁”,魁星是古代二十八宿之一,被尊崇为民间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灵。相传魁星为九天玄女变化而来,故“魁星楼”又叫“九女楼”,楼下的泉水便叫“九女泉”。另一种传说是,泉水清澈甘美,冬温夏凉,引得天上的九位仙女在风清月明之夜到此浣纱洗浴,轻纱曼舞,仙乐声声,故名“九女泉”。


 

五龙谭

  五龙潭又称龙居泉、灰湾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潭池以自然山石驳岸,长70米,宽35米,水深6米余,是济南最深的一处泉水。水流常年不涸,日涌水量为8000~40000立方米。

  关于五龙潭的形成,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很多。清乾隆年间,学者桂馥撰《潭西精舍记》中载:“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

  五龙潭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周围有泉29处。五龙潭水面宽阔,澄澈如镜。潭边曲栏画桥,亭台楼阁,倒映潭中,恍如仙境。倘若雨后初晴,潭水湛蓝,鱼儿戏游,水面上飘浮一层淡淡的雾气,令人心旷神怡。

  五龙潭历代为人们的游览聚会之地。北魏时,潭边建有“客亭”,唐代称“历下亭”。唐天宝四年,著名的大诗人杜甫与李邕在此宴饮,即席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

古温泉

  古温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中共山东省早期领导机关旧址北侧。池畔立一秀石,上刻“古温泉”三字。该泉冬温夏凉,水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尤其到隆冬季节,朔风劲吹,大雪纷飞,大地冰雪覆盖,独有此处水面热气腾腾,飘飘袅袅,浮动着如雾似纱的一层水气,故称古温泉。此处泉水泉眼众多,一串串水泡自池底沙际涌出,晃晃悠悠上升,从不间歇。泉址上面建有水榭曲廊,水光倒映,宛然如画。清代康熙年间,历城人张秀在此建一庭院,名“漪园”。当时的诗人王渔洋曾作《游漪园记》,描述古温泉的景致:“济南发地皆泉,而其奇尤在城西。温泉者,七十二泉之一也。”

贤清泉

  贤清泉又名悬清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西北侧。该处泉水水势良好,有的如小趵突翻滚,有的如珍珠串串竞冒。贤清泉南侧有“聪耳泉”、“濂泉”等数处名泉,泉水从石缝中涌出,漫过青石板路,流入贤清泉池中,形成“清泉石上流”的景观。

明代有人在贤清泉附近建“伊人馆”,1986年建五龙潭公园时,在旧址处建回廊水榭,名“揽泓榭”。回廊沿泉池西侧北折,与池中水榭连接。廊中设石凳,供游人憩坐。榭中设有茶座,游人可于此品茗,观景赏泉,论今怀古。

天镜泉

天镜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南角,原名“江家池”,因明代江浚六世祖江湖来济南定居在泉边,故名。明万历年间,山东提刑按察副使张鹤鸣,见其泉水明如镜,景物倒映,“如天垂镜”,将其改名为天镜泉。

  天镜泉泉池长14.5米,宽13.6米,深1.4米,池壁石砌,是五龙潭泉群中第二大泉。泉水经年不涸,盛水期水从池底、池壁缝隙中汩汩涌出,最大涌水量每日15500立方米。池中水藻浮动,群鱼戏游。水流汇成小溪,沿山石驳岸的溪渠哗哗北流,注入“近水楼台”,流入五龙潭泉池中。

月牙泉

月牙泉在古温泉东,民初《续修历城县志》有载。清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载说:“月牙泉,在西门外北巷中,形似初月,故名。水极清澈。有王氏宅临泉,隔一墙,内有巨池,蓄红鱼数十头,长几尺余,粗如巨桶,不知养自何年。”1964年,水面扩大,并用自然石驳岸,水中叠蘑菇云状山石,四周植以垂柳,游人可于树荫下乘凉赏泉。


 

西蜜脂泉

  西蜜脂泉位于共青团路45号院内,该泉水势良好,盛水期泉溢池清,泉水汩汩自池底涌冒,尔后从池北壁石洞中往北潜流30米许,由醴泉泉池南壁流出,与醴泉泉水合流,往东北方向潜流注入五龙潭。

