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因爱情结婚的只有25%

 云中公子 2013-06-27

近期,上海社科院对全国6000多名被访者做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因爱情而结合的只占1/4多一点强。而在维系夫妻关系方面,承认自己为子女而维持婚姻的比例最高,达58.2%。没有爱情,为什么要走进婚姻?死守无爱婚姻,对孩子真的有好处吗?

1中国因爱情结婚的只有25%

2婚姻交易市场:现实挤压爱情

3无爱婚姻真的是保护孩子吗

如今大家都是自由恋爱,但现实情况是,“门当户对”的思想相比以往却有增无减。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妥协,背离爱情,走入所谓的可以“相扶到老”的婚姻。但这种婚姻,真的值得羡慕吗?

调查:中国因爱情结婚的只有25%

没有爱,为什么要结婚?(网络图片)

近期,上海社科院对全国6000多名被访者做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因爱情而结合的只占1/4多一点强。两性因“爱到极点,无法自控”而结成连理的仅占2%,56.5%的恋人在婚前“和睦相处,互有好感”,而“出于无奈,勉强结合”和“互不熟识,无感情可言”的占16.6%。

而在维系夫妻关系方面,承认自己为子女而维持婚姻的比例最高,达58.2%;爱情因素次之,为44.5 %;道德、良心占第三位,达39.9%;经济因素为第四位,占21.9%。

婚姻交易市场:现实挤压爱情的产物

被现实“挤压”的爱情

在北京、上海、杭州、鞍山等城市,都有一些特殊的公园,承载着两代人的人生大事。这就是“白发相亲角”,50后、60后父母为主体的“交易市场”,他们的“商品”则是自己的儿女——70后、80后和90后。而且,这些家长为子女筛选的“结婚候选人”,都是在同一社会阶层、经济水平持平的,这被称为“阶层内婚”。“通婚圈”的存在其实并不新鲜,过去就有门当户对的说法。这个所谓的通婚圈,不过是门当户对的最新翻版——人们还是有着明显的门第之见。

如果从婚恋的角度看,一个指标就是,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另一半,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不必考虑他人的目光,不用在意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只要真的有感情。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门当户对的观念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小众。人们在择偶时,依然在自己所中意的圈内选择,不肯“吃亏”的心态弥漫在家长和择偶者心中。这似乎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无奈。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坚持一个与感情没有直接关系的“通婚圈”?难道,父母不知道婚姻不是一次交易?难道,想过婚姻生活的男男女女不知道婚姻不是条件的堆积?其实,他们都知道,他们都清楚。但同时,他们也知道,如果关于婚姻的幻想不能在现实落地,一切都是奢谈。

现在看来,这个现实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也取决于权利与机会的均等——每个人的社会保障是否相同,每个人是否拥有公平的机会,每个人是否可以以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每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的家庭。如果,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通过自己证明自己,通过努力实现个人命运的改变,则个人的成功和未来就是一种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显然会让人们缺少信心和勇气去作出不顾及现实的判断。这就是“通婚圈”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自由追求另一半的机会。但这种机会到底靠什么来保证?显然不能靠空洞的口号,不能靠敢爱就爱的虚无的励志,而是靠权利和制度,靠它们让一个人拥有信心和未来。否则,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封闭的圈子中,如果这个圈子不是婚姻市场上最青睐的“通婚圈”,他们自然缺乏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看,“通婚圈”不过是基于现实的一种选择,是被无奈现实挤压出的理性产物。

死守无爱婚姻,真的是保护孩子吗?

无爱的婚姻真的对孩子好吗?

有人把婚姻比作一家股份公司,男女双方各持50%的原始股合作经营。但小到生活上的细枝末节,大到股东的价值观迥异,都可能导致公司经营不善,出现亏损、坏账,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但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即使被摧残得伤痕累累甚至体无完肤,很多人也不愿意脱去婚姻这件千疮百孔的外衣,有些人是为了保持面子,有些人认为婚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但大部分的人选择坚持的理由,是为了孩子。他们认为保持婚姻的完整性,是对孩子最高的爱和最大的保护。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死守无爱婚姻,真的保护好孩子了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听听专家的意见,或许你还能找到生活的另一面。

故事:孩子希望我们不要离婚

张丽今年37岁,虽然生在农村,却天生丽质。1990年中专毕业后到广州一家集体企业做保管,当时有不少追求者,当中一位个体小老板赵某热情地追求她,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因父母的极力反对,这段感情只持续了一年多。

后来,父亲的朋友把邻村村长的儿子秦某介绍给张丽。张丽从心底不愿嫁给他,可是在父母和介绍人的“撮合下”,张丽只好勉强答应,两人从相识到结婚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结婚后,秦某经常酗酒,夜不归宿,两人的争吵越来越多。这样的生活过了将近6年,张丽提出离婚,离婚后儿子判给了张丽。

离婚后秦某想念儿子,数次跑到幼儿园偷偷把儿子接走,儿子和爸爸的感情越来越深,张丽有所感动。后来在亲朋好友的撮合下,分开三年后两人又复婚了。可是复婚不到半年秦某又开始酗酒,经常喝的醉醺醺地回家。前段时间,秦某喝得东倒西歪回家打开电视,声音十分吵闹,张丽说了几句,他竟然用椅子把茶几砸碎了,邻居来劝说都被他打跑了。张女士欲再次离婚,可是儿子已经懂事,跪在妈妈面前泪流满面:“不要和爸爸离婚,没有爸爸的孩子遭人欺负。”“我和丈夫一点共同语言都没有,可又不想伤害儿子。”张女士说。

“我现在左右为难,和丈夫真的没有共同语言了,可孩子又想有个完整的家,我该怎么办啊。”张女士无措而发出这样的求助。

点评:父母的婚姻模式会成为孩子的模板

胡慎之:极视智库专家,广州市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父母的婚姻模式,终将成为孩子婚姻的模板,这似乎像一个魔咒一般,也将成一个轮回。张丽的痛苦,是要牺牲自己,成就孩子的愿望,只是,这样的痛苦,或许换来的不一定是要的结果。有爱的家庭,才是孩子学习爱的能力的基础。充满仇恨,敌对的家庭,给孩子带去的,只能是愧疚和不安。妈妈的眼泪,是流到儿子的心里的。

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是你内心要的方式。大爱,就是牺牲自己,满足别人的;而婚姻关系中,牺牲自己,去满足他人的需要,似乎也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大爱”吧。一个为孩子而承受痛苦的母亲或者父亲,总能博得一些同情心泛滥者几滴不值钱的眼泪,和一些同情的话语的。这在中国“评价价值”的文化中,已深深植入人的潜意识里,不愿自拔。

所以,一对敌对的夫妻,怎么可能有能力为孩子着想呢?假如真的为孩子着想,为什么不去尝试着解决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呢?哪怕自己没办法,那也可以寻找专业帮助。实在不行,相忘于江湖,拆散一对怨偶,成就两对爱侣,也是好的。最起码,孩子可以见到放松的父亲或者母亲,不需要在父母争吵时躲在角落里默默哭泣和被恐惧包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