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经病验方与补肾调周法

 诗仙之家 2013-07-01

痛经
痛经汤:一般功能性痛经专方,亦用于膜样痛经、内异症痛经较轻者,慢性盆腔炎腹痛较为明显者,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
青风藤15g 丹皮10g 丹参10g 赤芍10g 蒲黄10g 肉桂5g(后下) 广木香6~9g  地龙12~15g 川断10g 寄生10g 益母草15g 茯苓10g

内异止痛汤:内异症或子宫腺肌病痛经剧烈者。
青风藤15g 紫石英10g(先煎)丹参10g 川芎10g 五灵脂10g 莪术10g 广木香6~9g  延胡12g 肉桂3~5g(后下) 川断12g 茯苓12g  全蝎粉1.5g(吞)

逐瘀脱膜汤:膜样性痛经、膜样性血瘀出血(月经过多)、内异症痛经、原发性痛经。
丹参12g 赤白芍各12g  五灵脂12g 肉桂5g(后下) 乌药12g 三棱10g 
莪术10g 马鞭草15~30g 广郁金9g  川断10g 杜仲10g(或加蒲黄6 三七粉6 炒枳壳6~9)

疏肝理气汤:气滞型痛经,慢性盆腔炎之少腹胀痛及其所致不孕不育,经行胸胁痛。
台乌药6~9g 制香附10g 广木香6~9g 延胡索10~15g  醋柴胡6g 金铃子10g  炒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黄柏10g 炙甘草5g

加味止痉散:剧烈性痛经(子宫痉挛性收缩性痛经),经行头痛。
当归12g 赤白芍各12g 甘草5g 全蝎6g  蜈蚣6g 制南星10~12g 络石藤10g木瓜9~12g 青风藤12g

安神定痛汤:痛经、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胸胁痛、经行失眠、产后腹痛等。
葛根15g 青龙齿10g(先煎) 玫瑰花12g 丹参10g 赤芍10g 五灵脂10g 景天三七10g 广郁金9g 肉桂5g(后下) 川芎10g 酸枣仁15g 琥珀粉1.5g(吞服) 

出血性月经病

加味四草汤:血瘀夹热之经期出血、崩漏病症,产后恶露不绝,盆腔炎之出血病症。
马鞭草15~30g 蛇舌草30g 茜草15g 益母草15g 大小蓟各12g  炒五灵脂10g 炒蒲黄10g 炒黄芩10g

加味失笑散:血瘀性出血性月经病,产后恶露不绝。
炒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制香附10g 五灵脂10g  炒蒲黄6~10g(包煎) 茜草15~30g 大小蓟各12g 炒黄芩10g 蛇舌草30g 

逐瘀排浊汤:瘀浊性出血性月经病,瘀浊性带下病,产后恶露不绝。
炒当归10g 赤芍10g 制苍术10g  制香附10g   五灵脂10g 蒲黄9g (包煎) 泽泻12g  马鞭草15~30g 马齿苋15~30g 车前子12g(包煎)泽兰叶12g 木瓜12g

新加固经汤:血热性出血性月经病,顽固性经间期出血,产后恶露不绝。
乌贼骨9~15g(先煎) 炒黄柏6~10g 椿根皮12g 炒川断10g 炒五灵脂10g 炒蒲黄6~9g(包煎) 炒黄芩6g 女贞子12g 棕榈炭12g


加减二至地黄汤:阴虚血热夹瘀之出血性月经病,经间排卵期出血。
女贞子10~15g 墨旱莲10~15g 大生地12g 怀山药9g 山萸肉9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炒五灵脂10g 炒蒲黄6g 炒黄芩10g

加减补气固经汤:脾气虚的出血性月经病。
党参15~30g 黄芪10~15g 炒白术12g 茯苓10g  砂仁5g(后下) 炒黄芩10g 黄柏10g   炒五灵脂9g 蒲黄9g   血余炭10g 炙甘草5g

闭止性月经病

五味调经汤:活血调经轻剂,调经常用方。
炒当归10~15g 赤芍10~15g 川芎10~15g 艾叶6~10g 益母草15~30g

新加五味调经汤:丹参10~15g 赤芍10~15g 川芎10~15g 艾叶6~10g 益母草15~30g 茯苓10~12g 泽兰叶10g  川断10g   延胡索10g  广郁金10g

加减通瘀煎:血瘀性闭止性月经病。
炒当归12g 赤芍10g 桃仁6~10g 丹皮6~9g 泽兰叶10g 川牛膝10g 赤芍10g  香附9g  乌药6g   广陈皮9g  黄柏5g 