  西蜜脂泉池北侧为一关帝庙,庙阔5米,进深10米许,东西两墙壁上有5块碑刻,记载《重修关帝庙碑记》。泉池东南侧10米处,为蜜脂殿,殿室两间,庄重古朴,西墙上镶嵌石碑3块。此处,老人传闻为清末山东巡抚丁宝桢秘杀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安德海(即小安子)处。

官家池

官家池位于五龙潭泉池西北方。池呈不规则状,自然石驳岸。官家池泉名的由来,“官家”亦即“众家”的意思。由于此处地势低洼,泉水出涌标高水位为26.30米,比趵突泉出涌标高低半米多,因而在市区泉群中出流最早,断流最晚。官家池泉眼众多,水质清澈甘美,冬温夏凉。泉水周围桃花戏水,绿柳夹岸,茅亭翠竹,小桥卧波。正如诗中描述的:“池是官家汇众泉,涌出珍珠纯天然。游人赏泉不知醉,茅亭翠竹到泉边。”

回马泉

回马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南侧,东邻古温泉,北与五龙潭溪流相通。矩整石砌池岸,水面与“净池”相连,约50平方米,水深2米。池中间建一曲桥回廊,设有座栏,供游人凭栏观鱼赏泉,名“曲池观鱼”。南岸池壁上镌有“回马泉”刻石。

  回马泉地势较低,水涌旺盛。池中有几十处泉眼,此出彼伏,间隔不断地涌出水泡,有的几十个一串,有的三三两两,有的大若圆枣,有的小若豆粒,飘飘摇摇上升到水面,纷纷炸开,形成一圈圈细密的波纹。久而久之,池底泉眼处冲出一团团细密的沙砾,无数尾小鱼在沙砾边游来荡去,水清见底,煞是好看。盛水期日流量达4万立方米以上。

                                                                                                                                                                                               虬溪泉

虬溪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东北方,为不规则形泉池。池中央一块自然石上有一泉眼,碗口粗细,汩汩泉水自泉眼中涌出,哗哗有声。因其涌水量大,如蛟龙吐水,故名虬溪泉。泉的东侧邻西护城河,西侧邻公园广场。每天清晨,络绎不绝的人们到泉边漫步、晨练,悠然自乐。


 

                                                                                                                                                                                                 玉  

  玉泉位于五龙潭东南侧,自然石叠砌,水从洞穴中涌出。清乾隆南巡路经此地,品尝玉泉水后题诗曰:“灵泉清霖涤烦疴,功德由来利物多。”经化验,该泉为优质矿泉水,常有众多市民至此汲水烹茶。碑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协理事、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梁修1987年书。

濂  

濂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北隅,池水面积广阔,水质清澈,池中蓄以金鲤。池中立一小亭,名叫“寒玉亭”。亭接水廊,廊接“濂轩”,沿廊修竹郁森,巧石秀丽,临轩花木葱茏。碑名由梁修1987年书。

华  

华泉,位于华山之阳华阳宫东南侧湖畔,据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山东通志》载:“华泉,在城北十里华不注山下,深莫测。泉甘而洌,《左传》鞍之战逄丑父使公下车‘取饮以免’即此也。”

华泉最早有名,是在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两军交战,齐军大败而逃,晋军紧追不放。齐顷公危急之中绕华不注山转了三圈,仍不能脱逃。这时,大臣逄丑父让齐顷公脱下锦袍绣甲与自己更换衣服。晋军追近后,齐顷公佯装到华泉去取水,钻进草丛中逃脱了性命。这一段历史,《左传》中做了详细记载。由此,华山和华泉名声大震。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也对华泉情有独钟。1292年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为官三年,创作了《鹊华秋色图》,这幅作品成为中华书画史上的艺术瑰宝。明代蜚声文坛的“前七子”之佼佼者边贡,是济南历城人,嘉靖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后致仕回乡,在华泉之畔建一田庄隐居,名“东村”。边贡在此居住三年,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合集录成《边华泉集》14卷传世。

