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密千年长生不老药

 一寸大海 2013-07-01
长生不老就是人类一直孜孜以求的梦想。传说中的彭祖活了800岁;《圣经》中的亚当活了930岁,130岁时还生了儿子塞特,之后又活了800岁;他的塞特在807岁时还生儿育女,前后活了912岁……为了追求这个梦想,古代的人开始了不懈地努力,尝试着炼“长生不老”的丹、制“长生不老”的药,除了“五石散”,还有不少用中药材炼制的丹药,比如“老奴丸”“打老儿丸”,这些药可不是骗人的方士炼制的,它们甚至得到华佗等名医的认可。

    小小药丸令人疯狂,传闻嘉靖帝为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以处女血炼丹酷虐宫女;仅唐朝因乱服丹药死于非命的皇帝至少有五个……这些中药材炼制的“长生不老药”究竟能不能令人长寿,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家也在探寻另一种长生之路,他们会成功吗?这些似乎都是谜。

    毒药OR长生不老药?

     发现1600年前的长生不老药

     如皋是个有名的长寿之乡,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了去了,据统计,这里的百岁老人多达251名。在当地坊间,流传着一个神秘传说:当年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就派徐福到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仙丹,没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风大浪,找来的长生不老仙丹全撒在了如皋,从此这里的水土有了一种灵气,长寿老人就特别多。

     古人吃的“长生不老药”究竟是什么东西

  这种传说不无道理,因为在中国古代,希望通过服食丹药而长生不老的人特别多,那么真有这种“不老仙丹”吗?发现周刊在探寻这个问题时,意外发现,南京市博物馆就收藏了这种丹丸,从出土至今,鲜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见过它们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从出土至今,不老仙丹从来没有展览过,一直“养”在地库中。

    南京专家考古发现神奇“红色米粒”

  故事要从1965年说起。当时的考古发掘人员在象山的东晋大墓里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东西,它们有米粒大小,通体红艳,看上去直径0.4~0.6厘米,每颗重量也不一,大的有0.468克,小的为0.275克,平均每粒重约0.372克。

  当时一共发现了200多粒这种东西,部分已成粉末,“刚发现的时候,它们放在一个直径约10厘米、圆形的漆盒内,就放在墓主人的头部位置,可见它们对墓主人来说是何等重要。”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介绍说,“古墓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王彬的长女,字丹虎,死的时候58岁,由于终生没嫁人,死后就葬在了父母坟的右边。”

  让考古专家们高兴的是,这一粒粒红艳艳的小丸子虽然已经1600多年了,至今还比较完整,看上去还有几分可爱。只是,它们是什么?是1600年前的水果?还是主人生前最喜欢的药呢?

  对这些只有米粒大小、圆乎乎的小颗粒,考古专家们一时也摸不清它们究竟是什么,因为,这样的宝贝当时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它们不能摸,不能碰,更不能去咬……

    神奇小丸竟然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

  为了解开这些小丸子的身份,有关专家拿了其中三粒,对它们进行化验,最终认定它们就是东晋时期非常流行的“长生不老仙丹”。

  “从墓志看,王丹虎死于东晋升平三年(359年),这个时期正是炼制金丹及士大夫阶层倡导‘服食’盛行的时代。‘服食’就是‘服石’,就是服用一种所谓能长生不老的丹药。”“长生不老仙丹”究竟由什么成分组成?它们是如何炼成的?不要说现代人搞不清楚,就是在东晋,对于那些吃不上仙丹的人来说,也是显得扑朔迷离,加上炼丹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师徒相传,并且严守秘密,这给“不老仙丹”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再次发现不老仙丹是1998年发现高崧家族墓。“1998年6月17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新校区在道路施工中发现一处六朝砖室墓群。在江苏省文化厅及南京市文物局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我们迅速组织考古队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对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这次考古发掘在当年轰动一时,并被列入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王志高回忆说,当时一共发掘了3座砖石墓,砖墓规模较大,全长7米以上,墓葬形制为凸字形单室墓,出土了金器、铜铁、玉石玻璃、琥珀、水晶、陶瓷等文物200余件。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样宝贝让专家们很眼熟,那就是红色的“不老仙丹”,只是和王丹虎墓出土情况不太一样的是,丹药摆在墓主人的手边,在右侧手臂附近,还有一个精致小巧的鎏金带盖银鼎,像是专门用来盛放丹药用的。但是,这些“不老仙丹”由于氧化很快就成了粉末。