新加促经汤:血瘀较甚之闭止性月经病。
香附10g 生地10g 赤白芍各10g 乌药9g 防风6~9g 当归12g 丹参15g  红花10g 桃仁10g 肉桂5g(后下)甘草3g  川牛膝12g 

益肾通经汤:肝肾不足之闭止性月经病伴烦躁寐差,经间期促排卵,青春期月经失调。
酸枣仁10g 丹参10g 生地10g    川断10g 泽兰叶10g 路路通10g 炒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马鞭草15g 延胡索10g 炙龟板9g(先煎) 蒲黄10g

进退温经汤:寒瘀交阻之闭止性月经病、不孕症、恶露不绝症。
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丹参15g 桂心9g 苍术9g 路路通10g 党参12g 甘草3g 山萸肉10g 益母草15g 杜仲10g

新加血府逐瘀汤:妇人瘀血诸证,血瘀性闭经、痛经、不孕等。
桃仁10g  红花9g 炒当归10g 赤芍9g 川芎6g 生地10g  炒枳壳9g 桔梗6g 柴胡5g 甘草3g 延胡索10g 马鞭草15g

增损少腹逐瘀汤:寒瘀性闭止性月经病、痛经、崩漏、慢性盆腔炎、术后盆腔及肠粘连。
小茴香5g 炒干姜5g 延胡索10g 官桂5g  乌药10g  生蒲黄9g 炒五灵脂10g 三七5g 当归9g 黄芩10g 益母草15g

其他常用调经验方

加减越鞠汤: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
制苍术10g 制香附10g  山楂9g  炒丹皮10g 广木香9g  玫瑰花6g 丹参10g 赤白芍各10g

逍遥散新方: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
炒当归10~12g 赤白芍各10~12g 炒柴胡5g 炒白术10g 丹皮10g 甘草5g 广郁金9g 玫瑰花5g 广陈皮6g 川芎10g 黄芩10g

七制香附汤:肝郁气滞血瘀之月经病、乳癖、不孕不育、症瘕。
香附12g 乌药9g 当归10g 川芎5g 桃仁6~9g 三棱6~9g 红花6g 益母草12g

加减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之月经不调。
党参15~30g 黄芪10~20g 炒白术10g 茯苓神各12g 炒枣仁6~9g 广木香6~9g 炒当归10g  龙眼肉9g  炙甘草5g  仙鹤草30g  炒丹皮10g  炒黄芩10g

健脾温肾汤:脾肾阳虚之不孕症、月经不调或膜样痛经。
党参10~20g 炒白术12g 茯苓10g 怀山药10g  川断10g 菟丝子10g  赤石脂10g(先煎) 杜仲9g  炒黄芩6~9g 巴戟天10g     

温经汤:吴茱萸 三两[9g]当归 二两[6g]芍药 二两[6g]川芎 二两[6g]人参 二两[6g]桂枝 二两[6g]阿胶 二两[6g]牡丹皮 二两,去心[6g]生姜 二两[6g]甘草 二两[6g]半夏 半升[6g]麦冬 去心,一升[9g]功用: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补肾调周法

行经期:活血调经、重在祛瘀
常法:一般调经法(活血调经法)——加减五味调经汤(五味调经汤加入利湿排浊之品泽兰叶、茯苓、薏米仁,必要时加入马鞭草、车前子、蚕沙等)
丹参10g  赤白芍各10g 茯苓10g  寄生10g  怀牛膝10g  五灵脂12g 泽泻12g  艾叶6~9g  益母草15g

变法:温经止痛法——痛经汤(贯彻温经、化瘀、止痛三原则)青风藤15g 丹皮10g 丹参10g 赤芍10g 五灵脂10g 肉桂5g(后下) 广木香6~9g 川楝子12~15g 川断10g 杜仲10g 益母草15g 土茯苓10g

化瘀止血法——加味失笑散(活血化瘀、固经止血,治疗因瘀出血病证)生炒五灵脂12g 生炒蒲黄6g 炒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炒川断10g 大小蓟各12g  血余炭9g  防风6g   益母草15g

活血化瘀法——加减通瘀煎(常用于经行后期,经量少,疼痛不畅等月经病证)丹参10g 赤芍10g 桃仁10g 三七6g  制香附12g 蒲黄12g 艾叶6g  茯苓12g 广木香9g 川牛膝10g

逐瘀通经法——新加促经汤(常用于瘀结较甚,经行很不畅者)香附10g 熟地10g 白芍12g 白术12g  苏木9g 当归10g 川芎5g 红花10g 肉桂5g(后下) 桃仁9g  紫苏叶12g 川牛膝10g 车前子10g