浆水泉

“泉流乳窦比琼浆,入口浑疑透骨凉。若比醍醐滋味异,较他马潼更甘香。”这是古人赞美浆水泉的诗句。浆水泉在历下区姚家镇回龙山西麓,依山有一拱型石砌洞穴,泉水自洞穴石隙中流出,汇成长、深各3米,宽1米的清池,常年不涸。浆水泉的水质甘洌,玉色沁齿,恰似琼浆,甘美如脂,故名“浆水泉”。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很久前有一位蒋姓老者,游历名山大川,一日来到这里,被周围的山色所迷恋,就住了下来。可是苦于此处无水,便顺着山崖寻找。忽然,他发现回龙山西侧一处山石十分湿润,料想此处必定有水,便开始凿山。日久,感动了神灵,一股琼浆玉液般的泉水涌流而出,饮之甘美,沁人肺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蒋姓老者,便称此泉为“蒋水泉”。再后来,因泉水如玉液琼乳,又将“蒋”改为“浆”,称“浆水泉”。

砚  

  位于历下区姚家镇砚池山北端,水面面积4000余平方米,深处达20余米。水质清澈,周围巨石危卵,池壁陡峭,砚池山山影红亭倒映水中。

砚池原为一大型矿坑,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此开矿,后挖通地下水脉,泉涌如注,形成偌大水面,矿井随之报废。几十年来,砚池水位基本保持平衡,不涨不涸。济南市老年游泳队常年在此进行游泳训练。池东北岸,立有砚池泉碑,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

甘露泉

  开元寺在千佛山东南隅的佛慧山下,该寺历史悠久。寺址南侧悬崖下,有一处名泉——甘露泉。

  据《历乘》记载:“大佛山寺中一洞,其水涓涓而下汇为一池,味甚甘洌,经岁不竭,有‘天生自来泉’五字刻石上。”甘露泉为悬崖下一半隐形山洞,泉水从岩壁流下,如露珠滑滚,落入凹进岩壁的长、宽、深各2米的方池中。方池半为天然,半为人工石砌,古朴自然,水清见底,池水长年不涸。此处泉水清凉甘美,有“味甘却似饮天浆”的盛誉,最宜泡茶,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品茗。清代诗人董芸有诗云:“文壁峰高鸟道悬,开元古寺夕阳边。何时自扫风林叶,一试山中甘露泉。”

林汲泉

  林汲泉在龙洞风景区佛峪般若寺东崖壁上,泉眼隐在绿树青藤中,水自石穴岩缝中流出,汩汩有声,汇入一个2米见方的池中,久旱不涸。泉池右上方石壁上镌“林汲泉”隶书三字,旁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题记,至今依稀可辨。此泉隔峡谷与钓鱼台相望,深谷叠翠,气势壮观。

  清代《四库全书》的主要纂辑人之一周永年,曾在林汲泉边读书,自号“林汲山人”。周永年是我国清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位公共图书馆的创始人。他在林汲泉边读书时,曾建“林汲山房”,晚年绘制了《林汲山房图》。

斗母泉

  斗母泉亦称“窦姑泉”,位于十六里河镇青铜山北麓斗母泉村。泉自山半坡崖壁涌出,水流量大,长年涌流,故又称“大泉”。

  斗母泉边上有两株奇特的大树。一株是刺楸,一株是车梁木,两树根部盘曲连生,状如虬龙。刺楸树高10.5米,主干高4.5米,直径37厘米,树冠呈平顶形,直径9米余,现长势旺盛。车梁木树直径96厘米,枝干粗壮四展,树冠呈伞状,树高13米。一株枯干蟠曲悬卧在崖壁上,长达10米,状如巨龙。此树为济南地区该树种最大的一株。

无影潭

无影潭位于天桥区西北部,此处为市区内一处风景优美的小游园,花木扶疏,游人不绝。无影潭水面宽阔,水体面积为0.5公顷,最深处为2.65米。这里水质清澈。据水文地质勘察,此处为花岗岩与石灰岩层的切合部,泉水来自岩溶断层裂隙及沙砾层,涌水量虽不湍急,但能保持终年不枯涸。潭的四周块石砌岩,绕以内外两层护栏,铺设了游览道路。北岸设有船坞,供游人进行水上活动,水面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花卉,供游人观赏。

白  

  白泉位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为一独立泉群。有白泉、花泉、草泉、柳叶泉等泉20余处。据乾隆年间《历城县志》记载:“白泉出纸房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涌白沙,故名。”