  “这说明,在东晋大宅门里的名士们都吃这种小药丸,这种药丸也是秦始皇派人苦苦寻找的长生不老仙丹。”

    “不老仙丹”出土半个世纪为何见者寥寥

  在南京市博物馆《六朝风采》撤展前,记者有幸看到了“不老仙丹”的克隆品。穿过幽静的楼道,在展厅二楼青瓷莲花尊的后面,一粒粒如米粒大小的颗粒状物体藏在一个小玻璃盒子里,虽然灯光偏暗,但它们看上去相当鲜艳,隔着玻璃也能看到它们泛着橘红色的光。细细看去,它们就像是用红橡皮泥捏出来的一粒粒小药丸,有的呈圆形,也有的呈椭圆形……

  事实上,记者看到的只是“不老仙丹”的复制品,原件从来没有展出过。据南京市博物馆保管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1965年,“不老仙丹”被考古发掘入藏后,就再也没出过库房的大门,近半个世纪以来从来没有对外展出过,甚至连博物馆的很多内部人士都没见过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展厅内对外展出的不过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而后期加工的“克隆品”。

    “真的不老仙丹被放在地下库房中,放在一个锦盒当中,每天都有人专门照顾它们,看它们的温度湿度,观察它们入藏博物馆后有没有变化。”据了解,这些丹丸虽然已经有1600多年,但直到如今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颜色依旧艳丽,看上去就像刚从炼丹炉内拿出来的一样。不过也有的“不老仙丹”,由于在底下埋藏了千年,考古发掘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粉末,很难保存。

    它们究竟有多宝贝,为何不能拿出来亮相呢?专家说,它们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药类文物,为研究东晋时期丹药的化学成分与作用,提供了实物依据。“见过‘不老仙丹’原件的人屈指可数。”这位负责人说,虽然丹丸是用多种矿物质炼制成的,但经过1600多年,温湿度、光线稍有变化,对它们都会造成一定的杀伤力,保存它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放在库房内不要动它们;“原件不能展出,它们对外界环境变化太敏感了”。

  那么,南京市博物馆一共收藏了多少颗不老仙丹?它们都有多大?这么多年来有没有变色、变形?相关负责人笑笑说,从入藏至今,“不老仙丹”都没有发生大变化,至于它们的体重、身高等等,都是秘密,不能对外透露。

    这种仙丹妙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上世纪60年代的化验显示,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这是一种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其中硫的含量为13.0%,汞的含量为60.9%,另有约26.1%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为何物。”王志高说,那时的技术并不发达,因此“不老仙丹”中的成分无法完全解码,如果今天再拿去检测,应该可以把不老仙丹中的成分100%都解读出来,只是现在无人提出这个请求。

  为什么魏晋名士都那么痴迷这种小药丸呢?甚至死后都要把它们带进棺材?“东晋时期,大宅门里的男男女女们都很迷恋它,每天都少不了。王羲之整个大家族,高崧大家族,还有皇帝也吃,在吃‘不老仙丹’风靡一时的朝代,炼丹家也应运而生。这些炼丹家像现在的明星一样走红。”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介绍了炼丹的过程。由于丹砂的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加热后它分解出汞,即水银;冷却后,水银和硫磺蒸汽又相化合,再生成硫化汞。

  这些辛辛苦苦炼成的丹药真的能让魏晋名流们如愿以偿吗?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旭东说,丹药其实是由石钟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紫石英等五种矿物质炼制而成。丹砂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上品中的第一位,认为它可治百病、养精神、安魂魄,久服使人通神明,不衰老。但实际上,东晋人炼成的“不老仙丹”有很大的毒性,吃的时候要掌握药量,很容易因为丹药的毒性而丧命,热衷于炼丹术的道士服药中毒事件屡有发生,道士们便将服药中毒猝死讳言为尸解或白日升仙,这不过是欺人的谎言。

