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能复制全世界?

 罗山书斋 2013-06-28

这里的人们擅长各种复制

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小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令小镇惊讶不已的是,在中国南方广东省有一座秘密建造起来的哈尔施塔特的复制品。一切都与原件一模一样:教堂、广场、木质房屋。

  • 一切与原件一模一样

    中国的“哈尔施塔特”不过是其无数西方建筑艺术仿造品中的一件。在杭州郊外有一座仿造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与巴黎的真铁塔几乎一样大小,此外还有一座白宫;一座代表着法国路易十三时代的地标性建筑“拉斐特城堡”坐落于北京市郊;上海也开发了一块以风车为标志的荷兰风情小镇。(哥伦比亚《一周》周刊网站)[详细]

    一切与原件一模一样
  • “谁偷得快,谁就是原创。”

    “十年前,世界还不知道中国车,后来忽然像决堤一样,中国出现大量的仿制车型。长城仿日产,力帆仿丰田,奇瑞仿雪佛兰。中国人仿制的不仅有普及车型,还包括高档车。比起花费几十年来创立和经营本国品牌,剽窃他人的品牌来得更简单。我并不以此为荣,但我们生活在技术间谍时代。谁偷得快,谁就是原创。起初中国生产的汽车质量吓人,现在中国人学会了造汽车。如今非洲和亚洲的大多数汽车产自中国。许多人想买一辆价格仅相当于一辆自行车的假丰田车。”(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详细]

  • “我们的手很巧”

    “请看这款手机,这是最新款诺基亚的仿制品。这里到处都可以买到仿苹果手机。真机卖700美元,中国仿制品卖200美元。这是新秀丽的箱包,同真品按一比一的比例仿制,绝对以假乱真。旁边是香奈儿和路易威登的女包,样式与真品完全一样,价格只有十分之一。楼上是等离子和液晶电视,100美元一台,都是旁边的村子昨天组装好的。只要出现一款新的电子产品,不出两周,中国就会生产出仿制品,而且质量上乘。”来自深圳的35岁赵姓商人滔滔不绝。 穿行于著名的罗湖市场,在这座五层大楼里可以买到任何商品,“甚至是五角大楼的秘密图纸,”来自深圳的35岁赵姓商人开起了玩笑。他说:“我们的脑子不好使,但我们的手很巧。用别人的创意来快速挣钱——这么做更省事。”作者在一台仿冒的松下冰箱前停住脚步。赵先生说:“这台冰箱可以迅速制冷。还可以演奏音乐,这可是日本原装产品没有的功能。”(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详细]

外界对此褒贬不一

虽然有些人认为建筑“山寨”是在向大国致敬,但博斯克却认为恰恰相反,“当他们建造起一座埃菲尔铁塔时,并不是在为法国而庆祝,而是为中国。他们是在说:我们有如此多的钱和智慧可以复制西方建筑”。

  • 有些仿造建筑注定是败笔

    目前西式仿造建筑在中国各地拔地而起,最受欢迎的是欧洲风格。但有些仿造建筑注定是败笔。上海赋予新城区欧洲小镇风貌的计划就宣告失败。安亭新镇就是应这一计划而修建的小镇,它以德国建筑风格建造,非常环保,有教堂、市场广场和喷泉。上海泰晤士小镇则是该计划的英国版本。(奥地利《标准报》)[详细]

  • 没有灵魂的建筑就是一堆垃圾

    现在在中国对这种克隆建筑的批评越来越多。《中华工商时报》谴责道:“正如没有灵魂的建筑就是一堆垃圾一样,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小镇的克隆又算什么呢?”另一家媒体写道,“学习外国建筑艺术是好事,但只抄袭就不好了”。中国的60万个村庄中只有5000个还拥有宝贵的传统建筑,“我们为什么不维护和修缮它们呢?”(奥地利《标准报》)[详细]

    没有灵魂的建筑就是一堆垃圾
  • 权威和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家杰克·卡尔森认为,对仿造的迷恋具有历史渊源。他在发表于《外交政策》双月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要求工匠们按真实比例为其复制出所有被他征服的诸侯国的宫殿。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被仿造的那些建筑和住宅区是权威和影响力的一种体现。(哥伦比亚《一周》周刊网站)[详细]

  • 中国的创新跟西方的模式不完全一样,后者致力于拿出全新的发明,比如互联网或苹果的iPhone手机。佐治亚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说,中国则致力于逐步改进现有技术,主要是电子产品领域的技术。(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详细]

  • 中国仿造对西方企业未必是灾难

    对中国公司和个人来说,仿造具有不只是削弱西方竞争者的不可抵挡的好处。许多中国人通过仿造其他地方生产的原创商品获取了有价值的设计和制造技能。这样仿造的结果是买得起的产品和服务,让数以百万计中国人能够享受消费社会的产品。盗版创造的价值推动了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壮大。对销售真品的西方公司来说,中国的中产阶级代表一个巨大的潜在新客户群。(美国《外交》双月刊)[详细]

中国人为何缺乏创新精神

中国大多数新建企业不是由设计师和艺术家创办的,而是由一些缺乏创新精神、对产品没有新想法或新设计的工程师创建的。山寨方式至少眼下能够奏效,因为它大大加快了进入市场的时间。

中国人为何缺乏创新精神
  • 创新热情在学生时代就被抹杀了

    徐小平通过讲述两个人的故事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第一个是生活在加拿大的一名男孩,他对电脑编程具有很大热情,父母也鼓励他开发自己的潜能。这名男孩一直在做一些令人惊奇的事情并创办了一家有价值的技术公司。第二个是一名中国男孩。他也对电脑编程具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还发明了一些连苹果公司可能都会采用的东西。但是,他的父母却要他不要沉溺于此,而应该将精力集中在准备高考上。经过了多年耗人的复习准备,他编程的热情丧失殆尽,最终成为一家大公司的雇员。 尽管中国在制造业和建筑业方面获得显著成功,但该国还远没有达到引领世界创新的地步。要想创新,就必须具备挑战现状的能力。但是和美国人不同,中国人从小并没有被教育或鼓励挑战现状,他们刚刚明白挑战现状的重要性。(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详细]

  • 缺乏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直觉

    徐小平认为,中国人这种竞相被人接纳的传统思维模式,而不是激发人的自然好奇心和热情的思维方式,阻碍了中国人真正开发自己的潜力。即使是中国许多新兴的技术公司及其产品和服务也缺少一种“灵魂”。例如,与其说乔布斯是一名工程师,倒不如说是一名艺术家。乔布斯认为,他的产品需要一种个性,需要激发人的热情。徐小平说,中国人缺乏的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直觉。这就是中国在今后二三十年出不了乔布斯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中国人热衷于山寨的部分原因。(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详细]

  • 信任缺失阻碍中国创新能力

    中国人擅长仿制,但他们永远发明不出哪怕是呼啦圈这样简单的东西。人们被告知,他们的DNA中没有创新能力,他们死板的教育体系强化了这种倾向。令作者不解的是:一个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的民族,怎么会突然变得只会组装iPod了呢?抑或中国今天所欠缺的不是创新文化,而是某种更基本的东西:信任。(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详细]

中国能够在今后30年中加快经济过渡并战胜贫困,因此将中国在今后20年变成一个更具创新精神的国家似乎也是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