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罪”到“囧”

 啸海楼 2013-06-27

从“罪”到“囧”

—— 从帝王名讳说开去

李铎 今天 09:35

宋代最有才学的皇帝当属宋太宗赵光义,他留下的诗作比风流才帝宋徽宗还多。《宋史》记载,赵光义随父打仗,每攻下一城,他不要金银财宝,只要图书,到手后便不放手,“由是工文业,多艺能”。他家原非帝王之家,他的名字也顺着哥哥宋太祖赵匡胤而叫赵匡乂。后来哥哥当了皇帝,他要避兄讳,哥哥便赐名给他,叫赵光义。再后来,他当了皇帝,这回轮到别人避他的讳了。

避帝王名讳是中国传统。清顺治帝没有避讳,顺治帝名“福临”,他诏告天下,说不可因朕一人而使天下人无福。其实,顺治帝是耍了滑头卖了个人情。他的先祖就没有避讳这一说,再者,他的名是音译的,避不避根本没有意义。不过他的后代继承了汉人的恶习,也讲究避讳起来。

如果宋太宗赵光义也要求天下避讳,那么便会从此天下无光,人间无义,这成了什么世道。所以赵光义选择主动避让,宣布改名。将名字改成大家平时都不怎么用的“炅”字,这是个会意字,从“日”从“火”,光明的意思。如果有人不小心犯了讳,官员可能丢官,若是仇人多,便会借机置之于死地。一般老百姓,则是打板子。赵光义选这么个冷字,官员不会一天到晚盯着别人嘴看他犯没犯讳,省点心思为民服务;老百姓的屁股少挨板子,会多点时间从事生产。这皇帝当得真辛苦,名字也不安生,一改再改,先是避别人,现在该别人避他了,他却选择了主动避让。

赵光义比较能体察百姓之苦,也能发现官员中的人才。他即位后的第五年,有个二十三岁的苏易简参加殿试,他钦点为状元,而且仅五年就将苏易简提升至知制诰。他与苏易简喝酒,吟诗云“君臣千载逢”,吓得苏易简忙不迭口答“忠考一生心”,表明自己愿像儿子一样效忠皇帝。苏易简也比较会做官,三十岁做到宰相位,淳化二年,苏易简迁中书舍人,又充承旨,位极人臣,自然要对皇帝有所表示,所以写了《谢过表章》。赵光义读后,为了告诫这位三十多岁就达到巅峰的人,处世为官要更加小心,就写下一篇答批:

“览卿之谢过表章,其辞也深合朕意。卿擢登高级,盛美儒林,败德之名,克先为诫。知非能改于不二,诸事岂假于再三?手札不多,赐苏某。”

这篇五十多字的答批,我想苏易简也不会太当回事,一眼扫过而已。当然如果传旨的人没有走,那另当别论,一定是泪流满面地读。这答批我却读了数遍,我是想看看这五十多字里有没有什么语病呀,用词不当呀,或者不得体的话呀,没有找到,可以说是十分完美。可是第二天,赵光义发一急件,叫做《赐苏易简札子》,说自己用错了字,全文是:“昨日赐卿批答匆速,今日始捻旧本子看,误使一‘辞’字,卿改却着。”

怎么用了个“辞”就错了呢?我们用现代汉语来分析一下,原来的主语是“辞”,即谢过表章的辞,深合朕意;现在将“辞”字删掉,就是谢过表章本身合朕意,可是谢过表章本身也是由“辞”构成的。“辞”合意,表章自然也合意,表章合意,首先要辞合意。难道是嫌自己的语言不够简炼,不简炼即是啰嗦,可是你再专写一封信不是更啰嗦吗?别人改了,叫做私改圣旨,大罪,所以还要永远附上这封札了以证明非私改,还要粘牢了。为一“辞”字,值得动如此大的干戈吗?

后来发现,这“辞”字有问题。

“辞”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注意,虽然现在写作“辛”,而实际上是“?”)。这个“?”,原本是个象形字,是一种工具,古代人犯了罪,要在身上留下记号,就用这“?”来刺。不过也有人说这字是会意字,上面是“上”,下面是“干”,是犯上的意思。不管如何解说,这个字都指向今天的“罪”字。“??”就是“乱”,古代有些字,往往指相对的一对概念,如“沽”,既是“买”又是“卖”。这“乱”既指“治”又指“乱”,这里是“治”、“治理”的意思,与“?”合在一起,便是“治理犯罪”,所以《说文解字》解释“辞”为“讼也”,解释“?”为“罪也”。明白了吧?这个字不吉祥!古代皇帝最怕有人犯罪,自己更是不肯与“罪”搭上边。

说起“罪”字,最初就写作“?”,后来为了更明确,便在上面加个“自”字,成为会意字“辠”。这个字有趣,上面的“自”是“鼻子”,下面是刑具,也就是在鼻子上留下犯罪的记録。可是,有人看到这个字不高兴了,谁?秦始皇。秦始皇不像自己的先辈,称个王也就罢了,他非要连带着将三皇五帝全揽在自己身上,所以称“皇帝”。

当了皇帝的秦始皇,左看看“辠”字右看看“辠”字,怎么是“皇”字和“帝”字的头呢?如果那时有人出字谜,可以制谜面为“皇帝的头”,打一字,谜底就是“辠”字。不行,必须改。因此他下令废了“辠”字,将另一个不相干的字“罪”拉来充当替罪羊。这个“罪”,本来是形声字,从“网”从“非”,是捕鱼用的竹网。经这一改,竟变成了会意字,上面是“网”,下面是“横眉冷对”,意在谁敢对我“横眉冷对”,我就把他网起来,他自然就是罪犯。

到了汉代,汉儒们最恨秦始皇,所以不听他的,依然使用“辠”字,可是时间久了,尤其是如果用草书来写,“辠”字简直就是皇帝二字,没人敢拿皇帝开玩笑,所以,渐渐废了“辠”。

本来,文字也像生物一样,是不断进化的,不断发展的,有新字出现,有旧字废掉。可是人为的、违背文字发展规律、奋其私智而改字的,秦始皇是第一人,但不是最后一人。

再回到赵光义,他为了让天下有光,人间有义,自己改用“炅”做名字,这字的字义前面已经说过,是“光明”,读作jiǒnɡ。可是还有一个字,也读作jiǒnɡ,也是光明的意思,而且更常用于人名的,他为什么没有用?因为那个字不好看,那就是今天颇流行的“囧”。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交流时,为了更直观地表情达意,也为了幽默,开始使用一些标点符号,如冒号加个右括号,表示微笑,冒号加个左括号表示伤心。这种组合曾经狠狠流行过一把。

后来,做网站的人,干脆制作一套表情符号来供人们选择,也就是小黄圆圈中画上眼眉,用来表示喜、怒、哀、乐、窘等等。这个“窘”,就是窘迫的意思。后来有人发现,汉字也有此功能,“囧”太像表示“窘”的表情符号,而且还读音还一样,便像秦始皇那样,强行拿来,剥夺其本来的“光明”义,让它作“窘”字解,便有了“囧吧”,有了《人在囧途》。文字法也拿它没办法,法不治众,况且给它定什么“罪”呢?

(责任编辑:余江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