  在中国历史上,信道士之言,服食长生不死之药而死的皇帝约有10人,东晋的哀帝是第一位。公元365年,晋哀帝像往常一样吃了“不老仙丹”,但身体很快燥热难当,哀帝拼命喝酒想泄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但无奈,日积月累毒性太大,哀帝最终撒手人寰。可怜的他,死前连个继承皇位的子嗣都没有。

    魏晋风度原来是痛苦的药性折磨所致

  “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吃“不老仙丹”是非常麻烦的事。

  人吃了之后,身体先是发冷,接着发热,就像得了疟疾一般。“人吃进去后会面红,五脏六腑都会感觉在燃烧,必须大量饮酒来排掉身体内的毒。”王旭东说,这种“不老仙丹”的名字其实就是“五石散”,又叫“寒食散”,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但喝酒除外。服用五石散后必须喝好酒、醇酒,而且必须是热酒,这样才能散掉体内燥乱的热气。

  五石散不仅对饮食要求极高,对衣着要求也很怪。吃药之后会浑身长疮,必须穿着宽袍大袖才舒服,如果穿紧身衣,就会和皮肤摩擦,就像刀一样在身上割来割去;除了宽大,衣服的新旧也很重要,新衣服发硬,一般不受欢迎。又因皮肤敏感,衣物不能浆洗,新衣服和洗过的衣服比较硬,穿起来极不舒服。为了减少脚被摩擦的面积,他们不穿鞋而选择穿木屐,所以,魏晋的人看起来个个都是宽袍大袖,表面高雅、飘逸得一塌糊涂,其实他们心里苦得一塌糊涂。

  因为几乎不洗澡和换衣服,衣服和身体脏了,便成了虱子的乐园,于是,“扪虱而谈”就成了晋朝名士风度的一部分。“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糊糊涂涂的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王旭东说,在丹药的毒害下,魏晋人的脾气变得很坏,有时甚至性暴如火。“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因经常服用五石散,结果有一次一只苍蝇过来烦他,他竟气得拔剑追赶。在说话方式上,魏晋名士也以说胡话、疯话为荣。其实并不是他们想要表现得多么“有性格”,而是因为在药物和酒精的毒害下,他们根本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也管不住自己的舌头。

    “不老仙丹”既是毒药为何能在东晋盛行

  既然“不老仙丹”其实是取人性命的毒药,为何在魏晋时期,名门望族们还对它如此热衷,白白丢了性命呢?南京文史专家薛冰说,这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有关。魏晋200多年是一个黑暗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战祸屠杀,几无宁岁,再加上天灾和瘟疫,人民生活动荡不安。“东晋政府从中原被赶到了南京,这种迁徙之痛,让名门望族们顿时消极。”残酷的现实使名士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越来越深。

  为了摆脱内心的苦闷和不平,他们不再谈论政治,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解脱。道家“消极避世,任情自然”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名士的这种心态,于是他们便开始转求三玄之学,把对现实的关注移到那些玄远哲理上,以期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于虚无缥缈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麻醉。“这是魏晋名士在遭遇生命的危险和心灵的苦闷下,在精神层面寻找慰藉和解脱的一种方式。”

  “在魏晋时期,汉代主张的‘独尊儒术’正统思想被打破,儒家思想不再是主流,人们的思想文化趋向于多元化。而道家思想比较关注自我,主张无为而治,在名士们都消极悲观遁世之际,乘虚而入。”

  当时,道教中还分离出了一支神仙道教,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葛洪,他把长生成仙作为道士修炼的最终目标和自己的核心思想,把长生术突出为一切方术的核心,为神仙道教奠定了宗教神学体系,构造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

  此外,葛洪神仙观的核心内容中,还有一个“地仙”的概念,这就是修仙者可以先服用半剂金丹,成为“地仙”,在地上人间恣情享乐,直到想做“天仙”时,再将剩余的半剂金丹服下升仙。“地仙”的神仙世界是现实和超现实的奇妙重合,葛洪描述的这种“地仙”,不过是在世俗生活的延长线上补充了道士的宗教理想,是当时贵族名士安逸、放荡和嗜欲生活在神仙世界里的投影。

  东晋时期,虽然还存在着多种道教派别,而经过葛洪的改造,理论化了的天师道——神仙道教是最重要且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当时的高门贵族之中,信奉道教的现象非常普遍,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琅琊颜氏、高平郗氏、长平殷氏、太原王氏等,其家族全体或部分家族成员都是信奉道教的。