  白泉泉眼涌出的白沙,细腻如面,日积月累,形成一片白花花的沙滩。由此便演绎出历史上“唱筹量沙”的战争故事。

  南北朝时期(公元431年),宋文帝派名将檀道济率军与入侵的北魏军作战,进军驻历城。当时,河南滑台被北魏军攻占,断绝了宋军运送粮草的来路。一时宋军军心浮动,将无战心,欲回师南下。不料此情已被魏军得知,若乘机进攻,檀道济将身陷危境,后果不堪设想。在此危急关头,多智善谋的檀道济仔细察看营中地形,顿生奇计,何不以沙充粮迷惑敌人?于是,到了夜间,他让士兵把沙子堆成高高的沙堆,边堆边量边唱着筹码:“一斗、二斗、三斗……”天亮前,再把军中很少的粮食撒在沙堆上面,远远望去很像一堆堆金黄色的粟米。这样,宋军将士见大营里军粮充足,军心得以安定;而北魏军看到宋营中堆积如山的粮食,也不敢贸然进攻。檀道济抓住战机,带领全军急速撤退,摆脱了重围。北魏军发觉中计上当后,已经追之不及,悔之晚矣。这就是历史上“唱筹量沙”军事典故的由来。

涌  

涌泉位于柳埠四门塔景区涌泉庵内。

  据崇祯、乾隆《历城县志》载,涌泉“在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涌泉泉水从白虎山峪中寒武纪石灰岩溶裂隙中涌出,通过暗渠由一石雕龙头口中喷吐而下,轰然有声,跌入10米见方的石砌方池中。池畔《重修涌泉碑记》载,此泉池修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泉水旺盛,四季不涸,且水质甘洌,最宜饮用。泉水溢满方池后,由南壁流出,汇成涓涓溪流,在茂密的竹林中穿流,流过明万历六年建的涌泉桥拱型桥洞下,依山势三迭而下,形成落差近百米的悬崖瀑布,蔚为壮观。最后缓缓穿过柳林草地,流入锦阳川。“百尺飞流,千章古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这是古人对涌泉的赞美之句。

苦苣泉

  苦苣泉又名“莴苣泉”,位于柳埠镇袁洪峪内北侧崖下。泉水从山崖岩缝中流出,长年不涸。原泉池呈井形,现已为石板覆盖,水自暗渠伏流,沿山势落差往西北方向流入济南铁路局所属袁洪峪度假村院内。然后出露地面,由山石叠成的假山上跌落,形成宽3米、高2米的瀑布跌水,又经15米远的暗沟,流入院中修建的人工游泳池中。游泳池水一年四季清澈碧透,保持相对恒温,为天然流动泉水。池的西北端有一暗沟,水流自暗沟流入绿树郁郁的峡谷中,注入茶臼河,为锦阳川源头之一。

避暑泉

  避暑泉在柳埠镇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间,因此处丛林茂密,气候清凉,宜于盛夏避暑而得名。

避暑泉在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有记载,清郝植恭将其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避暑泉山清水秀,绿树辉映,一株株茂盛的核桃、柿子、山楂、梨树、杏树覆盖了整个山梁。清澈的泉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焕发着勃勃生机。

突  

突泉又名都泉,“遥望仲宫廿里余,清泉都汇山湖,齐城大旱作霖雨,一滴能苏万物枯。”这是明代诗人晏璧《咏七十二泉诗》中措绘突泉的诗句。

  突泉位于柳埠镇突泉村内,村以泉而名。泉为井形,井口直径1米见方,井深约7米,池壁以乱石砌就。距井口下1米处有一石砌深穴,水自洞穴中溢出,沿暗沟南流10米许折向西。再经约50米的暗渠潜流后注入明渠,至村街中心流入一石砌方池中,尔后渠水沿街北流,最后汇入锦阳川。突泉泉水旺盛,从不干涸。正如《遁斋诗稿》中朱倬《都泉诗》中所描绘的:“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

泥淤泉

  泥淤泉在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的泥淤泉村中,泉边有一株树围2.8米、树干洞穴累累的古槐,乡人称其为“唐槐”。

