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镜鹦哥

 我爱图书馆110 2013-06-27

眼镜鹦哥

百科名片

眼镜鹦哥  
眼镜鹦哥
眼镜鹦哥(学名:Forpus conspicillatus)是一种小鹦鹉,体羽主要是绿色,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晚成雏。主要栖息在干燥的林地,如荆棘灌木丛、落叶性森林、香蕉与芒果园等从海平线至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繁殖期外通常4~10只左右成群活动,在觅食区有时也会聚集数百只,筑巢于树洞里,通常在1~5月间进入繁殖季,窝卵数约4~6枚,有时一次连续扶养两窝。分布于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
中文学名:眼镜鹦哥
拉丁学名:Forpus conspicillatus
别称:眼镜鹦鹉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鹦形目
科:鹦鹉科
属:Forpus属
种:眼镜鹦哥
亚种: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afresnaye, 1848
英文名称:Spectacled Parrotlet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眼镜鹦哥

眼镜鹦哥(45张)
眼镜鹦哥体长12厘米,体重30克。两性相似,雄鸟有额头黄绿色,延伸到脸颊和喉咙。腹部略显乏味着色,胸部弥漫蓝灰色。环绕眼睛有一圈钴蓝色。翅膀和背部的上半部是深绿色,腰背和臀部紫蓝色,臀部色暗。初级和二级覆羽为紫蓝色,翼下覆羽及翼腕边有条状亮蓝色,紫蓝色仅限于该物种的基调,而辅助色则完全地紫蓝色的。飞行羽的下表面上蓝绿色。尾上覆羽和尾巴是绿色。喙粉白色,腿爪粉红色,虹膜深褐色。[1]
雌鸟整体羽色较暗,相对雄鸟的绿色与蓝色区域均如此。上体明亮,眼部周围是一些翠绿的羽毛,包括腰背和臀部。下体是更黄的绿色。[1]
幼鸟:未成熟的雄幼鸟眼睛周围没有蓝色的包围圈,这个区域是翠绿色的,翼下覆羽为黄绿色,下背部和臀部以及覆羽蓝绿色。雌幼鸟外观上与成鸟相似。[1]

编辑本段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干燥的林地,如荆棘灌木丛、落叶性森林、香蕉与芒果园等从海平线至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2]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繁殖期外通常4~10只左右成群活动,在觅食区有时也会聚集数百只。天然食物有种子、浆果、水果、仙人掌的果实等。在飞行时的呼叫是一片嗡嗡声和叽叽喳喳的声音。[3]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眼镜鹦哥分布图

  眼镜鹦哥分布图[4]

分布于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5]

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繁殖期外通常4-10只左右成群活动,在觅食区有时也会聚集数百只,筑巢于树洞里,通常在1-5月间进入繁殖季,窝卵数约4-6颗,有时一次连续扶养两窝。
人工繁殖难度不高,建议成对分开繁殖,全年都可繁殖,通常一窝产4-6颗卵,孵化期20-22天,羽毛长成需4-5星期,幼鸟约于10个月后就成熟了,但是至少等到它们近2岁时在让他们繁殖会比较理想。[2]

编辑本段亚种分化

眼镜鹦哥(3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1.
眼镜鹦哥厄瓜多尔亚种
Forpus conspicillatus caucae
2.
眼镜鹦哥指名亚种
Forpus conspicillatus conspicillatus
3.
眼镜鹦哥委内瑞拉亚种
Forpus conspicillatusmetae
[6]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5]

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5]
注:眼镜鹦哥图册网址[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