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字经》的“作中庸”

 兴安书馆 2013-07-01

《三字经》的“作中庸”  

2009-12-17 08:31:52|  分类: 经文幼学 |字号 订阅

    在我刚刚师从我的国学启蒙恩师孟老夫子之后。我以仅仅十二岁的年纪就进入了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不久,就开始接受《四书》的研习,“四书”就是《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而其中给我印象尤甚的却是《中庸》,因为孟老夫子本身就是一个崇尚中庸之道的典型。他经常会在讲学过程中向我灌输为人必须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一·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二·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

    三。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 

    说起中庸之道,一般人都会理解为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并把这种思想当成华夏文化的根本思想,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这是现代人对孔子的严重误读,中庸之道真正的的意思是庸中之道。
    古代汉语有很多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和组词方法,拿中字来说,它的组词方法就和现在完全不同,带中的词语一般都是定语前置,比如说中国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国家的中心。

    《史记》记载: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之中国,践天子位。”这里的中国就是国家中心的意思,而不是中心的国家。同样,中华在古代是华夏中心的意思,而不是中心的华夏。还有中路、中心,也都是这样的组词用法,《诗经》有云:“胡为乎中路?”这里的中路就是路的中央。《水浒传》里宋江曾问吴用:“你的中心是如何想的?”这里的中心是心中的意思。所以在古代汉语中,中国就是国中;中华就是华中;中路就是路中;中心就是心中;中山狼就是山中狼。如果按现在的语法,都应该把中字挪到后面才通。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中庸之道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庸中之道,庸是个名词,作平凡、简单讲,中庸之道就是平凡中的道理,也可以简单的翻译为哲学,因为哲学就是从平凡简单的现象中推导出来的道理,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哲学一词,古人就用中庸之道来指代朴素的华夏哲学,并不是指具体的哪一个道理。
    孔子的思想是朴素的,不同于老庄的玄虚,也没有现代人理解的那么复杂,把所谓的中庸之道理解的那么玄而又玄。孔子的思想也是全面的,不局限于一种思想,孔子的各种思想在论语中都有阐述,不必单单分出一个中庸之道来,孔子也不会单单拿出一种道理作为他的主要思想,因为任何朴素的思想都很重要。如果真要分门别类,为什么只有中庸之道,而没有君臣之道、文武之道、阴阳之道、学习之道?难道这些道理都不重要?就中庸之道重要?况且孔子并没有对中庸之道做更多的阐述。
    为什么我们会误读中庸之道,其根源在于满清的文字一狱。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在屠杀了大部分华夏的知识分子后,又把毒手伸向了华夏的历史文化,通过阉割篡改优秀的华夏书籍来毁灭华夏文化,扼杀华夏的民族精神,阉割华夏的民族个性。可以说现存的古书无一能逃过满清的毒手,被焚毁的书籍更是不计其数。满清是不会让华夏儿女有任何优秀文化的,他只要你有奴才思想就可以了,所以满清留下的文化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具体思想的太监文化,好的文化都被他们阉割了。我们今天读的孔子早已是残缺不全的孔子了,真正的孔子思想早被删掉了。我们对满清文字1狱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满清遗留的文化要抱有七分否定、三分怀疑的态度来审视,不能让它们再毒害下一代了。
    我一直认为愚昧不是人民的错,谎言重复一千遍就真理,重复一万遍就成了挥之不去的咒语,人民没有办法摆脱统治阶级的咒语,统治者让你听什么你就得听什么,让你接受什么文化你就得接受什么文化,人民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超市卖的全是毒奶,你有得选择吗?

    今天我在这里罗哩罗嗦的讲了一大套。其中虽然也有我的观点,但是其中有很多都是来源自其他人的说法。我也来个不偏不倚,实话实说。知道多少就讲多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接受人家的观点,起码这一点应该是不会错的吧。裁人之长,补己之短也是可以理解的嘛!说的有不对之处,烦请各位高人才子指点一二,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