泥淤泉又名印度泉,因历史上多次被山洪泥沙淤塞,村民故将其称为泥淤泉。村的名字原来叫印度泉村,后随着泉名改变,村名也改为泥淤泉村。

  泥淤泉的泉水涌出后,分为两股,一股流向东南,一股流向西北。清澈的溪水有时明渠流淌,有时潜入地下,弯弯曲曲,流过街巷,流过村民门口。到处可见落差跌水和门口石板小桥,宛然一派江南水乡景象。村民们除饮用泉水外,还利用泉水洗衣洗菜,浇灌田园,尽得其便。

大  

  大泉位于锦绣川乡大泉村南首。泉水自九曲河西侧岩孔涌出,汇为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兴灌溉之利。受水位深浅、距泉源远近及池岸环境影响,池水呈水彩状,绚丽多姿。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绣川。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

圣水泉

  圣水泉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南部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内,泉水自龙山腹中缓缓流出,汇而成池;背依景区内古老的兴教寺,古寺,古树,古碑,圣水灵泉,相映成趣。

  据兴教寺内大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的古碑记载:“殿之楹,后枕龙山,前圣水,左建伽蓝,右配僧室,不知创建何年。”可见圣水泉从一开始便为来深山修身养性的僧众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泉水长年涌流不息,久旱不涸,耳濡目染几千年的经声佛号,圣水泉不可谓不“圣”。

缎华泉

缎华泉在与九塔寺隔岭相望的九顶塔民族风情园内,北距九塔寺300余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泉池呈井形,片石砌岸,周围绕石雕护栏。泉水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沿山沟漫流。

玉河泉

  玉河泉位于历城区彩石乡玉河泉村,该泉为巨野河源头。

玉河泉原名榆科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巨合水源于鸡山之西北”。《齐乘》又云:“出(龙山)镇南五十里,曰榆科泉,泉水来自百米岩层下,甘甜醇厚,酷似圣水”。巨合水即现巨野河,榆科泉即今玉河泉。

   公元1368年,明朱元璋征伐山东,有三户人家逃难于此,以泉眼砌井,后井底淤泥沉淀,淘井时挖出三条小鱼,将泉更名为“鱼河泉”。至清朝,先后发现了七处泉眼,分别为:牛头泉、响呼噜泉、晴天泉、门口泉、院内泉、西老泉和东老泉。

泉水汇集成河,像一条玉带绕村一周,故更名为玉河泉。

百脉泉

章丘素有“小泉城”之誉,在众多的名泉中,百脉泉首屈一指。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齐乘》中写道:“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百脉寒泉珍珠滚”,自明代起即列为章丘八景之一。

百脉泉泉池长26米,宽14.5米,水面为385.7平方米。青石砌岸,周设砖石花墙围栏。

关于百脉泉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天上的珍珠仙子下凡,与大明湖畔的一位叫朱砂的小伙子结为夫妻。珍珠仙子有一个珍珠百宝箱,专为人间解除灾难。有一天,珍珠听说明水那里老百姓闹眼疾,便带上珍珠百宝箱前去治病。她用珍珠往患者眼上一擦,便手到病除,百姓们万分感激。可由于患病的人太多,一时治不过来,珍珠仙子便把宝珠放在地上,口中吟道:“百脉通目,目为心镜。宝珠有灵,水到目明。”忽然间地上冒出一股股清泉,足有上百眼。珍珠仙子告诉大家:“用这泉水洗目,便能消灾去病。”患者一试,果然灵验。自此以后,人们便称这形如串串珍珠的泉水为“百脉泉”。

东麻湾

东麻湾位于章丘市明水百脉泉公园内,西与百脉泉相邻,为章丘第一大丰水河——绣江河的源头。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东麻湾泉眼众多,处处泉涌,如漱玑泄玉,每年涌水量高达1.5亿立方米。众多泉眼姿态各异,一簇簇、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泡有大有小,有聚有散,有急有缓,飘摇而出水面。有的砰然炸开,有的在水面上随波浮动。水中绿藻曳动,青莲溢香,芦苇丛丛,雁鹜成行。东麻湾泉涌成湖,湖中有岛,由长堤拱桥与湖岸贯通。岛上山石蕴秀,“汇泉阁”高耸。湖畔绿柳扬波,荷塘片片,溪渠纵横,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西麻湾

