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荔波布依族傩戏

 民族地志 2013-06-26

□文/图 何羡坤

  荔波布依族人口近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7万人的62%。全县17个乡镇有16个乡镇居住着布依族,据史书记载,布依族是百越民族“洛越”一支,居住荔波一千年以上,是典型的世居其地的主体民族。看布依古风,赏百越遗韵,荔波真是布依文化的一块净地,其中的布依傩戏,是布依族先民几千年来创造的戏剧珍品,它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依傩戏唱本,即布依傩书,被文化部定名为“布依文古籍”,其中清代10册唱本,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下面,根据我的研究与调查,略叙荔波布依族傩戏的起源与分布,内容与价值,对傩戏研究衍生的论点,不揣浅陋,分述如下,供有志研究荔波民族文化的仁人志士参考。
  荔波布依傩戏起源与分布
  据乡村田野调查布依先生,傩戏从唐宋时期在荔波流传至今。而从搜集上来进入县级档案馆500多册的布依傩书来看,残存的也只是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清代文本。现仍有4000多册傩书(傩戏唱本)散落乡村未能收上来,因此,更古老文本的出现,也有可能。但经费严重缺乏,是无法收集上来的原因。
  从布依先生解说傩戏起源,认为傩戏起源于布依族人民“无子求子,有子求福”的还愿活动,反映了荔波布依族百姓在古代云高高原严酷生存环境下,对生命延续的渴求,对后代繁衍的渴望,通过戏剧表达出强烈的族群壮大的愿望,这是一般的最普遍的对傩戏起源的阐释。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对于荔波傩戏唱本,全部用布依话唱念,感到很新奇,布依族竟然有书、戏、唱、念全用本民族语言的,就涉入其中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一大跳,看后我认为:布依傩戏不只是一般的戏剧活动,其中所唱念的内容,包含有天地开创、人类起源的布依神话传说,有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故事讲唱,有24个独立成章的剧目,有荔波本土的故事,也有引进汉族故事,但均变成了布依语唱念的本土化戏剧了。我感到布依傩戏的起源,应在唐宋年间就扎根荔波,虽经历代波折特别是“文革”的破“四旧”摧残,但今天还在荔波民间流传使用,说明它历经风雨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它可不是一般的还愿戏剧活动,而是荔波布依族人民用戏剧这种载体,追述记录本民族远古历史,彰显忠、孝、礼、义、仁、智、信的古风,表达渴望子孙发达、民族兴旺的诉求。当然其中也有神仙迷信、鬼神法术的一些糟粕,与唯物主义相违背的东西,是我们在研究中应该摒弃的。
  布依傩戏分布:解放前荔波各乡镇都有傩戏活动,比如翁昂乡就有七支傩戏队伍,还到广西贵州邻近的县乡去表演。改革开放后,被“文革”摧残的逐渐恢复,但又受外出打工、强势文化的冲击,目前,荔波主要在翁昂乡、驾欧乡、洞塘乡、甲良镇、播尧乡有傩戏活动。能读懂傩书、能表演的布依先生也只有30多人了。
  荔波布依傩戏内容与传承
  傩戏来源于古代的傩祭、民俗祭礼。傩祭源于古代的图腾崇拜,发展于古代的原始宗教仪式,史料记载傩戏出现距今已有2千多年。荔波布依傩戏,产生于唐宋年间,是布依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综合体,在表演傩戏中,有对原始生命的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有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奇异的傩面具,夸张的舞蹈动作,原始的服饰、旋律悠扬的唱腔,配上各种民族乐器和道具,表现了布依人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欲望,涉及布依族的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曲等的创造与认识。
  在布依群众中,称傩戏为“桥”(大桥或小桥),觉巩寨索村傩书先生称之为“陶”。
  布依傩戏,演出时间“小桥”1—3天,“大桥”3—13天。傩戏活动分为坛内祭祀和坛外戏剧。
  坛内由傩书先生唱念,并挂36路神像画案,代表布依族信奉的36路神仙。唱的内容包括有万岁天尊圣母、花林、托生、六乔、沙罗、三界公爷、三元、师公、师傅、社王、三祖、孤独等神灵,每个神灵都有相应一张木刻面具。
  坛外戏剧也由傩书先生表演,剧目有《蒙官断案》、《瑶伙计打山》、《龙公卖牌》、《杨家将》、《朱买臣卖柴》、《文龙妻等夫》、《丁兰雕偶敬爷娘》、《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汉朋妻龙女》、《董萱公而忘家》、《孟宗哭冬笋》、《董永卖身葬父》、《王祥打鱼救母娘》、《贡经双女孝父》、《大灾杀子救母亲》等。
布依傩戏及其唱本(布依傩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是人们认识布依族的范本。
  历史价值:傩书是布依族古老的典籍,全部使用布依语言说唱,剧本用布依古文字抄录,在布依族地区广泛流传。其内容记录了布依人民对天地开创、人类起源的传说。如傩书开篇,就先讲洪水滔天,葫芦兄妹结婚,繁衍人类;又演唱射落天上十二太阳,挽救人间干旱之灾,表现了布依族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远古历史。第二篇讲到万岁天尊圣母,布依族认为她是天下人类的母亲,她保护人类不受牛鬼蛇神洪水猛兽的侵害,她是人类繁衍子孙幸福生活的源泉,她是傩书中人类第一个保护神,是布依傩戏中最崇敬的女神!从历史角度观察,她应该是布依族远古母系社会,以女性为尊的体现。
  布依傩戏《蒙官断案》剧目中,蒙官是个县官,该剧表现了荔波唐宋元明土司社会,在唐宋时期,荔波是个羁縻州,由荔波酋长统治,据《宋史》载,唐宋荔波酋长为蒙姓。据县志载,元明荔波土司为蒙、皮、雷三姓。这些记载,体现了布依傩戏与国家正史,二者对荔波古代史相互印证之处。