逐瘀脱膜法——逐瘀脱膜汤(对于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丹参12g 赤白芍各12g  五灵脂12g 肉桂5g(后下) 延胡12g 三棱10g 莪术10g 益母草15~30g 广木香9g  乳香10g 杜仲10g

利湿排浊、逐瘀调经法——逐瘀排浊汤(排经失常,排除黏液较多,或有痰浊样血块,小腹胀坠,舌苔根部或中下部厚腻,经子宫内膜病检为腺囊型病患,或为内膜等炎性病变,属于湿浊性瘀阻者)
炒当归10g 赤芍10g 制苍术10g 制香附10g 五灵脂10g 蒲黄9g (包煎) 茯苓12g  土茯苓15~30g 马齿苋15~30g 晚蚕沙12g(包煎)泽兰叶12g 川断12g

消症通络法——消症汤(症瘕病症):石打穿10~12g 五灵脂10~12g 丹参10~12g 乳香6~9g 
延胡索12g 炒当归12g 赤白芍各12g 茵陈6g

通管汤(输卵管阻塞,属于炎症粘连病症者):山甲片10g 络石藤15g 苏木9g   炒当归12g 赤白芍各12g 通草6g  丝瓜络6g  仙鹤草15g 川断12g  炒柴胡5g

清肝调经法——荆芩四物汤加减、越鞠丸加减、丹栀逍遥散合五味调经散以火为主:荆芥 防风 黑当归 赤白芍 生地 黑山栀 炒丹皮 钩藤 地榆等 以郁为主:制苍术 制香附 黑山栀 六曲 川芎 泽兰叶 广郁金等 火郁参半:栀子 丹皮 当归 赤白芍 白术 茯苓 柴胡 广郁金 制香附 丹参 五灵脂 益母草

健脾调经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 党参 白术 陈皮 煨木香 砂仁 炒川断 炒荆芥 五灵脂 炒蒲黄 茜草炭等

行经期诊治注意点 运用调经方药,须据行经期特点进行加减化裁:
顺气降逆,引血下行:欲引血下行,需选用牛膝、山楂、丹参、泽兰、茜草等品,同时结合香附、乌药、枳壳等理气药1~2味为佳。
利湿排浊,除旧涤污: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攻消症瘕时,务必加入土茯苓、薏苡仁、泽兰、马齿苋等1~2味,有时尚需加石韦、滑石、晚蚕沙等1~2味,行经期服此,更有必要。
补肾助阳,温经调血:转化顺利,须保证重阳,在行经期排经方药中加入川断、肉桂,甚至附片,鹿角片等1~2味,不仅有利于排经祛浊,而且更有利于重阳必阴的转化,推动阴阳运动的发展。
疏肝理气,气行血行:临床常择制香附、广郁金、青皮、枳壳、玫瑰花、苏梗、橘叶核、络石藤、大小茴等1~2味,甚则3~4味,则更有利于活血化瘀之排经顺利。
宁心安神,气降血调:具体药物有柏子仁、合欢皮、琥珀、丹参、炙远志,必要时可加青龙齿、灯心等1~2味调之,特别是对经量偏少者,更应考虑斟酌用之。
必须按初、中、末三个时期的特点选用方药:行经初期,相似经前期,以理气为主,应重用香附、川楝子、枳壳、青皮、木香等,经血未动理气为先;经行中期,排经的高峰时期,一般所谓调经方药均在此期运用;经行末期,要着意于滋阴养血,临床上至经行末期常需加入炒当归、赤白芍、怀山药、熟地、炙龟板等2~4味,为新周期阴长运动奠基。

经后初期:滋阴养血、以阴扶阴(注意点:滋阴中贯穿降火法;滋阴养血法须注意脾胃虚弱的问题)
常法:滋阴养血法
(1)轻剂——加减归芍地黄汤(最为常用,经后期无明显症状者均可用此)炒当归10g(或易丹参10g) 赤白芍各10g 怀山药10g  山萸肉6g 熟地12g 炒丹皮9g  泽泻10g 沙苑子10g  寄生10g
(2)中剂——加味二甲地黄汤(有一定的肝肾不足的临床症状,角化细胞指数提示雌激素水平偏低)炙鳖甲6~9g(先煎) 炙龟板15g(先煎) 熟地10g 怀山药10g 山萸肉6~9g 
丹参10g 茯苓10g 白芍10g 怀牛膝10g
(3)重剂——滋阴奠基汤(肝肾阴虚临床症状明显,生殖道内包括阴道内有干涩反应,影响性生活,角化细胞指数提示雌激素水平低下,呈衰弱现象)龟甲10~15g(先煎) 炙鳖甲9~15g(先煎)  车前子15~30g(包) 怀山药12g 熟地12g 山萸肉6~9g 丹参10g 茯苓10g 怀牛膝10g 制香附10g 乌元参9g 北沙参12g   必须注意脾胃运化,适当加入煨木香、山楂、陈皮、谷麦芽等一两味。