    魏晋名士服毒成流行 五石散是催情迷幻药

    晋朝有种古怪的文化风尚,那就是服用一种有毒的药物——五石散。清朝的俞正燮就认为五石散“杀人之烈,较鸦片尤为过之”。还有人估算五石散流行的数百年里,毒死了近百万人,虽然数据没有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吃五石散吃出毛病的人实在是不少。所谓魏晋名人多嗜酒,放浪形骸,举动惊世骇俗,也与五石散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晋时期最知名的医家之一皇甫谧(左图),服用“五石散”后,感觉胸腹燥热、烦闷咳逆,以至冬日亦想“裸袒食冰,昼夜不得寐,对食垂涕”,几欲操刀自刺。
  皇甫谧还说:“许多人发散失误,死于非命。我的族弟,痛苦得舌头都陷入喉咙之中;东海人王良夫,痈深深陷入后背;陇西辛昌绪,脊肉完全溃烂;蜀郡的赵公烈,中表亲戚里有六人因此而死。这都是服用寒食散造成的,我虽然还活着,但也是苟延残喘,贻人笑柄。”

  据史料,在服用五石散后,全身发烧,之后变冷,症状颇像轻度的疟疾。但尽管身体发冷,却不能吃热的食物和穿厚的衣服,否则非得丧命不可。而且,服了五石散后,不能静卧,只能不停地走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

  所以,魏晋名士大多穿薄而宽大、未浆洗的软旧衣,不能穿厚实或者未脱浆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热和衣服摩擦皮肤导致不适。当时要想衣服软,便只有时常不洗了,所以当时的名士也就和虱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竹林名士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亦言:“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嵇康当然也是服用五石散的,让嵇康穿着浆洗干净并且严实的朝服,去揖拜上官,确实与受酷刑没有什么区别。且连鞋子也最好别穿,要穿则穿木屐,以减小和皮肤的接触面积。

  别看魏晋人士穿着宽大的衣服,有时候甚至打着赤脚四处行走,以为此等跳脱行为是飘逸之举,实则是不得已而为之,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唯美和洒脱,千万别艳羡错了。鲁迅先生就说过:“我们看晋人的画像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不过幸好,还可以饮酒,但要喝热酒,且须是好酒。所以,魏国又出了一些千古醉人,阮籍,嵇康等等都是嗜酒之人,五石散在其中应该是有一定因素的。

  服用五石散后不仅伤身,给生活还带来如此多的不便,那么人们但是为什么还那么热衷于服五石散,五石散究竟又是由什么制成的?

    服五石散在当时除了是种时尚,人们皆在赶时髦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的政治原因。魏晋时代,是个政治斗争激烈,文人名士的地位不高,一不小心还可能连生命都朝不保夕。于是,文人名士开始把追求和理想都寄托在了信仰之中。他们既清醒又麻木,既忧愤又冷漠,他们扪虱而谈、放浪形骸,在放浪不羁的背后,却又有着很清醒的痛楚,知道痛的原因,却无法解脱,于是嗜酒,服用“五石散”来麻醉自我,在虚幻的梦境里逃避政治的灾难。五石散有毒,服用后性情会更加暴躁,因此魏晋名士多脾气高傲、性格躁动,常做出一些荒诞而无礼的事。  

  不仅这样,服了五石散后,据说还可以使人产生奇妙的反应。《晋朝另类历史:出轨的王朝》一书中记载:“五石散有一种类似摇头丸的功用。服药后,人体忽而发冷忽而发热,肉体确实暂时陷入一种莫名的苦痛中,然而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世俗的烦扰、内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怀,剩下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在这样的时刻,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什么都不配拘束自己,只有膨胀的自我意识,任意所之。简而言之,有点类似于醉酒,也许在生理上的反应和醉酒有所不同,但同样是精神恍惚。”

  五石散除了具备摇头丸之功效,按照当时人士的看法,还是一剂延年益寿的宝药。西晋的医生宋尚断言五石散包治百病,类似仙丹。南北朝名医秦承祖则评价五石散说“制作之英华,群方之领袖”,不仅仅这样,甚至有人认为五石散还有着催情的效果,是种催情迷幻药。《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候》:“皇甫(谧)云:寒食药者……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侍以相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

