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第一讲(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老王abcd 2019-07-23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指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经历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同时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超越与突破,由文化的原始阶段跃迁至高级阶段,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轴心。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止,共约550年的时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个时期,在社会形态上,从奴隶制逐步转向封建制;政治上,周天子权威失坠,已难控制天下,诸侯竞相称霸,相互兼并;经济上,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使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学术研究。思想家开始以个人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华夏民族经历了一场精神觉醒运动,中国文化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中华传统文化|第一讲(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诸子百家(图片来源于网络)

《庄子·天下》说:“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这是公认的最早综述诸子兴起的文章。“天地之纯”的大道之体,指西周的“王官之学” “六经”为其主要内容。东周以下,“官师治教分”,王官不能再垄断学术,道术散入“士”阶层,诸子之学遂兴。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坏乐崩”的时代,西周的礼乐秩序逐步解体,维系着这一秩序的精神力量来自诗、书、礼、乐,即“王官之学”。突破之后的思想家不但各自“裂道而议”,凿开“王官之学”的“混沌”,而且对礼乐秩序本身也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如孔子以“仁”来重新界定“礼”的意义,便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孔子、孟子和荀子,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三个不同阶段儒学的思想理论。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有关“仁”的思想, “仁”就是爱人。他认为贵族破坏周礼和犯上作乱的行为,是贵族之间彼此不能相爱的结果,因此反复强调要“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企图通过实施“仁”道,来维护周礼所代表的统治秩序和政治制度。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发扬光大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的风气很盛,晋国的叔向、郑国的壶丘子林和邓析、鲁国的少正卯等都收徒讲学。孔子的学生最多,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孟子把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的主张,形成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儒者把孟子看成是儒家的正统继承人,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仁政”主张的核心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普通民众的重要性,要求君主必须对他们施行“仁政”,与民“同忧” “同乐”。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仁、义、礼、智是人生下来就具备的四个“善端”,只要把这些善端扩而充之,就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了,孟子的“仁政”就是这样推论出来的。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只有行礼法、倡仁义才能使之止恶迁善。从“性恶论”出发,荀子在政治上提出了“礼治”论,主张对民众要“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这种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是有区别的,荀子将“礼”的作用放在“法”之上,认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主要是靠礼义道德教化,而不能完全依靠刑罚和奖赏。

既守旧又维新,既复古又开明,这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纲常礼教的前提下,继往开来,在日益颓废的分封制和方兴未艾的郡县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使儒学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但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在许多方面都与儒家相对立。儒家注重“人之道”,道家崇奉“天之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国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当然,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因素。例如,在天人关系上,儒家有“天人合一”的说法,“天命”或“天理”的主调仍然是宗法伦理,所以天人和谐最终还是要投射为人际和谐。道家把复归“自然”当作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道家的“自然”,是一种超功利的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从这个角度来把握和发挥天人关系的作用,恰好可以补救儒家的缺失,为局限于人伦世界的儒家学说打开新的天地,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正是从儒家指示的这条“独善”之路找到了通往道家的思想之门。儒和道,就这样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法,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主义。法家是诸子百家中,唯一一个将理论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的学派,如管仲辅佐齐桓公率先称霸。子产率先在郑国实行改革,使郑国得以在春秋战国列强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秦孝公利用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为嬴政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墨子最基本思想是“兼相爱,交相利”,让人们相互关爱,互帮互助,主张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奢侈浪费。秦汉以后,墨家学派丧失了生长的适宜土壤,逐渐消失无闻。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开放运动其规模之大,历史之长也为仅见。人文思想在此时期也成为中国哲学的支柱。诸子百家在这个历史阶段各自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处世思想,其中,为孔子、孟子、荀子所主张崇尚伦理道德的儒家,为老子、庄子、列子所主张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为墨子所主张的墨家,为商鞅、韩非所主张的法家与后来的佛家思想并为后世中国最重要的五种思想。

本文选自北京社科普及丛书《中华传统文化十四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