变法:
降火滋阴法

(1)降火滋阴——加减知柏地黄汤(肾火)炙知母6g  炒黄柏10g  生熟地各12g  怀山药9g  沙苑子6g  炒丹皮9g 茯苓9g 泽泻9g 怀牛膝10g 玄参10g   寄生12g
(2)清心降火——加减清心饮(心火)钩藤12g  莲子芯5g   茯苓12g  黄芩6g  合欢皮9g 丹皮10g  赤白芍各10g  生地10g  麦冬6g  黛灯心1米
(3)清肝降火——加减滋水清肝饮(肝火)当归10g  赤白芍10g 大生地12g 炒丹皮9g 茯苓9g 怀山药9g 泽泻9g 山萸肉6g 黄芩12g  炒山栀10g 麦冬10g 柴胡5g 甘草5g

健脾滋阴法——健脾滋阴汤(临床出现腹胀矢气,或大便偏软便溏,午后入夜腹胀尤著)
党参12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怀山药10g 莲子肉6g 煨木香6g 砂仁5g(后下) 赤白芍各10g 荆芥5g  芡实9g  广陈皮6g

经后中期:滋阴养血、佐以助阳(经后中期的主要标志是带下的出现)

常法:阴长运动有所迟缓的治疗
(1)一般性阴虚——滋阴养血、佐以助阳——归芍地黄汤合菟蓉散加减(常规处理方法)或加减归芍地黄汤、或加味二甲地黄汤、或加减滋阴奠基汤加入助阳药,一般川断、菟丝子即可,稍重则再加入肉苁蓉、锁阳,较重则更添加紫河车、杜仲、巴戟之属,但必须注意助阳药物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丹参10g 赤白芍各10g 沙苑子10g 巴戟天10g 熟地12g  炒丹皮9g 泽泻10g 怀牛膝10g  杜仲10g  川断10g  菟丝子10g  肉苁蓉6g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佐以助阳——加减知柏地黄汤炙知母6g 炒黄柏10g 生熟地各12g 怀山药9g 沙苑子6g 炒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0g  怀牛膝10g 麦冬10g   寄生12g  杜仲9g  菟丝子9g  仙灵脾6g
(3)脾弱阴虚——健脾滋阴、必佐助阳——健脾滋阴汤黄芪12g 炒白术12g  茯苓10g 怀牛膝10g 莲子肉6g 煨木香9g 砂仁5g(后下) 赤白芍各9g   荆芥5g 制苍术12g   广陈皮6g 杜仲10g  菟丝子10g(或再加五味子、覆盆子等)

变法:
(1)间或运动倒退者,相间使用助阳药:有带下出现时滋阴养血佐以助阳药;带下全无时属于经后初期,滋阴养血调治)
(2)超前倒退运动不协调,不仅滋阴佐以助阳,并需调理肝脾——以滋肾为主,佐以调肝脾,必加助阳之品——加减滋肾生肝汤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怀牛膝10g 熟地10g  莲子肉6g 炒丹皮12g 泽泻12g 川断12g 菟丝子12g  制香附5g  金樱子6g 甘草3g  炒白术10g

 经后末期:滋阴助阳、阴阳并调
常法:阴长运动稍弱者,滋阴助阳,阴阳并调——加减补天五子种玉汤(主要治法)当归10g 赤白芍各12g 怀牛膝12g 熟地12g 炒丹皮9g 泽泻9g  杞子9g 莲子肉5g 金樱子5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鹿角霜9g  川续断12g 蒲黄10g 广木香9g
变法:
1.阴长较迟缓,或倒退者,滋阴助阳,着重助阳——加减无比山药丸 山药10g 菟丝子12g 锁阳6g 肉苁蓉10g 杜仲10g 牛膝10g 熟地10g 沙苑子9g  紫石英9g 川断10g  泽泻10g
若脾弱阴虚或夹湿浊内阻者——健固汤加减黄芪12g  苍白术各12g 泽泻12g 薏米仁20g 巴戟天9g  煨木香9g 砂仁5g(后下) 藿香10g 杜仲10g (有时可加乌梅9g、山萸肉9g;必要时加入炮姜5g)
2.阴长运动或前或后不协调者,补肾调肝脾,或清肝滋阴解郁等法
(1)或前或后,波动甚大,极不协调,临床表现出带下或多或少,经后末期有所延长——滋肾生肝饮,佐以助阳之品  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怀牛膝10g 熟地10g 炒丹皮9g 泽泻9g 枳壳12g
炒柴胡5g    川断12g 菟丝子12g 杜仲9g  五味子6g 白芍12g
(2)若系高雌激素所致,临床出现带下过多,有超前运动现象,同时伴有烦热寐差,口渴口苦,面部痤疮,脉弦,舌红苔黄腻——滋阴降火、清肝宁心——加味清经散    地骨皮12g 桑白皮9g 青蒿9g 炒黄芩9g 白芍10g 茯苓10g 熟地10g  川断9g  寄生9g 沙苑子9g 青龙齿9g(先煎) 炒白术9g 