  《世说新语·言语》:“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刘孝标注引秦丞相(按:当作秦承祖)《寒食散论》说:“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服用五石散的始作俑者何晏自己也承认服五石散非治病,而是因为其有别的功效,看来可壮阳是有着一定依据的了。那么五石散中主要原料的药效是什么?揭开五石散神秘的面纱看看。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中药数据》:

  石钟乳:Stakactite

  功效:温肺气,壮元阳,下乳汁。主治:治虚劳喘咳,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Quartz

  功效: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阳痿,惊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Sulphur

    功效:壮阳,杀虫。主治:内服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

  赤石脂:Halloysit

  功效:涩肠,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生肌。主治:治遗精,久泻,便血,脱肛,崩漏,带下,溃疡不敛等。

  紫石英:Fluorite

  功效:镇心,安神,降逆气,暖子宫。主治:治虚劳惊悸,咳逆上气,妇女血海虚寒,不孕。

  看来所言非虚,五味药中有三味药的功效有着壮阳、温肺肾,主治阳痿等症的效果。何晏在服用五石散后,“神明开朗”,性情亢奋浑身燥热,常说酒后乱性,偏这五石散还得借酒以发散药力,因此有人说“五石散”有春药的催情之能确实也不足以奇了。

    作为术士的孙思邈 “太一神精丹”是砒霜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大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

  关于孙思邈的真实年龄,史书上是个谜团。传说在他菜药的药王山上的药王大殿有台阶141个,就暗和了孙思邈的寿命活了141岁。但在学术界,关于孙思邈的年龄一直众说纷纭。

  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

  传说北周大成元年(579),孙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孙思邈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唐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孙思邈还被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医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炼丹家。他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他把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合在一起的方法,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虽然这个配方还不很完全,但是它已包括了火药的三种主要成分。火药的发明是古代炼丹家的功绩,其中也有孙思邈一份功劳。

  唐朝炼丹成风,孙思邈也不能免俗,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以为炼丹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在太白山隐居的时候,还专门到了四川,四川有高质量的丹石,他收进来在那儿炼丹。

  在孙思邈30岁的时候,他把几种药放在一起烧炼以后,在丹顶的上边,有一层非常漂亮的白色结晶,把白色的结晶扫下来,盛起来,就是他认为的丹药。他给这种丹药起名叫作太一神精丹。

  这个太一神精丹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精制的砒霜。

  不过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孙思邈发现很多人在服用所谓的仙丹之后,病情加重甚至有中毒的表现。孙思邈逐渐开始怀疑炼丹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好处。

  所以后来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说“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野葛是一种剧毒的药物,吃下去就死。而五石就是五石散,是用紫石英、白石英、钟乳石等等五种矿石磨成面,让人给喝下去的丹药,在魏晋时代是文人之中非常流行的药剂。服用后全身发热,有如现代的毒品。孙思邈如此说,表明他已经不再信任炼丹的功效了。

      雍正暴死之谜:处置炼丹道士的疑点

    就在雍正死后的第二天,刚刚即位的乾隆便下令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如果不是他们惹下什么弥天大祸,乾隆哪致于在万机待理之际对两个小小的道士大发肝火,并专门发布一道上谕?乾隆在这道谕旨中特别强调,雍正喜好“炉火修炼”确有其事,但只是作为“游戏”,并没有吃用丹药。如果真的没吃丹药又何必辩解,这不恰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诏告吗?

     嘉靖帝以处女血炼丹增强性欲

    仅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间四次大选,就选进1080个八岁至十四岁的幼女。选这么多的女孩入宫,一是准备用以炼制“元性纯红丹”,二是供世宗淫乐纵欲。这些进宫的女子,只有少数有封号,绝大多数既被世宗淫乐,又被奴役,饱经摧残。而世宗被谋害这件事情,就与这种荒淫无耻的行为有关。

    唐朝五帝误入炼丹歧途丧命

     唐朝共有21位皇帝,多食丹药,这种“延年之药”不仅没有延长唐朝皇帝的寿命,还药死过几位皇帝。因乱服丹药死于非命的唐朝皇帝至少有五个,他们分别是: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和宣宗。唐朝皇帝前仆后继地迷恋丹药,究竟是为了什么?长生不老?还是治病?