西麻湾位于章丘市明水镇西郊河湾。此处为一天然泉群,在明水泉群中涌水量最大。河底簇簇泉眼竟相涌流,串串水泡,状若珍珠,忽急忽缓,忽聚忽散,宛如升起一片玉花,在水面炸开,砰然有声。河岸泉眼众多,著名的有净明泉、黑虎泉等6处。水中水草一年四季柔长碧绿,随流水而摇曳,美不胜收。三三两两的鹅鸭卧波,鱼儿戏水,饶有诗情画意。

墨  

  墨泉位于章丘市百脉泉公园内,龙泉寺西南侧。泉池呈方形,汉白玉雕砌,正常年流量0.3立方米/秒。泉孔黝深,水色苍苍如墨而得名。泉眼直径0.4米,泉水腾涌而出,水深深的、黑黑的,但一涌入石渠,即变得清澈透明,尔后分东西而折向北穿堂过院,汇入绣江。墨泉涌声闷重,如沉雷隆隆。当代著名书法家、被毛泽东誉为“军中第一笔”的舒同同志,在章丘工作时便住在墨泉之侧,终日练字不止,洗砚磨墨必用此泉。有人说,从那时候起,泉水也变得如墨一般黑了。

梅花泉

  梅花泉位于章丘市明水百脉泉公园内清照园,亭、台、楼、阁辉映下的一汪池水,有五股清泉喷涌,宛若梅花,故名梅花泉。该泉泉池面积约1800平方米,正常年的喷流量为0.5立方米/秒。泉水五峰直上,如盛开的花瓣,中心花蕊涌动,时波时涟。站在感月亭边,梅花泉畔望吟风榭之雄姿,跨漫水桥头,便觉泉射雨丝,飞沫沾衣,阵阵凉意,丝丝泉风绕身,美不胜收。

净明泉

  净明泉位于章丘明水西麻湾,故又名“明水泉”。元代于钦所著《齐乘》称:“明水,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水合流三里余,入绣江。”净明泉与西麻湾众泉自西北麓石隙中汩汩流出,水量极大,一泉成河。

净明泉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时路过此处,唐军很多士兵得了眼疾,迎风流泪,红肿痛痒难忍,李世民也未能幸免。这时,忽然出现童男童女二人,告诉唐王,此处有一处泉水,能医眼疾,一洗便明目。说罢,二人带领唐王和士兵来到泉边洗目,顷刻间疾去眼明。唐王大喜,待他寻找童男童女时,二人已经悠然隐遁。于是,唐王便命名此泉为“净明泉”。

袈裟泉

  袈裟泉又名独孤泉,位于灵岩寺“转轮藏”庙堂遗址的东侧路南悬崖下。清康熙《灵岩志》载:“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侧,后人以姓命泉也。”明万历年间进士、历城人刘亮采隐居灵岩,于泉边建“面壁斋”,因厌“独孤”二字,便改称为“印泉”,寓意佛教来于印度之意,此名传之未广。后来,因泉边立有一片被称为“铁袈裟”的铸铁块,取名为“袈裟泉”。此泉,泉源旺盛,水质甘美,为灵岩风景区主要饮用水。

卓锡泉

  卓锡泉在素有“天下第一名塑”之称的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相邻有三处名泉,这就是卓锡泉、双鹤泉和白鹤泉,俗称“五步三泉”。此处泉水竞流,古柏参天,题刻众多,是著名的灵岩八景之一。

  三泉当中,以卓锡泉涌水最盛。泉由岩壁下一洞穴中涌出,流入一不规则形泉池中。泉的上方岩壁上镌刻着“卓锡泉”三个篆书涂丹。泉旁石崖上生长着虬枝盘绕的青檀、苍劲峥嵘的翠柏。石壁上镌刻着历代名人题咏,其中有乾隆皇帝咏《卓锡泉》诗刻五方:“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飘渺处,澄公常共朗公游。”


 

清泠泉

  清泠泉在长清五峰山洞真观玉皇殿以东,又名志仙泉,因清泉激石,泠泠作琴声而得名。泉自山间石雕龙口中喷涌而出,跌落于一长、宽各约1米的石砌方池中。然后,水分两脉,一脉经溢水口蜿蜒西行约6米,跌落“连二湾玉女盆”。一脉伏流西行,从两个石雕龙口中泄出,经石砌方池,伏流至龙王殿内的雕栏方池中,再从玉皇殿前石桥下流出,形成独特的泉水景观,为五峰山平添了无穷的活力。清泠泉一年四季涌流不息,且水质清冽甘甜,煮沸无垢,细细品味,含有一股淡淡的柏香味,游人至此,无不取饮品尝。