经后期诊治注意点
(一)经后期阴长运动中动静失常的调治:
1.阴动较甚者,常易出现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等,或者火旺病症,治疗须在滋阴养水法中加入镇静与敛藏方药,可选加减二至地黄汤,药用女贞子、墨旱莲、黄精、山萸肉、干地黄、煅龙骨、炒丹皮、茯苓、防风、金樱子、乌梅等;进入经后中期应根据阴长要求加入补肾助阳药之较为平和、动中有静者,如菟丝子、沙苑子、韭菜子等;进入经后末期,由于这一时期动态反应较明显,选用补阳药不必拘于动中有静的特点,相反要加入如仙茅、巴戟天,甚则仙灵脾等动性助阳药。
2.阴静较甚者,常可出现月经后期、量少,甚则闭经、不孕等病症,治疗须在滋阴养水法中加入促动的方药。①阴中选动:加减归芍地黄汤,药用当归、白芍、山药、大生地、怀牛膝、麦冬、柏子仁、炙龟板、丹参、茯苓等,经后初期服用为佳。②阳中求阴:加减归芍地黄汤加入杜仲、菟丝子、山萸肉、巴戟天一类药物,必要时可加入仙灵脾、仙茅等少量阳药。③阴中活血:活血生精汤,药用当归、赤白芍、山药、山萸肉、熟地、炙龟板、红花、蒲黄、川断、丹皮、泽泻等,其中红花一般用量宜小,一般用6g,或者以藏红花代之,有时需要加入蜈蚣3~5g,五灵脂10g,经后初中期服用为宜。
(二)经后期微观辨病调治:
1.雌激素水平低:①偏低者,临床无任何不适,一般应用滋阴法,选用归芍地黄汤;②低者,临床可能会出现带下偏少,轻度头昏腰酸,治宜滋阴养血,佐以助阳,归芍地黄汤加入川断、菟丝子或再加肉苁蓉等,或选用定经汤;③过低者,临床可出现头昏腰酸,带下少,甚则全无,治宜滋阴助阳、阴阳并调,一般可用归芍地黄汤合菟蓉散,药用丹参、赤白芍、山药、山萸肉、熟地、丹参、泽泻、杜仲、菟丝子、肉苁蓉、沙苑子等。同时结合辨证。
2.雌激素水平高:一般可表现出火旺阴虚的症状,治宜泻火滋阴,可用知柏地黄汤、清经散,药用黄柏、知母、青蒿、地骨皮、桑白皮、山药、山萸肉、丹参、茯苓、泽泻等;如出现锦丝状带下过多,舌红苔腻者,当以清利为主,可用四妙丸、导赤散、四苓散等,药如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鬼箭羽、泽泻、碧玉散等;如出现舌质边红,小腹隐痛者,清化为主,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入丹参、延胡索、五灵脂、三七、山楂等。
3.雄激素水平高:一般可表现出痰热证候,可见多毛多脂、痤疮等,治宜清热化痰,甚则清热泻痰,轻则用越鞠二陈汤,重则用龙胆泻肝汤从小便以清泻之,或者用防风通圣丸从大便以泻之。
4.催乳素水平高:一般表现为肾虚肝郁或肝郁化火证候,可出现月经后期量少、乳房肿痛,时或溢乳,治宜清肝解郁,化肝煎、一贯煎加减,药用当归、白芍、大贝母、延胡索、炒麦芽、青皮、广陈皮等,必要时加入敛肝柔肝法,药用白芍、乌梅、山萸肉、炒丹皮、枸杞子、沙苑子等,同时结合辨证加减。

经间期排卵期:补肾活血、重在促新
1.气血活动欠佳,氤氲状不足者——重在活血通络,以促转顺利,排出精卵
常法:一般的活血通络,促发排卵——加减排卵汤(凡是局部血气活动欠利,氤氲状有所不足,而又具备锦丝状带下者均可应用)丹参10g 延胡索各10g 三七6g 五灵脂6g 泽兰叶6g 山楂6g  川断6g 制香附6g 红花6g 防风6g

