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幽思 ——品读白陉 行走太行,深入太行,了解太行,“太行八陉”之名不可不知,“太行八陉”之途不可不走。不知多少次地走进太行,不敢说对太行的了解,然,“太行八陉”之名多少还算有所耳闻,也有着几次的擦肩和偶尔的穿越,只不过多是些支离破碎的残道,还真没能见识到较为完整可以远足而行的古道。此次佛队组织“八陉”专题游,脚踏实地地去丈量八陉,去印证古老先民们的辛劳,也算是增强了对八百里太行的解读。 横亘在豫、晋、冀的交界的巍巍太行,就像一堵巨墙阻断了华北平原与三晋大地的交通,古老的先民们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在这大山之中利用天然隘道花费巨资,动用巨劳,开凿出了供东西、南北出入的八条通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太行八陉”,这“八陉”由南至北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釜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其中沟通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三陉,即轵关陉、太行陉和白陉就在我们河南境内。 “八陉”专题游第一站,选择的是走八陉之第三陉——白陉古道。行走白陉古道前先补了“陉”字的第一课,先是音,念“形”;再是意,山之绝坎为之陉。凡陉必为隘,凡陉必设关。白陉古道位处河南辉县与山西陵川之间,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曰白陉。白陉起自辉县薄壁,经陵川长辿底、武家湾、乾河、磢底、横水河至上党与太行陉、滏口陉会合,绵延三百华里。在漫长历史中,这条古道一直是贯通晋豫及江南诸省的一条咽喉要道。白陉之关曰孟门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至今山名仍曰“关山”。 白陉古道凿建修葺于殷商时期,以后历朝历代皆有修缮,可以说这是条古代国家级的山区公路。春秋时就有齐师伐晋,由孟门(白陉)而入的说法,明清时更有弓兵把守的记载,这里是个军之要隘,兵之争地无疑;三千年的岁月,兵火暂息之时白陉古道又会是另一番景色,通货东西的晋商,交流南北豫贾,人迹马足,汗渍泪洒,一条贯通晋豫的物资交流大道不可替代;对于生长在古道两端的晋、豫百姓来讲,它又是调剂灾荒,调整贫富,交流互补的生存、生命之路。这条古道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最终完全废弃,岁月的沧桑见证了古道“生”之悠久,更见证了古道“存”之重要。,今天人们不可能去复制往昔的一切,我们所能做的仅是将潜藏在太行深处古道显露一下,唤起人们对古道的幽思和念想。 由辉县薄壁镇开始上山,进入太行山腹地,白陉古道早已不见当年缠绕太行的完美形象,窄窄的石条、石块路早已被宽宽的水泥、柏油路所取代,在河南境内几乎是很难见到古道的踪影了,直到深入山西境内十多公里一个叫双底(也有叫磢底的)村落,才能见到它的踪迹。从双底村翻越大山向西北方向到达一个叫衡水河口的地方,在这段大约五公里长的悬崖峭壁上还保留着保存较为完好的白陉古道。据当地村民说这段古道在一九六八年山村修通了峡谷公路后才算结束使命的,从这点说三千年历史见证,这应该是太行八陉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距离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古道。 这段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道始点就在双底村村后半山的七十二拐处,村后两座大山耸矗,在左山巅有一“小磢圪洞”透亮似月,洞边就是两山间岈豁,“七十二拐”就悬挂在两山的连接处,石条石块铺就而成的“之”字形道路,经过七十二个曲折迂回,从崖底直到山巅。其路面宽基本保持在二米左右。每一“拐”的长度不一,约在10至5米之间。随着山的陡峭程度“拐”越来越短,越来越密,越来越陡,越来越急,拐走转行,缓疾分明,无论是人担马驮到山顶都不至于感到十分的疲惫。七十二拐深深地隐藏在两山岈豁中,不沿着青石块古道而深入绝不会知道这山缝缝中竟有这样一条通天道。七十二拐全部用石块铺筑,每一层隔两三米都有石砌的塄以保证“拐”的抬高,也保证石之密实,不被水流冲毁。在局部地段还在路边修有尺把宽、尺把高的边墙,以防人仰马翻。这可谓是白陉古道中的最为精彩路段。 走上七十二拐也走上了白陉古道中的最为惊险“悬天古道”。这是悬挂在万丈悬崖腰部的一条道路,宽不足两米,随山而转,依山而行。人行其间,上倚危岩,下临深渊。有处穿石隙而过,有处绕巨石而行,有处凿石而通,有处垒岸以成。山道亦以石块铺筑,己磨掉了所有的棱角,四面玲珑八面光。几处险要处,马蹄窝深深嵌在石块里,成为沧桑的记忆。走在悬天古道,石道悠悠,青松掩映,不由不诱发思古之幽情。我们得感谢历史,感谢历史为我们保留了巍巍太行山中这一段值得欣赏、值得回味、值得叹唱的古道。 白陉古道的必经之地双底村是这条古道的一个重要据点。这个座落在山坳狭谷间的山村有户50余,有人300口。有关这在双底村的名由来,说法多样,最贴近现村名双底的说法就是七十二拐说,七十二拐中左一拐右一拐,再一拐,拐拐来回极像“双”字,村在拐底,自然就是双底村了。也有一说,说小村名为磢底村,磢的意思就是两山夹缝。磢底村就在“小磢圪洞”底下,所以叫磢底村。还有一说,说的是村后两座大山名为双垴,村子在大山的底下,就起名叫双底村。小小山村村名多揣,多少也印证了小村历史的悠久,古来白陉道上行走,无论是从孟门穿峡而来,还是从横水攀山而至,必定在此歇脚打尖,地域的优势成就了当然的驿站。因此,这里也就必然成为山沟中的闹市。五十余户的人家如此密集蜗居山沟,在这一带也就双底村了,相当年小小山村不仅有几座寺院,还有相当气派的戏楼,只是如今戏楼焚毁,寺院倒塌。但是,单从寺院遗址规模来看,山村历史的繁华可见一斑。山村蜗居山沟,并不匮乏土地,就在山村的一侧,七十二拐的对面就是一处拥有上百亩平整田畴的土地,四面群山环抱,土地边缘一山状如巨屏,拱卫沃土;一山形似马鞍,驮来福寿。土地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姑围坪”,疑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关。真乃五福抱怀之地,也是上天赏赐之物,更是对双底人千年守护白陉古道酬劳。 古道保留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记忆,走在沧桑的古道上,心中会充满历史的感触,在古道日益湮没于现代公路下的今天,我们为它的幸存而庆幸。。。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
|