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心裁(64)附子泻心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6-30

附子泻心汤

【原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5)

【组成与用法】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 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功效】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医案】

妊娠恶阻

初诊:2005125日。诸某,28岁,妊娠2个月,近20天进食后56分钟后便恶心,呕吐涎沫、食物及血液,呕吐时食道烧灼疼痛,口淡不欲食,涎冷,喜热食,不欲饮,矢气多,大便正常,寐差,精神萎顿。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胃清肝止呕。

方剂:附子泻心汤合半夏干姜散、桂枝甘草汤。

淡附片6g  制大黄4g  炒黄芩5g  黄连2g  半夏12g  干姜5g  桂枝6g  炙甘草6g,3剂。

二诊:20051210日。呕血已经消除,胃脘冷,舌脉如上。

治法:温胃止呕。

方剂:理中汤合半夏干姜散加味。

党参12g  炒白术10g  干姜6g  炙甘草6g  半夏15g  吴茱萸4g  淡附片6g,3剂。

三诊:20051216日。服药期间,胃脘转暖,呕吐消失,自以为无需服药而停止治疗。昨天又呕吐血液,血量较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12月5日方加吴茱萸3g,3剂。

四诊:20051219日。呕血消失,恶心,进食5分钟即呕吐食物,嗳气,口淡涎冷,喜热饮,饮入上腹部即鸣响不绝。舌尖略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胃清肝,散寒逐饮。

方剂:生姜泻心汤合吴茱萸汤加味。

生姜10片  半夏12g  炒黄芩3g  黄连2g  干姜6g  炙甘草6g  大枣6个  党参12g  吴茱萸5g  砂仁(冲)5g  淡附片6g,4剂。

五诊:20051223日。恶心呕吐、涎冷、上腹部鸣响诸症均消失,嗳气,多饮,饮入亦舒,大便结,每日一解,精神恢复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胃健脾利水。

方剂:猪苓散合橘皮汤加味。

猪苓12g  白术12g  茯苓12g  陈皮12g  生姜5片  吴茱萸5g  淡附片6g,3剂。

六诊:20051229日。恶阻未再发生,胃纳可,精神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改用香砂养胃丸口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附子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的方剂,以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泄热消痞,以附子扶阳固表,因此,这是一张表里同治、寒热共济的方剂。舒驰远说:“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取轻而补取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该案妊娠恶阻食后即吐者,具有火性急迫的特性,呕血则更多是热伤血络的表现;口淡涎冷,喜热食不欲饮,苔白,则又为中寒饮停的现象,故此恶阻并非单纯的热,亦非单纯的寒,而是寒热错杂之证,因此必得寒热两性之药同用,方中肯綮。附子泻心汤中的泻心汤可以清热消痞,安络止血,附子温中散寒,配合半夏干姜散、桂枝甘草汤,更增加其温中降逆的功效,故服药之后呕血即除。虽停药之后呕血复发,而再度用药旋踵即愈。此后呕吐嗳气,口淡涎冷,饮入腹鸣,正符合生姜泻心汤的“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之原旨,改投而收功。

值得一提的是大黄一味,其味苦,性寒,通常用于清泻攻下,仲景用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卓有成效。现代中药药理已经证实其止血的有效成份是大黄酚、大黄素甲醚、α-儿茶精和没食子酸等,单味大黄粉服用,即具有极高的治愈率。《本草纲目》称大黄“妊娠、产后,并勿轻用”,故宜中病即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