变法:
(1)血瘀——促排卵汤(少腹冲任处有血瘀内阻,或者卵巢、输卵管处有症瘕;若锦丝状带下特多,BBT迟迟不能上升,西医学所谓高雌激素血症,或者所谓卵泡膜厚者,均可应用)丹参10g 延胡索10g 五灵脂10g 川断10g  香附10g 山楂10g 川芎6g 红花6g 防风6g 苏木8g  路路通6g
(2)湿热——加味红藤败酱散(大多指急慢性盆腔炎,或较重的宫颈、阴道的炎症,特别是少腹部卵巢、输卵管炎症。临床表现少腹作痛,带下量多,色黄白,质黏腻,或夹有赤带)红藤15~30g 马齿苋15~30g 丹皮10g  赤白芍各10g 薏米仁30g 云茯苓15g  广木香9g 马鞭草12g 瞿麦12g  藿香10g 白术10g   川断10g    五灵脂10g
(3)痰湿——温阳化痰促排卵汤(PCOS具有锦丝状带下者)炒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怀牛膝10g 制首乌10g 川黄连5g 川断12g 赤石脂12g 红花6g 川芎5g 泽泻12g 香附9g 白术10g

2.阴阳失衡,重阴或阳有所不足者——重在调复阴阳,或扶阴或扶阳,稍佐活血,以促转化而排卵
常法:阴虚阳弱,阴阳失衡者——滋阴助阳、稍佐活血——补肾促排卵汤(最为常用,一般表现为锦丝状带下略少,头昏腰酸等)炒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怀山药10g 黄芪10g 丹皮10g 茯苓10g 川断10g 巴戟天10g 鹿角片10g(先煎) 沙苑子6g  五灵脂12g 红花5g(此类病人常多兼心肝郁火,或兼脾胃不和,当归、鹿角片常以丹参、赤石脂各12g先煎代)

变法:
(1)肾阴亏虚者——滋阴养血、交济心肾,稍佐活血通经——益肾通经汤(一般表现月经后期,量少,但经治疗后已出现锦丝状带下,并半头昏腰酸,烦热口渴等。此方心肾子宫合治,亦可调治继发性紧张性闭经,且有促发排卵的作用)酸枣仁10g 丹参10g 熟地10g 川断10g 泽兰叶10g 
川牛膝10g 炒白术10g 赤白芍各10g 五味子15g 生山楂15g

针对心理性因素所致不孕症、月经不调病症的经间排卵期而使用的治法有两种:①心气郁结,心肾失于交济,胞脉闭塞,治宜宁心益肾、活血通络,选用益肾通经汤;②兴奋过度,心神不宁,气火偏旺,但又郁阻不畅,治宜宁心安神、降火通络,选用远志菖蒲饮
炙远志6g  石菖蒲6g 丹皮10g 赤白芍各10g 酸枣仁10g 五灵脂10g 川续断10g 广木香9g 合欢皮9g 煅牡蛎12g(先煎) 莲子心5g  或可加入川芎5g

(2)肾虚偏阳,脾肾不足者——健脾补肾、活血通络,以促排卵——健脾补肾促排卵汤(表现脾肾不足的症状,同时又具有一定量的锦丝状带下者)黄芪15g 制苍白术各10g 怀牛膝10g  丹皮10g  茯苓10g 川断10g 巴戟天10g 赤石脂10g(先煎) 煨木香9g 藿香8g 五灵脂12g

经间排卵期诊治注意点
调气活血促排卵,须据经间排卵期特点进行加减化裁:
1.活血通络,重在生新:在活血通络法中,必须加入补肾之品,以利于排出的精卵的生新活动。对于肾虚症状明显者,或者卵泡发育欠佳者,尚可加入紫河车8~10g、炙龟板8~12g、生山楂10g等补养之品。
2.活血化瘀,促之上行:在经间排卵期的活血化瘀药物中,要顺应这一时期气血活动上行性的生理特点,应加入桃仁、红花、五灵脂等,尤以红花为主。
3.活血化瘀,疏肝通络:经间排卵期气血活动位于两少腹卵巢输卵管处,属肝经部位,故活血化瘀须与疏肝通络相结合,选用赤芍、蒲黄、香附等药,尤以赤芍化瘀疏肝,更为合适。如需加强活血通络作用时,则地鳖虫、蜈蚣、地龙、虻虫等亦可加入1~2味。
4.利湿化浊,促发排卵:适当配伍利湿排浊药物,亦有助于顺利排卵,如化浊的广藿香、佩兰,利湿的碧玉散、车前子、泽泻之属。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省头草,即佩兰之草,亦有一定的促排卵作用,可参考运用。
5.气血氤氲,时间短暂:治疗上必须掌握快速奏效的活血促排卵方法,可肌注复方当归注射液针剂。