    春药“五石散”里的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们最被人追崇仪态和风度,便是他们宽袍大袖之飘逸风姿和惊世骇俗的跳脱举动,这些实是与服药有着莫大关系。当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类似吃摇头丸一样的时尚后,魏晋名流们便纷纷服用以示身份,并在其后出门行走,只是此等举动大多实是一种不得已之行为,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逍遥,因为他们必须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

     误打误撞长生梦推动古代化学发展

   炼丹炼金银的梦想与吸毒潮

      炼丹家们进一步又炼出了升华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就这样,服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结果不是中毒就是发病死亡,这可以说是古代的吸毒潮,所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可以与今日的吸毒热相比。所以在当时的古诗中就有“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批评了此事。但尽管如此也未能因此而仃止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中西炼丹术的渊源

  化学这门科学是在欧洲中世纪炼金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欧洲中世纪炼金术是导源于阿拉伯炼金术的,这在化学史上早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八世纪出现的阿拉伯炼金术同中国炼丹术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阿拉伯炼金术出现很晚,中国和阿拉伯当时已经有文化交流,这些相似之处自应看作是中国炼丹术西传的证据。

     火药配方由火法炼丹而来

   火法炼丹的一项重大成就,就是由于经常因给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使得唐代炼丹家取得一项重要经验,就是硫、硝、炭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火药”。大约在晚唐时候,这一配方已由炼丹家转入军事家之手,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另一重大成就则是单质砷的制备。葛洪《抱朴子·仙药篇》记载了六种处理雄黄的方法,这是世界最早的制备单质砷的方法,比公元十三世纪日耳曼的炼金家大阿尔伯图斯(约1200-1280)制取砷的方法早九百年。

      我们离长生还有多远?

     在道教中,长生不老是仙人的标志。秦朝时,有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携童男童女各五百,出海寻找蓬莱、瀛洲诸仙山上的仙人,结果不知所终,后道教中又有专门炼丹服药(包括炼内丹)的流派,目的也是为了长生不老。

    在古代西亚苏美尔神话、西方凯尔特神话、北欧神话、爱尔兰民间传说等中也有长生不死的仙人。挪威神话中的众神是可能会老死的,由丰收女神伊登(I?unn)负责看管能使众神长生不死的魔法苹果。

    在旧约圣经中,记载若人吃了在伊甸园内一种叫生命之树的果实后,就会永远不死。

    有少数科学家认为,人类将来可透过科技(例如人体冷冻技术、基因改造、基因修复、分子工程、纳米医疗科技、人工器官移植及其它医疗和生物科学技术),达至长生不老。

     人的极限自然年龄究竟有多大?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清朝时人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只不过35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5岁。那么,人的寿命究竟能有多长呢?王旭东称,根据科学研究结果,人类的正常寿命不应该少于100岁,大约在120~130岁左右。

    但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超过100岁的人并不多,这跟遗传、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又促使了疾病的发生和衰老的早到,有的直接引起了死亡,故使人的实际寿命远远低于自然寿命。

     现代科学家的长生不老术

    既然人的极限年龄为120~130岁左右,那么有没有办法让人类突破这个局限,从而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英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认为完全有可能,因为人可以活到1000岁:“衰老是病,它像心肌梗死和癌症一样是可治的。”

    只要有一种方法保持人类端粒完整不受损伤,人类就能永远活下去。谁都无法肯定有没有可能。最新的研究表明,癌细胞居然就有这种复原的能力,生生不息,曾有科学家宣称,如果破解了癌细胞一边分解一边复制的原因,那么人们离1000岁就不远了。

     长生的预言:用纳米技术让生命时钟停顿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雷·库兹维尔预言,20多年后,在人的血液里植入一种大小接近血液细胞的“纳米虫”机器人装置,就能够从细胞及分子的层面让人体变得更健康。借助此项技术,未来人类寿命有望达到数百年。

    科学家预计,到2030年人类可能采用一种“纳米机器人”技术来对人脑进行扫描,并可控制基因,消灭遗传病。人类可以利用基因芯片迅速查出自己基因密码中的错误,并迅速利用如同人体血液细胞大小甚至更小的纳米机器人进行修正,使人类可以消灭各种遗传缺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