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宁可枝头抱香死 2013-06-1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影响对后世而言,仍然远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的价值与意义。其一是儒家美学的“仁”、“善”引导下的为人的中庸以及与时俱进之精神;其二是道家美学强调的“无为”以及物化境界,少私寡欲,其虚静的态度和“人生艺术化、政治艺术化”的思想的影响;最后的则是禅定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关键词:儒家仁善;道法自然;禅宗之悟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其中文化之瑰宝众星璀璨。不论是先秦诸子文学百家争鸣之气象,还是其后唐诗、宋词、元曲的耀眼夺目,都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当今中国强调建立一个统一的和谐社会,怀念经典,重建当今价值思想体系,将高科技与高情感(美的情感)相统一平衡,构建中国古典美学,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当代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俱进,得以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一一讨论,其具体如下:
一、 儒家“仁”、“善”之德
儒家自孔子建立起来后,儒家思想一直被封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甚至在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原因也就在与儒家美学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能教化民众成为“愚者”。孔子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目的也是在于重视人的修养问题,一个人的品质便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甚而有时会决定一国之命运。所以品质极其重要。在周朝后,国家处于礼崩乐坏的阶段,而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大同社会,孔子为了恢复周朝时的繁荣气象,强调“礼”与“乐”。国家战乱纷繁,尤应注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等级。其强调“弃恶,取善,化丑为美,施行仁政”。由统治阶级实行仁政,发布一系列体民、关民之措施,不以暴力管理国家,而是以一名仁君的形象,那么人民必然趋之。人民其实想要的也不过是一个安稳的生活。在他们心中,,只想能平平淡淡在一个富裕、“仁义礼智美”皆具的国家,自身能有所提高,生活能得到保障,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都能达到高度统一的国家。所以君者不能以暴制暴,会失民心,只能施行仁政,一“仁”、“善”之德来统领社会,方能服众。
为君者如是,为人者为民者亦如是。要仁慈、善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存善念,“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待他人以恕为道,于己以严为则,为人要尚中庸,孔子曾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小人勾心斗角,为防患于未然,君子律己,取中庸,对事对人以中为态度,以和为目的,取中而不取极,需的包容,有容万物知心,这便使得君子不能不世故,然而世故即圆滑,圆滑即懂人事,如之,不取正邪,自然得大美。然,取中庸并非固步自封,而是适时的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进步。不跟潮流的步伐,最终会沦至闭关锁国成为一蹶不振之病树。儒家思想又追求名利,强调物质的追求,注重“经世致用,”、“学以致用”,自然对后世的积极开拓进取的态度具有重大影响,一个人需要不断的拼搏,不断的满足方能成就大我。唯此,对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学习便不能仅停止在“仁”、“善”的道德层面,而更要抓取现世人生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断为自己努力,为自己开创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
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与有之道
道家之学,老庄伊始,强调人的少私寡欲,因而注重“无为而治”,在道家哲学中,一切从自由为主,乐在逍遥,然而其逍遥则是精神性的放浪形骸,不拘泥于世俗人生的种种束缚。这也不同于儒家的积极入世,老庄哲学则是为了出世,是为了逃避,逃避世俗的一切纷扰与烦恼,为的是乐在逍遥。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接近,战乱频繁,因而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却是两人不同的选择,道家代表的是一般农民阶层,在祸乱纷飞的年代,民间疾苦谁能知?而老百姓做不了什么大事业,为了明哲保身所选之路也就只是在逃避,逃避一切。农耕时代,人们少私寡欲,法自然,靠天吃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追求功夫名利禄,只想拥有一份自由—乐在逍遥游。天地人的三者的统一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且人们追求精神世界的无欲无求,无所在乎,也无所不在乎的境界。庄周梦蝶,“是蝶梦我,还是我梦蝶”达到的物化境界,万事万物的快乐自我都能感知,因而无所烦恼,当人在面对一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时,常想能够让自己不去想,不去争辩,一切的一切都归于放下。道家就是放下,放下所有,达到内心的一种虚静,促使人回归素朴,柔弱不争,进退自如,让人明晓人生就如一场梦,一切皆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无,,不追求世俗,只在乎精神的超越,这对于后世也有一定的意义。当人在繁忙的现代中,为生计而疲于奔命之时,累了,倦了的时候,便会停下来,法自然,叩问自己,是否太过于追名逐利,让自己不得逍遥。把心放空时,现代人才会感到快乐。现代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增长纷至踏来,而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这不防学学道家,在自然中寻求和谐,“无为而治,”心若虚静,看待人生如一场无休无止的梦,记得快乐,逍遥便好,让自己的心放轻,放轻,让自己不为凡世所羁绊,只为自己,随之物化。
在道家思想中,还有一剂对于本体自身的不断的追问,探讨人的本源,回归真正的人,即天地人合而为一,其实道家思想核心在于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无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无与有也是道。
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学之悟
佛教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的与本土文化融合、吸收,进而衍生出了另一支系派属于佛学的禅宗。禅学有韵味,富哲理。禅宗也是一种生命与体验之美。以小见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便道尽禅意。心大便能海纳百川,汇聚宇宙,无限延伸的空间,在人生的海洋中广阔的漫游。禅中无生无死,无染无净,无悲无喜,以一种超然出世的态度看透种种凡尘孽障,也就是一种达观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逆境面前,禅宗美学更是看透凡尘种种,一切磨难不过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众生平等亦如是,“感谢折磨你的人”因为他们教会你如何去懂得坚强,因为往事,艰辛已经过去,只能一笑过之,经历过,痛苦过,方能大彻大悟,得到一种超脱于逆境的态度,而后安于清净恬淡的生活,一切富贵如初,所以很多时候,人生经历越多的人,年长的老者更会明白一种了悟,看不破的有过眼云烟,放下一切执着,诚心归佛。众生皆有佛性,。一念之间。佛魔之变。佛超乎六生之外,无一切因果,无一切因果,无一切轮回,得果,度世人,然禅宗则是在“拈花一笑,”无欲无求。一语道破天机,一切又尽在不言中。
禅宗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之话语,扩充无限之意味。一切皆在于“味”,味中恬淡人生,“心远地自偏”,又如“亦莫恋比身,亦莫厌此身。此身何足道?万劫烦恼恨。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无恋也无厌,始是边遥人。(白居易《逍遥咏》),再如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终又复归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时的山水与之前的山水又大不一样。一切禅意皆可入诗,不只是诗,画可,乐亦可,只在于领悟与融会贯通。生命中,很多的了悟在诗中显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春江花月夜》一样,很美的景象在脑海中浮现,但一说出口便索然无味,有时甚而至于是不可言说的秘密,懂的人放在心里便能有所了知,禅宗另一话则是“无欲无求”,没有索取,没有需要又何来烦恼?一切自在成佛。
中国传统文化在儒释道中的价值体现于此。有人说读儒佛经典就像人吃饭一样,必不可缺少,而道家经典就如药一样,平时人是好好的自是不用吃药,但倘若你一生病便不能不去药店买药医病。所以三者缺一不可。以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当今价值思想体系,重温经典,重拾国粹,读懂读透中华之精髓,与古人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与万事万物对话,成就自我。讲求“仁”、“善”,追问本体,注重探索人的自身,不断以小见大,了悟人生的真谛,构建自身的高品质高道德的追求,得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