  思想价值:傩书是代代传承的文化典籍,它是研究布依族族群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的民族古籍,对揭开布依族族群心理,了解布依族自然观和世界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化价值:布依傩书是布依古文字的载体,它保存了久远的代代传承的民族语言资料。
  布依傩书以布依族人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蒙官断案》,完全通过剧中人的对话来反映故事情节,是布依族最早的话剧。剧中无一句念唱,只有对白,这在傩戏中非常奇特,在中国文艺界多数人认为话剧是一个外国传入的外来剧种!中国古代没有。荔波布依古代傩戏《蒙官断案》,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她却是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话剧,说明话剧存在于古代的中国民间,该剧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在布依傩戏活动中,集诗、歌、舞、话剧于一身,36张傩画表现了布依族的精美绘画,戏中乐器有大鼓、马锣、大钵、小钵、包锣、小巧、点子、大号、唢呐等。穿着傩戏戏服,脸戴10多种木刻彩绘面具,唱着24个剧目,是音律优美、和谐押韵的布依语诗歌,配有夸张的舞蹈动作,它保存了原始的布依族民间乐器、木刻艺术和绘画。
  以布依傩戏为载体,渗透了布依族人的语言、文字、观念、价值取向,它深层次地透视荔波布依族远古文化基因。
  布依傩戏研究衍生的文化
  研究布依傩戏,就涉及与傩戏有关的傩书,以及用布依话表演的戏剧语言和书中文字。经采访和旁听布依先生的“做桥”活动,得出几个论点:
  (1)布依族语言保存了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的古老语音,它与云南傣族、广西壮族、海南黎族,以及更远的泰国,越南的语言,保持着亲缘的部分语言交集。从语言数千年传承不变的例子,再从生理特征(体重大小、骨骼巨细,身长高矮)来考察,证明布依族是百越民族的后裔。
  (2)通过阅读布依族傩书,水族水书,壮族经书,海南黎族古籍的记录,以及4个民族的文字先生的现身说法,这4个民族共同敬奉一个神——布洛陀。说明古代百越民族生活在长长的珠江流域中,有一位各族共同尊崇的人文始祖。
  (3)傩书中的布依先生自创字,我们在四本古籍中就有300多字,制成《布依族古文字表》申报,得到文化部认可,确认为第二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申报成功的少数民族文字品种。
  笔者在考察文字起源时,很多重要论著认为,全世界只有七大文字,其中拉丁字母被使用为本国拼音字母的占全球国家的一半,其次是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广泛被多国应用。这就是说,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一种载体,很多国家语言共同使用一种字母,但它确实是被公认为本国的文字。
  使用象形文字的“汉文化圈”,包括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华侨集散地区,以前的越南,朝鲜,日本以及国内部分少数民族。特别是朝鲜和日本文字,是以方块汉字为基础,逐步变异和突破的。而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字和荔波水族文字,仍然处在象形文字阶段,但还是离不开汉文化的象形文字圈内,它以汉字“六书”中的象形为其造字方法,形似而音义不同,同源而异流,与汉字分离应为秦汉以前。布依族文字是自创字与借用汉字的统一体,自创字大家没有异议,但借用汉字,却有很多非议,认为文字必须是自创,才能称之为民族文字,这是最大误解。如前举例,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使用同一字母拼写本国文字,难道就不算文字了吗?布依文字也是借用方块汉字之形,但其读音不同,其义更是迥然不同。构成一个字,要从音、形、义全面考察,可以得出结论:傩戏唱本中的布依族文字,只存在布依族的读音和意义,语法结构也是英语一样的倒装句式,与汉语语法不同,但字形确实是“方块字”,是从汉语中分化出来的,这种分化应在正楷字成熟的唐宋时期,经过历代布依先生总结、使用、提炼,加工,形成一种变异的可以记录布依族语言的文字。
  如果从时间段划分,水族文字和东巴文字是最早借用汉文化圈的象形造字法,而且分离时间最早、固守象形文字时间最长的两种文字。布依古文字和古壮字均有自创字,同属汉文化圈的“方块字”,其形相似,但音、义、语法已经产生变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字现象。日本朝鲜始于汉文化圈的方块文字,后来增添新的元素,文字的音形义得到彻底的突破。上述三个阶段的六种文字,同属汉文化圈的文字衍生产品,形成了六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字品种,代表了汉文字圈的三个特别文字类型。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荔波是布依族文化的一块净土,首先布依话是主流话语,是布依族日常通用交际的主要语言,这是布依族最重要的特征。其次是布依傩戏,全用布依族语言来演唱,道具服装民乐雕刻保存了本民族特点。三是布依民歌,全用布依土话,沿用古老三个曲调演唱,保存了原始风貌。四是民居“吊脚楼”比比皆是,爱山敬水,聚族而居,固守了民居风格的最后家园。随着布依傩戏研究的深入,布依族文化会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尊崇和知晓,民族文化瑰宝将为促进地区文化大繁荣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布依傩戏祭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