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额设定50个,目前只招到4人
华龙网讯 (记者张莎)最近,市慈善总会遇上了一件头疼事——为了山区娃娃的教育,总会与爱心企业合作,开出月薪2000元招募应届师范毕业生去重庆“两翼”地区的山区支教两年。可十多天来,走了3所高校,只招到4名志愿者。6月26日,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陈夷茁委托记者发出招募通知,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把好事做好。
陈夷茁介绍,支教计划由市慈善总会与融汇集团合作,从2013年起至2014年,每年从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3所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募50名慈善支教志愿者,到受援县指定的乡村小学,执教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连续完成两学年的教学计划。
“照理说,志愿者支教的报酬不算低,工资每月2000元,‘五险’一年350元,交通补贴300元,年底还有表彰和奖励。”然而,让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没有想到的是,对此感兴趣的应届毕业生少得可怜。
从6月13日起,工作人员在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等候了两天,无一人前来报名。
6月20日,工作人员又来到万州三峡学院,情况稍好——报名的有16人,可惜随着面试启动,人员开始锐减,最终敲定去支教的只有4人。
为何大学生们不愿去支教呢?陈夷茁分析可能有3点原因:一是山区条件简陋、艰苦,大学生怕吃不下这份苦;二是担心支教后,错过更好的工作机会;三是担心支教结束后的未来。
“其实,支教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可怕。相反,两年支教将让他们的人生得到升华。”陈夷茁说,除了考虑到山区娃娃的教育,两年时间对老师的成长也是最有利的,应届师范生通过这两年的努力,不仅本身的能力会大大提高,更有助于年轻人认识农村、感受贫困、学会感恩。
6月26日,当记者电话连线确定参加支教计划的万州三峡学院语文教育系应届师范生向军时,他不假思索地说:“我是从大山里考出来的,深知山里娃对知识多么渴求,所以我决定去支教。”
向军今年21岁。据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透露,他是本次报名中意志最坚定的一个。
“看到市慈善总会的活动启事后,我大喊了一声‘太巧了’——前几天还在和同学商量,想去西藏支教。”向军说,他来自奉节县吐祥镇龙河村,上有高龄祖父母,下有一个读初三的弟弟。由于家境拮据,2011年考入万州三峡学院语文教育系后,向军没用过家里一分钱,全靠自己勤工俭学凑齐了8000元学费。
从山里娃成长为大学生,向军有切身体会。他认为,乡村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不在硬件上,而是在软件上,比如优秀的教师。“教师是教育的灵魂,目前,我已经拿到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随时都可以出发!”(记者 张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