经前期(阳长至重):补肾助阳、扶助阳长
常法:阳有所不足,以致阳长不及者——补肾助阳,维持阳长
(1)阴中阳虚者——当予阴中求阳,水中补火——加减右归饮(即滋阴助阳汤,最为常用,凡在经前期虽无明显症状,但BBT高温相呈缓慢上升,高温相欠稳定,高温相偏低者,或有明显的肾虚症状者,均可使用。脾胃功能较佳,大便正常者用此为合。)丹参10g  赤白芍各10g 怀牛膝10g 熟地黄10g 炒丹皮10g 茯苓10g 沙苑子6g 川断12g 巴戟天12g 赤石脂12g 佛手片10g 玫瑰花5g
(2)血中阳虚者——予以血中补阳——毓麟珠加减(凡经前期出现头昏腰酸,胸闷烦躁,神疲乏力,或有腹胀,BBT高温相上升缓慢,或高温相偏低,或高温相欠稳定,伴有轻度脾胃失和现象用此)丹参10g  赤白芍各10g 怀牛膝10g 炒丹皮10g 茯苓10g 北沙参9g 炒白术9g  杜仲9g   巴戟天9g  赤石脂12g(先煎) 
(3)脾肾不足、气中阳虚者——当予气中补阳、脾肾双补——健脾温肾汤(经前期出现程度不同的脾肾不足症状,BBT高温相偏低、偏短或欠稳定)党参15g 炒白术12g 怀牛膝10g 炒丹皮10g 茯苓10g 杜仲10g 巴戟天10g 赤石脂10g(先煎)煨木香9g  广郁金10g 广陈皮6g(脾肾不足常夹肝郁,须加理气解郁之品,如香附、广郁金、玫瑰花等。)
(4)阴虚及阳,主在阴虚——治当滋阴养血,扶阴以助阳——加味归芍地黄汤(不常用,临床出现一系列阴虚火旺症状者)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怀牛膝10g 熟地黄10g 丹皮9g 茯苓9g 泽泻9g  川断8g 寄生8g 黄芪12g 五味子10g(考虑经前期的特点,仍加入川断、菟丝子、杜仲、锁阳等一两味)

变法:
1.阳长过盛,或称阳长有余者——予以清热泄阳,或滋肾清火法
(1)阳盛有余者——清热泄阳,适当加入益肾之品——加减三和饮(不常见,除烦热火盛外,BBT所示高温相偏高偏长是其主要标志)薄荷5g(后下) 炒黄芩9g 黄连5g  连翘9g 大黄6g   广郁金9g 桔梗9g 甘草6g 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川牛膝10g 生地9g
(2)肾虚火旺者——滋肾清火——滋水清肝饮加减(一方面可见烦热口渴,头昏头疼,目赤尿黄,胸闷乳胀,另一方面又可见腰俞酸甚,劳则更著,BBT所示高温相偏高偏长)山栀10g 丹皮10g   炒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川芎9g 茯苓9g 龟板12g 怀牛膝12g 生熟地各9g 炒柴胡5g  炒黄芩9g  黄连3g 川断8g 巴戟天8g
2.阳长不足与阳长过盛交替发作者——治当燮理阴阳与协调肝脾气血相结合
(1)凡是阳长过盛与阳长不及交相发作与一个月经周期中的经前期者,不论是阳长过盛见于经前前半期或经前后半期者——寒温并用、补理兼施——毓麟珠合丹栀逍遥散
(2)如果是间隔一月,或间隔二月三月阳长过盛者,其他是阳长不及——可见证治证,阳盛者予清热泄阳;阳不及者,予补肾助阳;重点放在经后期论治,以滋肾生肝饮加减

