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间接路线

 昵称116320 2013-06-28
间接路线”理论是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提出的。他在其名著《战略论》的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他认为,"严格讲起来,战略的历史也就是间接路线的使用和演变的纪录。"因此,作者把其军事战略理论称为"间接路线"理论。这种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使战斗行动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原则,是避免从下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作者认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因此,在战争和战役中,应避免同敌人作直接的硬拼,而要道德使用各种手段,力求出其不意地震撼敌人,使其受到奇袭,在物质上遭受损失,在精神上丧失平衡,然后再视情况实施进攻。 “间接路线”战略的要旨是,尽量减少战斗行动,避免正面强攻,要首先使用各种手段,出奇不意地震憾敌人,然后再行进攻。

    径情直遂,率性行事,往往难以达到目的,而沿着“间接路线”出击,迂回曲折,出敌不意,则常能收到奇效。战略上最漫长迂回之路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之径   
“心理谋略”是“间接路线”谋略中常用之术。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心”即是打击所谓“阿喀琉斯的脚踵”?穴出自希腊神话,意为致命弱点或薄弱环节?雪。注重攻击敌方的“精神目标”,这是“间接路线”谋略的一个要旨。列宁说得好,最合理的战略是待到敌人在精神上已涣散后再予以致命的一击。因此,战略家的高明即在于着眼于在精神上“瘫痪”对手,真正的战争应早在军事行动开始前就已进行。“心理谋略”不求一时之功,而是志在长远之得。过去美国对苏联长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以求从内部攻破堡垒,即是此种“心理谋略”的具体体现。 

    妙在迂回。“迂回谋略”即是“间接路线”谋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的《军争篇》有言:“以迂为直”。这揭示了“迂回谋略”的本质。韩信的“暗渡陈仓”平定三秦,邓艾的阴平渡险偷袭蜀国,拿破仑的翻越阿尔卑斯山闪击意大利,美英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智胜德军,均采用“迂回谋略”,夺取胜利。大凡迂回之举,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从相反中求相成。声东往往是为了击西,今天的联合可能是旨在明日的对阵,空间上的让步意在时间上的争取,为了更好的一跃有时却需要后退。规则是:它总是“在力量的阴影下”进行的。在力量对比悬殊下的对阵,明智的弱方总是选择“间接路线”谋略,这就是“周旋”术。实施“周旋谋略”,应:不卑不亢,但善用策略;绵里藏针,但以柔为主;不失原则,但重在灵活;虽有硬顶,但巧于软磨;不忘分歧,但强调共识;注意斗争,但斗而不破。在我国历史上,最擅“周旋谋略”的可能当数春秋战国时的郑国子产。郑国是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的小国,为两国必争之地。为在夹缝中求生存,子产把以往的“朝晋暮楚”政策调整为“从晋和楚”路线,利用晋楚势均力敌而又各陷内争的有利形势,执礼相抗,巧于周旋,终为郑国赢得较长时期的和平。

    “间接路线”谋略贵在深谋远虑,尤以“韬晦谋略”最为人所乐道。韬晦也者,无非是暂时隐匿声迹,不自炫露,借以麻痹对手,终求一逞。春秋时期的吴国谋臣伍子胥说,“虑卑其势,将有击也。”道出了“韬晦谋略”的根本。“韬晦谋略”,表现各异。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长达22年的越王勾践;也有学圃种菜,亲自浇灌,欲使曹操误以为其胸无大志的刘备;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念“和平经”,高唱“德国需要40年到50年彻底的和平”,把英国人欺骗到最后一分钟的希特勒。外交家的“韬晦谋略”是为麻痹对手,但也不怕天机泄露,他们懂得人们一个通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但不一定能见舆薪。

    对待外部强权,一味对抗不可取。而一味屈从追随也不可行。需要发挥力量时就要有足够的决心,而应该妥协时就要适度后退。在不同领域、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或合作、或协调、或针锋相对,相互配合,相互借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战略没有灵活性,就可能看不到也把握不住机会,最后带来安全利益的损失。"顺势而为,善乘者胜",这是应对强大威胁的艺术境界。 

    “间接路线”谋略是出奇制胜,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正”与“奇”的关系。《孙子兵法》的《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与“正”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奇”来自“正”,无“正”就难以用“奇”。善出“奇”者不拘泥常法,但最终脱离不了“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