  在清泠泉的上方崖畔,建有“清泠亭”。亭四檐飞翘,彩绘斗拱,上覆琉璃瓦,四根石柱上镌有清代黄易、英和题写的楹联:“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

檀抱泉

檀抱泉又名东檀池、檀井,位于长清区灵岩寺第三峪村东。泉水自岩洞内流出,水势旺盛,终年不竭,枯水季亦哗哗作响。昔人用石垒砌成池,池壁上有一株胸围2米多的千岁青檀抱泉而生,虬根盘错,枝叶茂盛。泉水下行约20米,汇入一方形池塘。此泉周围自然景观优美,泉水极旺,可称之谓长清第一名泉。

晓露泉

晓露泉位于张夏镇积家峪村东北,泉池洞穴建于明洪武年间。相传因泉水由晨露凝聚而成得名。因此处毗邻名刹灵岩寺,周围群山苍翠,泉溪竞流,景色秀美,古代被列为灵岩寺八景之一。该泉从山崖石隙中涌出,淌入一深2米许的石井中。井四周是一修砌的石洞,洞深5米,高2米,古朴森然,人们可入洞观泉取水。洞上方依傍悬崖,巨石耸立,有一数百年古柏盘桓。洞外建有一长方形泉池,原系该村主要饮用水源,泉水长年汩汩流淌,景色非常壮观。

洪范池

  洪范池(又名龙池),位于平阴县城西南部洪范池镇。池名取自《尚书·洪范》篇。据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代“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

  洪范池泉池为正方形,每边长7.1米,水深约6米。泉水涌溢而出,水面清澈平稳如镜,四季长流不息,涌水量每日约1000立方米。由于泉水上涌而富有浮力,将硬币投放水面上,久久不会下沉,“洪范浮金”便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之一。

  洪范池周围有供游人赏泉的回台,回台内有雕刻精细的立雕坐狮望柱和花卉栏板构成的石栏护围。池北一石桥横跨水渠上。池的南侧外壁上,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探出,水从龙嘴里喷吐而出,飞珠溅玉。龙头正上方镌有“龙池”两个大字。

书院泉

书院泉又名“东流泉”,位于平阴县洪范池乡书院村,西北距洪范1公里许。明朝,中丞刘隅曾在此建书院,故此泉名“书院泉”。此泉常年涌流,水势颇佳,是洪范池泉群中涌量最大的一泉,涌水量达每日1万余立方米。昔日,泉北侧有“洪福寺”,相传系唐代洛阳白马高僧清真、悟明、惠僧、圆僧创建。现仅存遗址及明朝万历年间《东流泉》诗碑两座。

扈  

  扈泉位于平阴县洪范池乡以南,距洪范池约1公里,在书院村迤南扈山坳,泉西为张海村,因北临古扈城遗址而得名。扈山坳在云翠山山阴,峭壁陡立。山坳西壁下端,天然溶洞幽深莫测。扈泉便从这洞中涌出,汇成深潭。平时细水长流,盛水时期,洞中泉水湍激如注,经过小石潭,跌下山谷,形成飞流瀑布。触岩抵石,声传数里。岩壁悬有古柏,石隙挤出青条。古人将此处景物称为“扈泉涌碧”,列为东阿八景之一。如今,南壁悬崖上,仍镌刻着明代内阁大学士于慎行书写的“扈泉涌碧”四个朱红大字。

日月泉

日月泉位于平阴县洪范南2公里左右的云翠山顶,元代“南天观”遗址处。遗址北侧有“回阳洞”,又称“长春洞”。洞口朝北,洞内南壁下有一清泉,涓涓细流,跌进石凿圆形、半圆形如同日月形状的泉池中。泉水甘洌,水面距井口不到半米,久旱不涸,久雨不涨。昔日观内道士,即于此泉汲水烹茶为饮。这里尚有百年高龄的杏树、大果榆等。苍松翠柏,影接荫连。观内玉皇阁、蓬莱阁、凭虚阁、长春阁等建筑尚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