经前期诊治注意点
(一)整个经前期,以补肾助阳为主,但要注意适当结合①宁神②理气③利湿,以提高助阳之疗效。
(二)经前期阳长运动中动静失常的调治:
1.补肾助阳药存在着偏于动或偏于动中有静的区别,如肉桂、制附片、川断、鹿角片等偏于动,有温阳流通作用;菟丝子、龟板胶、鹿角胶等偏于温涩,有温阳固涩作用,动中有静。在阳动过甚和不足者的调治时,须根据这一特点合理选药。
2.阳动不足可与痰湿、脂浊、血瘀等病理物质的蕴阻有关,从而影响阳长运动:①化痰利湿,结合助阳,越鞠二陈汤为主加入杜仲、菟丝子、赤石脂等;②消脂化浊,结合助阳,轻则越鞠二陈汤,重则防风通圣丸等,加入杜仲、菟丝子、肉苁蓉、白蒺藜、赤石脂等,同时还应加入瓜蒌皮、防风等;③活血化瘀,结合助阳,常用助阳消症汤,药用炒当归、赤白芍、山药、丹皮、茯苓、杜仲、菟丝子、赤石脂、川芎、蚤休、石打穿等。
(三)经前期微观辨病调治:
1.孕激素水平有所低下者,血中补阳,可用助孕汤,药用炒当归、赤白芍、山药、熟地、炒丹皮、泽泻、杜仲、菟丝子、赤石脂、鹿角胶、炒麦芽等,其中赤石脂一般可用至12~15g,超出常规剂量。
2.催乳素水平偏高者,需加入疏肝理气之柴胡、香附、青皮等,如临床出现乳房乳头胀痛、烦躁口苦、头痛头昏者,应加入柴胡、玫瑰花、甘草、生地、白蒺藜等。
3.雌激素水平亦偏低者,应改用右归饮加减,即归芍地黄汤加入菟丝子、沙苑子、紫河车、赤石脂、五灵脂等。
4.血查锌铜比倒置,可用助孕汤治之;如锌铜稀少者,在一般补肾助阳方中加入山楂即可。
经前后半期(重阳维持):助阳理气、补理兼施
常法:助阳与理气并重(多伴心肝气火偏旺,出现胸闷烦躁、乳房胀痛、夜寐较差等反应)
(1)阳有所不足者,常伴有一定的血虚——血中补阳合理气疏肝法治之——毓麟珠合越鞠丸进退(BBT高温相欠稳定,或缓慢下降,或偏低偏短)丹参10g 赤白芍各10g 怀山药10g 熟地10g 南北沙参各10g 炒丹皮10g 茯苓10g  川断10g 赤石脂10g(先煎) 制苍白术各9g 制黄精9g  山萸肉9g  玫瑰花5g  川芎12g
(2)脾肾不足,气中阳虚者——助阳补气、健脾补肾合理气疏肝法用之——健脾温肾汤,加入理气药(可见脾胃虚弱的症状,BBT高温相缓慢下降,或欠稳定,或偏低偏短)黄芪10g 炒苍白术10g 怀牛膝10g 炒丹皮10g 泽泻10g 川断10g 赤石脂10g 煨木香9g 生山楂10g 玫瑰花5g 泽兰叶10g

变法:
(1)阳长有余,阳过盛者——清热泄阳与调经相结合——先期饮加减(BBT高温相偏长偏高,临床伴见烦热现象,西医学中有黄素化病变者多属此)炙知母6g 炒黄柏9g 黄连5g  黄芩9g  炒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桃仁10g  红花10g  醋柴胡9g 泽兰叶9g 桑叶10g
(2)肾虚火旺,本虚标实者——清热泄阳,补肾助阳相结合——右归饮合丹栀逍遥散(BBT高温相偏高,或呈犬齿状,大多伴有月经过多,在近围绝经期的患者中常有所见)炒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地骨皮10g 丹皮10g 茯苓10g 枸杞子10g 赤石脂10g(先煎) 炒山栀9g 黄芩9g 白薇12g 炒柴胡5g

经前后半期诊治注意点
       经前后半期的治疗首先在于助阳,以维护重阳为主;其次在于理气,在重阳功能正常,BBT高温相稳定的情况下,理气为先的治疗占有重要地位。①疏肝理气:方用逍遥散、越鞠丸加减。四制香附丸加减,药用制香附、当归、赤白芍、陈皮、茯苓、广木香、牛膝、焦山楂等,理气调经,养血补肾,在BBT高温相基本正常情况下,可作为经前后半期常规处方。②理气化瘀:常用于血瘀性月经病症,以及症瘕类病症,方用加减七制香附汤、消症汤。③助阳疏肝:毓麟珠合越鞠丸进退最为常用。    
 
月经不调徐氏三步疗法
向性激素汤:月经干净后第一天服用,连服五剂,每天一剂。能调节内分泌和性腺功能,促进卵巢和卵泡成熟。  党参 当归  熟地  紫河车  山药  女贞子  各12克  丝子  大云 各9克

排卵汤:月经干净后第12天服用,连4剂,每天1剂。可疏通血液循环,使成熟的卵泡破裂达到排卵作用。  当归  丹参  茺蔚子  各12克   丝子 牛膝  赤芍  桃仁 各10克

温经活血汤: 月经第22天服用,连4剂,每天1剂。能促进子宫内膜的脱落。党参12  茯苓 赤芍 丹皮  麦冬 各10克  白术 川芎 吴茱萸 桂枝各9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